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内在机制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内在机制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内在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机制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地区资源,从而使区域经济获得较高效益的重要基础。80年代以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一直困绕着改革和发展,妨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引起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针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目前,理论界大致有这么三种观点[1.2]: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说;二是经济体制因素说;三是产业组织结构说。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但都没有从造成这种问题的内在机制上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对此笔者认为:投资主体利益多元化是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内在机制。只有从实际出发,正视投资主体的不同利益,才能在此基础上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一、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表现及内在机制

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中部与东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西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7.3%,分别比1981年增加了13.8%和6.9%。1978年全国只有两个省生产洗衣机,目前已扩大到23 个省,而电视机和电冰箱则分别扩大到29个和23个省(市,区),小纺织、小化工、小炼油更是遍地开花,有关部门对全国30个省(市、区)的“95”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汇总统计后发现,各地所选支柱产业大多集中在汽车、电子、石化、机械等工业上,而且产业内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产品也极为相似。调查统计显示,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有22个,机械25个,电子24个,石化23个,建筑和建材19个,冶金15个。而这些都属于我国的支柱产业,均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1]。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何在呢?试分析之。

众所周知,由于国内外条件的制约和发展决策的选择,我国长时期内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在经济管理体制中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在一个相当严密的自我封闭的环境下逐步形成的。这种向重工业倾斜和以重、轻、农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国家是唯一投资主体,经济利益具有一元化的特征,国家可以根据需要配置资源,使国家整体收益最大化,显然不会出现诸如“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等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

如果说,80年代以前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国家调控的结果,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调节的取向加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和地区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区域产业结构摆脱了完全按照计划进行投入并形成结构体系的轨道,逐步与市场需求结构的要求对接。应该看到,这种变化正是支撑改革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不再集中于中央政府,而更多的下移到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人。在此过程中,国有资本的比重不断下降,各种社会资本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在存量部分中,各种要素被固化在不同的隶属关系中,难以按照集中化和发挥优势的原则实现优化重组;在增量部分中,投资决策分属地方与中央等不同的管理系统。同时在改革过程中措施不完善形成了局部利益过分强化的决策体制,地方政府的经济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于是在多元利益的驱动下,各地区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顾其它地区利益和国家利益,虽然可以使地区资源配置最优化,但却不能保证资源在国家范围内达到最优配置。这样,必然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最终导致资源配置出现偏差,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另一方面,产业的空间合理配置和区域经济合理分工主要不是靠政府,而是靠大型产业资本集团来完成的。而在中国原有体制下,企业对地方政府存在着很强的依附性,缺少有能力跨地区对资源要素实行优化重组的大型、特大型产业资本集团。这种状况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于是当国家鼓励某一产业发展时,各地为寻求自身发展,取得国家支持,不顾实际条件,盲目上项目。造成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地区经济结构雷同。由于新建企业多,占用大量建设资金,极大地妨碍了原有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使产品缺乏竞争力。以致使一些新建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90年代以来以大上汽车为代表就是典型一例。这同样是由于在多元利益的驱动下,各地盲目竞争,而国家没有加以很好地引导,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不可否认,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有宏观政策因素、体制因素、产业组织结构因素、市场因素等各方面的原因。但如进一步考虑,各地区在知道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会造成恶性竞争,对国家和企业都是不利的情况下,为什么却还要这样做呢?目前VCD市场的竞争即是一例。显然, 仅仅用上面这些因素来解释这种现象是不够的。笔者以为,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地区能得到短期实在的或潜在的利益,才促使它们这样做。由于地区利益多元化的驱使,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来劝说地区放弃自身利益是无效的,至少效果不明显。我们只有正视地区利益多元化的现实,承认地区具有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倾向,才能在此基础上寻求到一种方法,使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同时达到最大化,从而避免目前出现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二、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前提条件

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要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近期经济利益和长期发展需求、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矛盾,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因此,地区发展既要体现同地区经济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及竞争的思想,又要体现服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需要,必要时牺牲局部利益和效率,以保障全国整体利益和效率的思想。具体地说,以下几点应是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必要前提条件:

一是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一致。一些地区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不是从全国一盘棋出发,而是片面强调地区利益,在本地区建立起行业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或在重点产业的选择上盲目仿效和追随其它地区,人家发展什么,它就发展什么;另一些地区则为寻求支持,置本地实际于不顾,盲目响应上面号召,国家鼓励的产业一起上,国家限制的产业一刀切。必然造成各地区产业结构同步振荡,形成新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近十几年的建设实践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在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双方都能获得最大利益,是必要的选择。

在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如果光有国家统一的产业政策,而无具体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并结合不同地区情况及制定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再好也贯彻不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于不同的区域应有不同的体现,以此来诱导全国各地结合本身特点,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二是统一全国市场。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尽管在短期内可能对本地区的生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本地区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这一重要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生产型的政府将过渡为服务型的政府,政府目前所具有的经济利益主体的性质将大大弱化。同时随着政企关系改革的进展,企业将成为真正独立的经营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哪里生产也将成为企业自主决策的内容。所有这些都将促使全国市场从分割向统一转变。也只有打破市场封锁、条块分割,清除市场障碍,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才能有效控制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提高地区政策的有效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是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本质上是优化资源配置问题。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使社会资源不断地流向有市场需求、效益高的产品、企业和产业。通过市场竞争,使各个地区的优势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那种以为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就必须强化计划审批手段、实行定点生产等行政方法,是不对的。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够充分,市场经济很不成熟,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很难有效发挥出来,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纠正市场的盲目性所带来的偏差。

当然,要做到这几点的难度是很大的,牵涉到国家和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协作。从总体来看,在国家优先考虑效率的原则下应适当考虑公平原则,要尽快形成一个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和保障地区功能和优势的发挥,优化地区经济结构。

三、解放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思路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而,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国家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政策的目的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使经济发展上新台阶,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仅靠宏观产业政策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产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上的,必须明确其发展的方向,使区域经济产业化。这样,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才不致趋同,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才能优化,实施产业政策的目的才能达到,也就是说,国家产业政策必须与地区发展的可能相结合,因地制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按照区域产业政策有序地向着自己的优势区域分流,做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使全国区域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区域经济效益和整体经济效益都得到提高。

第二,地区主导产业必须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地区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比较优势,不仅关系到地区之间能否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而且还关系着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从各地区目前的发展战略来看,各地区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相当多的省区都把汽车、机械、电子、冶金、化工作为未来15年的支柱产业[4]。这表明,一些省区支柱产业的选择没有能很好体现各地的特色,与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方针不协调。如果按各省区的“规划方案”发展下去,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只有使各地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把地区纳入全国的大系统中去考虑,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整体经济就有可能进入效率最高的状态。

第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至关重要。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我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竞争的法则,不仅是数量上的较量,更是技术和效率的较量。目前,由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所带来的低层竞争,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自相残杀,对我们极为不利。如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被迫退出国内外市场。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尽快提高我国经济的科技含量、产业素质、生产水平,并不失时机地开发高技术产业和其它新兴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为今后逐步向信息经济时代过渡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1998—10—09

标签:;  ;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内在机制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