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标研究_经营管理论文

审计目标研究_经营管理论文

审计目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审计目标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

1.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审计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它同其他的人类实践活动一样,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或目标。在确定了审计的具体目标之后,所有的审计过程都是围绕这一特定目标而进行的;而审计过程的结束(以向委托人提交审计报告等为标志)则表明具体目标的实现。因而审计目标既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即最后归宿。可以这么认为,审计目标具有引导的功能,审计实践活动只有围绕既定目标进行,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偏离目标,或没有目标、目标不明确,就会使审计工作迷失方向。

2.审计目标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其明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成败。因而从理论上阐明受托经济责任与审计目标的关系,审计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国家审计目标对内部审计目标、民间审计目标的统驭关系等问题,对指导审计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当前我国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目标认识不清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对民间审计的目标尚缺乏足够认识,已经严重阻碍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少从事民间审计工作的同志认为民间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法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其他法人一样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个人收入最大化两项内容)为目标,有的甚至以个人收入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在这一目标的错误引导下,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执业会计师为拉客户,不惜以降低审计质量,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满足客户的不合法要求。有的同志将“深圳原野”、“北京长城”事件发生的原因归咎于无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当然缺乏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是造成这两起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通过进一步深层次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可控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审计目标的设定存在严重的偏误。理论上对审计目标模糊不清,乃至错误的认识,用以指导审计实践,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重新端正对审计目标,尤其是对内部审计目标、社会(民间)审计目标的认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审计基本目标的内容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产生于奴隶社会的简单的财产分封——上缴赋税关系逐渐演变成现代社会多主体、多层次的复杂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复杂的受托经济责任加以考察,形成不同的分类:①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司受托经济责任、组织内部受托经济责任;②按其形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程序性受托经济责任、结果性受托经济责任、社会受托经济责任;③按照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单一型的受托经济责任、双重受托经济责任、多重型受托经济责任。

受托经济责任虽然因生产力发展变化而日趋复杂,可作多种分类,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内容:受托一方根据财产所有者(即委托方)的需要(目标)经营管理受托的财产并向委托方报告其经营管理情况:

1.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受托人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委托方要求,也就是说受托方是否根据委托方规定的经营范围、方式、手段、方法等,利用委托方托付的财产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即受托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严格地遵循了由委托方制定的行为规范,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损害委托方利益的各种与委托方意志相悖的行为(如贪污、盗窃等)。

2.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性。受托人是否在遵循委托人的意愿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讲究业务经营和管理工作效率,在工作中讲究投入产出比。

3.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受托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在讲究效率的同时,符合事物发展的常规,符合经营管理的一般原理和原则,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各种非理性行为。

4.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益性。受托人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讲求效率,避免各种非理性行为,必然会产生效益;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要求受托人勤俭节约、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增加收益,同时还应搞好生产经营各项决策和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注意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

5.经营管理活动报告的真实性。受托人除了按委托人的要求守法合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讲究效率、讲求经济效益以外,还负有向委托人如实地反映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责任。也就是说受托人向委托人提供的财务报表、管理报告等应如实地反映全部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结果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相,不存在未予以反映的漏项,而且各项记录和计算准确无误,没有错弊。

审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查明损害事实是否存在、是否具有违法违规性质、受托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对受托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从上述五个方面作出独立客观的评价,并向有关方面报告评价的结果,作为确定或解除受托人受托经济责任的依据。审计基本目标的内容是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合法合规性、效率性、合理性、效益性和真实性。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基本目标在各项审计工作中的具体形式,一般体现于审计任务中。也就是说,审计任务是审计具体目标的载体,审计具体目标随着审计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例如我国每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确定的审计工作任务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审计的具体目标而提出的。

三、现代审计主导目标: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目标

财产的所有者必须依靠财产的增量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要,财产增量的大小是委托方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目标当然是现代审计目标体系的主导目标之一。

财会部门的职责就是向有关方面(主要是委托方)提供其对于受托方受托经营管理财产的决策(如确定或解除受托方受托经济责任等)和管理控制有用的信息。经营管理财产的过程即价值运动(资金或资本运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它是可以用货币金额来进行计量并用文字加以描述的。根据财会报告目标的需要,价值运动过程(资金或资本运动)通常被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基本要素。这六项要素按一定方式组织运作,构成了外部利益集团(主要是委托方)最为关心的两类信息:企业在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年、季、月等)的经营业绩(成果),即财产的增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表明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

(2)“收入-费用=利润”表明一定期间的经营业绩(成果)。

六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结果,最后集中反映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上。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和会计要素来加以确认,按(1)(2)公式计算会有不同侧重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委托方需要的满足程度。

因而,委托方对财产增量大小的关心就转变为对财产增量的计算方法的关心,即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关心。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和会计制度等的颁布实施,减少了确认与计量方法的主观随意性,使变动的结果纳入可控的范围。财务报表依照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反映了受托方经营管理财产的真实情况,其所传达的信息是有用的。验证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或公允性的这个财务审计目标理所当然成为现代审计的主导目标。

财务审计目标主导地位还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认识。受托方受托经营管理财产的过程中,遵纪守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各种非理性行为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所有这一切最后都集中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受托方通过财务报表这个主要信息载体向委托方等报告受托财产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报表在受托方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财产经营管理情况及其结果方面独特的作用,决定了现代审计目标应以评价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或可信性为侧重点。管理审计等其他现代审计的目标都最终归于财务审计目标,因而也决定了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或方法的研究与制定要以财务审计为中心进行。目前世界各国颁布的审计职业规范绝大部分是围绕实现财务审计目标这个中心的。

标签:;  ;  ;  ;  ;  ;  ;  

审计目标研究_经营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