在非中企如何正确处理公共关系
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王献峰
摘 要: 自从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一直信守对非洲国家的承诺,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非洲的国家都受到较大的经济冲击,但是之后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并没有出现像一些媒体恶意揣测的那种中国减少对非洲的支援的情况,相反,中国和非洲的国家还逐渐找到了更多的新兴合作领域。因此,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都表示要在“中国机遇”下使非洲国家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近几年以来,在中国和非洲国家“十大合作计划”以及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的共同实施下,中国的商人已经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当成自己在海外投资的重点地区。据统计,正式在非洲国家投资登记的中国企业已有3000多家,并且据保守估计还有超过百万的中国工人长时期在非洲国家工作。中非合作的40年以来,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得到了跨越发展,国家间的利益纽带越来越牢固。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贸易额从1978年的7.75亿美元到2017年的1700亿美元,增加了200多倍。中国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投资从一开始的无,到之后的逐渐增加,现在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总额已达1100亿美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倡议的“十大合作计划”经济贸易举措已经得到了全面的落实,为中非国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
关键词: 非中企 公共关系
非洲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之后,中国已经超越了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成为了非洲国家最为重要的经济贸易合伙人以及提供资金和建设基础设施的国家。不可否认的是,若要分析非洲国家的经济为何可以得到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中国的巨大贡献就不得不提,而且这一原因也得到了非洲开发银行以及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众多国际性组织的极大认可。而且霍普金斯大学和麦肯锡公司等众多官方机构得到的研究倡议报告也指出,无论是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还是社区层面,为了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企业都为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1 中非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为双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而且近年来,这些不和谐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在非洲的中国企业需要经常解决遇到的突如其来的危机。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些不和谐事件,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其中不仅有来自某些西方媒体的非善意诽谤,还有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的不合格、不规范经营的现象。但是,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在解决这些公共危机时,暴露出了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在解决公共危机时落后的观念和不成熟的实践。
在这之中主要存在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一,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大都存在不善于与非洲国家媒体沟通的缺点,原因是他们大都不具备完整的沟通渠道,而且没有强烈的意识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其二,一方面,在处理劳动工人权利标准等与此相关的事务上,在非洲的中国企业没有严格使用统一的权利标准,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中非国家的工人必然会带来不必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并未重视相关问题,他们既没有为该有的会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事件准备该有的预案,也没有注意收集和保存有关的素材来应付媒体不利的报道;其三,一些在非洲的中国小型企业对处理公共危机关系、与当地的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以及当地的法律法规都缺乏最基本的认识,而且在我国也没有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企业。
2 解决中非经济发展问题的措施
笔者认为,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地融入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商业氛围、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战略得到落实,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上文提到的中国企业在处理公共危机关系时存在的问题。为此,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改进自身,完善自我,为自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要意识到媒体关系在解决公共危机关系时发挥的巨大作用。他们应该与当地的媒体进行积极的接触,进而建立完整的沟通渠道。中国的企业大都只重视自己的业务经营,往往忽视媒体在解决公共危机关系时发挥的作用,因此并未花费自己的精力去进行相关的建设。而事实上,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只有一少部分设立专门的部门和负责人去解决媒体和公共危机关系等事务,但他们大都还缺乏必备的外语沟通能力和技巧。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有54个非洲国家,而且每个国家拥有各自不同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媒体报道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原因是,这些非洲国家之前都处于不同的殖民体系之下,他们大都继承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媒体职业操守。因此,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在日常中就应该和当地的媒体从业工作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以便中企职员可以熟悉他们的媒体职业操守和新闻报道原则,再根据了解到的基本内容聘请合适的处理公共危机关系的职员,帮助中国的企业在当地建立优良的企业形象。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还可以充分使用工人协会以及NGO等民间组织机构,使用民主选举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各种权利,如果这些方式未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国企业还可以聘请非洲当地的相关公司来帮助自己解决遇到公共危机关系等问题。在一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里,外资投资氛围比较宽松,如果当地的政策允许,中国的企业也可以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当地国家的新闻媒体企业中去,成为当地企业的股东之一,从而创造比较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新闻报道环境,使用这种方式可以让中国企业在遇到公共危机的情况时利用当地的新闻媒体企业发表对自身有利的新闻报道。如果遇到部分不实或虚假的报道时,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应该抱有积极的心态,采用积极沟通的策略,与当地新闻媒体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重视培训我国企业内员工处理公共危机问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注重创造对我国企业有利的公共新闻媒体氛围。
笔者认为,刑事立法政策作为刑事政策学科的一部分,它是在对犯罪行为的认识与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有关刑事立法的方针、政策的总和,是刑事立法的依据。因此,刑事立法政策作为政策的一种,其在制定需有民意的考量;作为刑事法科学的一部分,其过程也必须存在公民监督。
