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层面构建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论文_苏木安

学校层面构建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论文_苏木安

福建省南安市龙泉中学 362304

摘 要:随着中国水暖城经济腾飞,大批劳动力输入,他们从事各种体力重、时间长的工作。其子女往往跟随到仑苍镇就读。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岗位变化较大,其就读学校经常更换;加上工作性质、时间关系,家长没办法充分与其子女充分交流沟通,导致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缺失。文章借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东风”,剖析了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如何从学校层面来帮助构建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家庭教育 学校层面

一、仑苍镇外来务工子女现状及原因分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家长教育态度的正确与否,教育水平的高低,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父母经常朝出晚归,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无暇顾及子女有效的教育与培养,使得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很多外来务工子女成为“问题学生”。

1.学习缺少有效管理。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业成绩普遍较差。学生课余时间大多在街上闲逛,通宵上网、抽烟酗酒、谈恋爱成风,打架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心中的“痛”。在调查问卷中发现不少家长认为每月准时给孩子学费和生活费就算是尽责了,他们不了解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的亲情温暖。大多数家长奉行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只要进了学校大门,一切教育都应该由学校承担,他们很少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能成材者自成材,对孩子犯点小错误不当一回事;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抱着能读则读、读到哪里算哪里的想法,不渴求孩子上大学,也不奢望孩子靠读书学知识发家致富,只要孩子能在学校“混几年”,把身体长好,拿到毕业证后跟着自己打工挣钱就行了;有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存在着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现象,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盲目信服“不打不成器”、“棍棒下面出孝子”,一旦孩子的学业成绩不理想,往往就责骂、殴打、惩罚;有的家长则是一味地迁就溺爱,觉得带着小孩在外打工不能给予太多,亏欠孩子,常常出现宽而无度的现象;有的家长自身行为不检点,不注意言传身教,打牌赌博、上不健康网站或播放不健康影碟……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教育效果。

2.心理缺少有利疏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少学生因父母投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多,根本谈不上与孩子的思想交流或情感沟通,缺少正常的亲情关爱;加上文化素质较低,教育管理孩子的方法陈旧,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使得家教成了“空白”。外来务工子女除在学校之外,生活基本上都处于无规律状态,随意性很大。

3.生活缺少必要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教育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人数多,管理难度大,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学生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到每个人,与家长的沟通不能及时实现。这样就很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难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难以管理。

二、如何从学校层面构建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

1.注重心理教育。班主任成为“心理医生”,这是当前教育现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多着眼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对人格教育、尊老爱幼教育、劳动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则淡化处理。班主任要做好家长与学生心理联系的纽带,树立家长与学生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培养自管能力。生活压力迫使家长无法充分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很有必要。一是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合作者,学生的管理潜能是可以开发和提高的。唯有把学生当作小主人,才能把他们培养成小主人。教师应虚心听取学生对学校、班级工作的建议、批评、设想,鼓励他们在管理中的每一点进步,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多作些换位思考,应该“少一些管束,多一些放手;少一些干涉,多一些指导”,尊重每一位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想方设法开发他们的管理潜能。二是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参与管理的条件与机会。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必须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锻炼才能形成。学生不会做的事,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着去做。

3.实施多元管理。外来务工子女的“问题学生”多,单靠班主任来进行教育与管理,难以顾及全体,必须依靠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的关爱和教育。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对他们实施多元教育与管理。一是坚持定点、定人联系制度。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总数与教职工的总数比例,确定教职工定点、定人联系学生,经常与“问题学生”交流谈心,进行生活教育、心理教育和感恩教育,摒弃“问题学生=后进生”的错误观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正面引导。二是坚持沟通制度。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经常与家长沟通联系,使他们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同时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寄送精心设计的贺年卡,多形式为家校沟通提供方便。三是实施集体住宿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在学校住宿,由管理员和生活指导教师负责对他们进行生活能力训练、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通过集体生活唤起“问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论文作者:苏木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  ;  ;  ;  ;  ;  ;  ;  

学校层面构建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论文_苏木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