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自强自立的名人之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立论文,自强论文,名人论文,潘公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名家之子,潘公凯从来没有将父辈的光环作为自己的桂冠,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自己只是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事情做得好,会得到赞扬;而作为名家的子弟,别人的要求就会更高,会觉得做得好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超不过父辈,就摘不掉某某的儿子这样的称呼。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也许有人会说,父亲潘天寿是国画大师,潘公凯走上美术之路是必然的。其实,潘公凯小时候对自然科学、建筑更感兴趣。从小内向、安静的他动手能力很强,当院子里很多小孩在打打闹闹地玩着时,他专心地在家做东西。心灵手巧的他甚至能把收音机做到刮胡刀盒子般大小,并可以收听多个电台。什么飞机模型、航空模型都能做。在小学三年级时,他制作了一台电子管收音机,那是杭州市小学生做的第一台收音机,还被拿去参加了少年儿童科技博览会。初中时,他就能独立组装一台复杂的万用电表。 潘公凯的大哥同样也是个科技迷,他一直都没画过画。潘公凯读小学的时候,大哥已经是学工科的大学生了,潘公凯一直觉得哥哥很了不起。 兄弟俩“背离”家学渊源,父亲潘天寿从来就不曾着急上火,他几乎不问儿子们在学什么,考了几分。他觉得学什么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只有喜欢才能够学得好,所以他从来不强迫孩子去学什么东西,因为潘天寿不只是一个画家,还是个教育家。 潘公凯走上艺术道路纯属偶然。当时,他参加了学校的一个绘画兴趣小组,也许是遗传基因加上耳濡目染吧,他是兴趣小组中画得最好的学生,爱才的图画老师就自掏5毛钱报名费,自作主张地为潘公凯报名考美院附中。而潘公凯打心底里没想过读美院,潘天寿也从没有怂恿他去考。 没想到,潘公凯考了第一名。校长来到他家,极力劝说他去美院附中上学,潘天寿觉得也挺好,希望他珍惜这个机会:“你如果去读的话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所有的书你都用得着呀。”不过潘天寿丝毫都没有强求他非去不可,后来也没有因为儿子上了附中就给他开小灶做些特别的辅导,只是让孩子按照学校的正常教育程序走。 做孩子的人生楷模 在潘公凯眼里,父亲是一位执着的艺术家,他对艺术有着极其高的要求,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却很低,为人也很随和,寡言少语。“他的穿着很朴素,但他的思想很深邃,言语谈吐无不激发人去思考,他坚毅、质朴的性格对我影响很大。”潘公凯说。 当年,潘天寿还在浙江美院当院长时,有一次,和门卫站在一起,由于衣着较为朴素、随便,以至于不认识他的人甚至认不出谁是门卫、谁是校长。 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潘公凯。上美院附中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大家仍旧吃不饱。“有一天浙美不要粮票就可以吃地瓜,有一个同学就因为吃太多胃撑破了,送到医院都没抢救过来。”相比这些同学,潘公凯家里条件比较好。“当时浙江省只有几个一级教授,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工资比较高,各方面的待遇也比较好。”在最困难的时候,每个月也有一辆三轮车拉点油、糖、肉、米送到教授们家中。但潘公凯从来没有回家去蹭饭吃,他不搞半点特殊,饭绝对不比同学们吃得好,活儿绝对不比同学们干得差。在同学当中,潘公凯是缝被子的好手,不但会手缝,还会踩缝纫机。 除了衣着外,潘天寿良好的生活规律也影响着孩子们。每天早晨,潘天寿起得最早,清扫院子,捡树枝,打理花草。后来,潘公凯也一直习惯养花种草,在杭州的时候,潘天寿纪念馆的花木都是他打理的,他从中感受到快乐。 潘天寿很少责备孩子,但有一件小事潘公凯一直印象很深:他小的时候有一次早上起床后没叠被子,父亲见了就说,这不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潘天寿本身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每次画完画,画桌总是整整齐齐,盘子擦得干干净净,笔也要洗得干干净净,毛都捋直了,一支支整齐摆着。 在生活的许多细节上,无须进行说教,父亲是最好的楷模。 不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 潘公凯在美院就读期间,按理说应该会临习作为教授的父亲的画,但他却很少临摹。潘天寿也刻意不让儿子临习自己的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绘画风格过于强烈,临画会把孩子的绘画道路限制住。在这一点上,这对父子不谋而合,潘公凯也担心自己掉进父亲的画风里出不来。 “在现在看来,父亲当时没教我画国画,对我而言,相当有好处。”“师心不师迹”便是潘公凯解释自己与父亲在艺术上的关系。“一个画家要想做出自己的成绩,就不能复制别人的技法和语言,否则就像大土豆生出的小土豆,毫无个性可言。”潘公凯说。 虽然父亲没有教过潘公凯一笔画画,但在传统文化方面却给过他不少引导。比如,从小教孩子读唐诗宋词、练书法,也会帮孩子找一些字帖之类的教材,给孩子一些建议,鼓励孩子多下工夫。 有一次,潘公凯拿着一个刚刻完的图章去给父亲看,潘天寿并没有褒奖或是批评。只是说,你别看这么小一颗章,其中的学问挺大的,你这么刻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懂得怎么才是好的,怎么才是不好的,然后给儿子两本印谱,嘱其好好去读。 父亲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和他自身的素养,一直在照亮着潘公凯的成长之路。有一次潘公凯跟父亲在雨中登山,他们虽然撑着伞,但还是被雨水淋得透湿。父亲却毫不介意,兴致勃勃地指点群山,不住地赞赏这大自然雄浑的美,觉得无比畅快。 白天如果没课不去学校的话,潘天寿就在画室画画,晚上则一定要读书。潘公凯常常见父亲从旧图书馆抱着一摞书回家,摘抄点东西之后,又会及时地把书送回去。很多时候,他都听见父亲在读诗。父亲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理解也不同一般,很注重诗的品味,他自己也常写诗,他的诗独成一家,嶙峭横肆,高古奇崛,诗风更是意趣高华。 所以,在潘家,好好学习是一种家风。 2014年3月28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的大型跨界画展在故乡杭州开幕,画展名为“弥散与生成”,满墙都是以荷花为题材的水墨巨制。在艺术界,潘公凯既是一个画家、一个思想者,又是一个建筑设计师,他用惊人的精力和激情跨越这些不同的领域。比较有意思的是潘公凯从小就有当建筑师的理想,这次展览也展出了他设计的6件建筑模型,其中他的一个关于南极站建筑设计方案已中标被采用,相信这一杰作不久后将会屹立在地球的最南端。潘公凯:在强身健体、自力更生的名人之后_潘公凯论文
潘公凯:在强身健体、自力更生的名人之后_潘公凯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