其次,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要强化员工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特别是在比较重大的问题上,要尤其关注企业的处理方式将对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企业不能在遇到公共危机以后才想起来要重视培养员工的社会企业责任,这种“临时抱佛脚”行为是绝对不可能解决突发问题的,应该把培养企业社会责任当作一个企业控制风险的核心并把它编制到企业的核心管理制度中来,这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战略,在问题出现以前就想到解决方法,提前谋划。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社会责任等各方面对非洲当地做出的巨大贡献,比如: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大额的税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众多的工作岗位、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以此来规避商业上的或者是非商业上的各种风险。
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独研究不同品种桃果实中抗氧化物质的种类、结构及其抗氧化能力等方面,尚未涉及果实采后成熟期间抗氧化物质代谢机制,也未能涉及采后成熟期间呼吸代谢对桃果实抗氧化物质代谢的影响和机制,这些都限制了桃果实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营养价值的充分发挥。为此,以桃果实采后呼吸跃变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桃果实采后呼吸代谢对果实抗氧化物质的形成规律,揭示呼吸代谢在桃果实采后抗氧化物质合成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从信号物质、基因表达、酶活性、物质代谢体系等方面,对基于呼吸代谢途径的桃果实采后营养品质的变化与调控机理将会形成一个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当下中国传统农业正向新农业转型,化肥的使用量和依赖程度大幅度上升。同时中国钾盐资源严重不足,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2.36%,主要集中在青海察尔汗盐湖和新疆罗布泊盐湖。业内专家多次提到,目前两个矿区开采量已接近极限,如若过度开发,极有可能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中国人口数量基数大,增加粮食产量和储备,保证化肥的供给一直都是政府工作重点。如今,投资开发境外钾盐矿是解决中国钾盐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要想切实落实这些策略就必须在企业的具体经营上花费很多的精力,大概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采用一致的员工标准来对待中国员工和非洲国家的员工,不许厚此薄彼,好好对待非洲国家本地的员工;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聘请来自不同地区的非洲国家的员工,使员工的来源地多样化,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因为单一聘请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地区的非洲员工而被迫牵扯进族群的政治问题;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一定要重视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存与就业及交税等方面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将在中国企业遇到突发的公共危机时发挥巨大的作用。第二,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一定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合法经营,还可以使用当地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和经济利益;中国企业一定要远离当地的政党政治活动以及私下的台底交易活动,正确处理与当地各个政党的关系,以避免自己被牵扯进所在国家的政治斗争里。第三,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关系创造有利的商业发展氛围。在某些施行选举制的非洲国家里,中国企业要用自己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而不是非常规手段来影响当地的政府,在遇到非洲当地官员不正当的寻租要求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威胁时,中国企业可以向当地的员工或者劳工协会等组织寻求帮助,积极动员他们,利用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而形成的巨大社会压力来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最后,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要改变自己在海外投资的思维方式,要重视企业在海外的长期经营,并且要重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随着中非之间的合作沟通越来越频繁,在非洲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所以,频繁更换投资地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开发投资战略很难能在非洲地区再发挥作用;不按照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商业活动、不和当地的劳动工人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任意解雇当地的劳动工人等恶劣的现象非常不利于中国的企业在非洲国家进行长远的发展和获得自身的利益;同时,现当代的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正处于由中国企业承担并建造的关系转变为“褐地与绿地投资”的阶段,采用当地的企业经营战略可以帮助在非洲的中国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商业氛围,进而可以在更深层次里融入当地的经济发展步伐。具体来说,在非洲的中国企业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积极寻找在当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行业,并依据市场份额做出相应的资金投入,生产出高质量并且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的商品。在非洲国家的部分行业里,中国的企业大都需要对抗拥有垄断地位的欧洲及美洲国家的企业,这样的现状更加显示出中国企业在进行资金投入前进行实地考察及市场调研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必须聘请与咨询服务有关的当地企业,在进行投资前监督他们完成有关的市场调查,而不是仅凭企业自身进行评估就作出的资金投入决策,这样更加有利于中国的企业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拥有长期的经济发展潜力。
3 结语
因为最近几年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所以中国的企业在非洲国家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增长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要想在非洲国家取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考虑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更好地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如何利用当地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经营时不仅要重视发展企业利润,还要重视与非洲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总体来说就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发展时,不能只考虑当前的蝇头小利,不顾大局,而是应该立足于长远的发展战略,在进行资金投入活动时,要按照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商业活动,要熟悉并且尊重非洲当地的各种风俗习惯,而且一定要承担起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做,在非洲的中国企业才能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使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贸易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以及促进中非人民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程诚.在非中企如何正确处理公共关系?[J].公关世界,2018(1).
[2]韩振国,刘靖,王伊欢.社会责任与在非中国农业企业本土化策略分析——对坦桑尼亚某中资农场的工商人类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7,28(3).
[3]叶慧红.企业非伦理公关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4]滕姗姗,窦聪颖.在华跨国企业非伦理公关行为的表现形态与治理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9).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98(2019)10(a)-077-02
DOI: 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19.077
作者简介: 王献峰(1983-),男,汉族,河北赵县人,本科,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国际工程物资供应及海外公共关系管理方面的研究。
标签:非中企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 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