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前景建设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 要:本文首先对市政道路路面结构进行分析,其次阐述当前市政道路路面病害,并以此为基础,最后完成路面病害防治工作,以此确保市政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市政道路;路面结构;病害防治
基于经济水平、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前提下,市政基础项目稳定递增,尤其以市政道路项目为核心的基础项目,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市政道路设计期间,若路面材料以沥青混凝土为主,则不仅可降低行车噪声、提高路面平整性,还会便于后期维修、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沥青混凝土材料投入使用时,会呈现各类病害问题,为了确保市政道路路面质量,应对路面病害防治工作实施详细探寻。
一、市政道路路面结构
(一)材料设计
关于市政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工作,应结合当地施工现状,对路面材料进行合理选择。一般情况下,市政道路路面结构材料,主要由沥青碎石、沥青混凝土共同组合而成,但在经济发展的基准下,某些道路设计已对新型沥青混合材料予以运用,例如:多孔隙沥青混凝土多用于道路路面结构设计环节。与此同时,路面材料选择中,应对交通问题实施充分思考,其原因在于:路面结构因长期受到行车荷载的影响,若其材质承压性能过低,则会对路面质量产生威胁。若沥青面层集中对混凝土、沥青的控制,其承压效果尚不理想。对此,在进行市政道路结构材料选择中,则应对抗车辙剂和德兰尼特予以适当添加,以此达到路面荷载提升的目的。
(二)组合设计
从整体上来看,市政道路面层分为下层、中层、上层,其中上层又可称为表层,属于承载力最大面层,而路面缝隙则通过上层得以表现;下层和中层的设计,应在原有路面抗压强度的基础上,提高水文与抗裂效果。因此,下中上面层设计中,需对其进行合理匹配。现代化城市地质环境、水文状况变化幅度相对较低,应依据市政道路主干道、次要道的差异,完成路面面层组合设计工作,即对面层荷载效果的体现。除此,城市次要道因受到车流量的干扰,上面层需保持良好的承压效果,而中面层和下面层的设计标准,仅符合国家市政道路设计标准即可。实践结果表明,市政道路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工作,需以行车量、材料承压性为前提。
(三)厚度设计
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厚度设计时,应对荷载应力进行科学运算,尤其在于应力运算关乎着路面厚度设计参数,在此期间,有限元分析法的运用,可在路面应力运算后,完成诺谟图绘制工作,而市政道路设计师若要对路面厚度参数值实施记录,则可通过诺谟图查阅即可。除此之外,在路面厚度参数获取后,应对其厚度值予以细致化、精细化计算工作,但若道路设计侧重点集中于图纸设计的角度,而造成路面厚度的忽视,市政道路则会出现结构过薄、过厚的现象,其中路面结构过厚,则会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路面结构过薄,则会对路面结构安全性、稳定性造成影响。对此,应在市政道路路面结构设计中,对其厚度参数值实施严格计算。
二、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
(一)路基破损
路基破损作为市政道路路面病害的主要因素,详细表述如下:首先,路基由于长时间暴露于外部环境,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使之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对路基稳定性遭受威胁;其次,路基内部结构的约束,加之路基破损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引发路堑损坏、路堤沉降等问题的发生。在此过程中,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差异较为明显,在路面质量受损的前提下,则需依据路基特征、开裂类型判断路基滑塌和滑动趋势,尤其在路基发展阶段,受到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侵蚀,再者路基设计操作流程的失误,从而在改变路面形式的前提下,对路基结构产生损坏。
(二)路面破损
市政道路路面破损集中于路面积水、路面坑洼等方面,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对行车安全、舒适度造成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阶段,绝大多数城市在道路设计中,选择沥青、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主材料,但因原材料、操作流程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无法对路面质量潜在危险予以分析,导致路面破损状况的发生。如若发生路面裂缝积水渗漏问题,则会对路面结构层产生破坏,再者车辆的多次碾压,必将会影响路面防水层,导致路面结构因积水冲刷而发生坑洼现象。另外,沥青、集料配比、路面压实度设计不合理,均会对路面承载力产生威胁,致使裂缝现状的出现。
(三)排水受阻
基于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问题,排除路基和路面破损问题,排水受阻也是病害关键构成。当前局势下,市政道路建设期间,常出现排水设计不合理、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加之排水系统使用环节的失误,增加路面积水沉积量,长此以往,排水受阻作为制约路面稳定度的首要原因。另外,水体荷载、路基自重的干扰,在路基局部浇筑工作结束后,结合路基整体化趋势,顺坡面持续下滑,降低路基稳定性。
三、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防治
(一)路基处理
路基质量在市政道路设计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此,基础路基处理阶段,应由设计人员对路基处理工作实施优化,并以此为基准,完成路基操作有效分析工作,其具体流程需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目前,市政道路路面处理工作的开展,常选用换填土处理模式,若软土基埋深在3m以下,则需对软土基实施全面更换。因为软土基多样性的前提下,选择高强度、高质量材料标准,结合材料压实度、压缩性的变动趋势,方可实现路基基础性处理的目的。其二,注重路基原材料选择的意义,其中水泥、混凝土作为路基主要原材料,使之在路基设计环节,均匀对其实施搅拌工作。在此过程中,水泥搅拌依据应用强度的高低,分为喷射搅拌、深度搅拌(应用强度高)两种形式,若水柱形成强度较大,则需有效提高市政道路路基稳定性。
(二)路面处理
关于市政道路路面设计环节,需对路面稳定性、科学性予以综合考究。第一,注重对路面材质的选择。即在路面设计阶段,结合市政道路强度、应用模式的差异,对沥青材质抗剪性与抗拉性合理选择。其原因在于:道路路面设计后期,设计师不仅要对现场自然因素、地质差异予以分析,还应结合路面病害特点及其作用效果,对当前路面质量管理模式实施适当调整。第二,融合车载力、交通流量的变化,制定道路承载力优化策略,降低不利因素对路面质量的威胁。
(三)排水处理
针对市政道路排水受阻问题,应在排水设计中,依据市政道路设计标准,优化排水系统设计理念,如对排水设施、排水点效果的考究。但是,由于市政道路设计影响因素相对较多,若要有效对不良因素予以高度控制,使其降至最低,则需在道路发展期间,强化路面、路基病害防治工作的意义,即融合市政道路整体规划导向,明确病害防治策略,从而将防治理念、防治策略贯彻落实于实际排水处理环节。
结束语:
总之,市政道路路面结构设计中,应对材料设计、组合设计、厚度设计等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再者路基破损、路面破损、排水受阻等道路病害问题的发生,道路设计师若要做好市政道路路面质量的有效控制,则应从路基处理、路面处理和排水处理等角度思考,以此确保市政道路设计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美君.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与病害防治探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5):00157-00157.
[2]彭程.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6,14(3):186-187.
[3]张男.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和病害防治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2):00067-00067.
[4]张佰崇.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与病害防治探讨[J].工业b,2015(63):00206-00206.
[5]袁树标.试论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与病害防治[J].低碳世界,2016(26):215-216.
论文作者:田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8
标签:路面论文; 路基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病害论文; 面层论文; 结构论文; 沥青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