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化与终身教育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教育体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终身教育之所以为我国及全球各国的政府所重视,正是因为它符合个人发展的需要,更体现了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可以说,终身教育的思想贯穿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全过程,她在与社会和个人的联系上,比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密切。
终身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联系虽如此密切,但二者所涉及的学科不一(前者属教育学范畴,后者属社会学范畴)。笔者尝试从社会学“个人社会化”的角度,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内容、体系以及特征等若干问题进行论述,进而探讨终身教育与个人社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使终身教育的研究更具深度——终身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社会化;同时,也使个人社会化的研究更具宽度——即在对个人社会化研究过程中,联系终身教育体系各个阶段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从而使二者在研究与实践中相得益彰,更趋深入。
一、个人社会化与终身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现代社会学家研究认为,个人社会化不仅包括了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全部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个人成年后与社会之间发生的教化、内化以及与社会调适的全部内容。现代社会学家赋予“个人社会化”的定义是:个人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能动选择与调适的统一过程。从时间上来说,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侧重于人类的早期教育;而个人“对社会的能动选择与调适”则侧重于个人成年后的内容。可见个人社会化包含了人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调适;既有被动学习的一面,也有成年后为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需要而能动选择的一面。
再来认识一下终身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终身教育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个人社会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从时间上说,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人在一生中,需不断地接受连续性的教育,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既有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早期的“文化教化”,更有成年后为适应社会而能动选择的教育和学习;从内容上看,终身教育把“扩展到社会各方面”的内容都作为连续教育的内容,它既贯穿于人的一生,又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个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概念的共同特征,都是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一生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个人社会化更强调个人成为“社会人”后对自己所处社会的主动适应,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而终身教育则强调了教育的连续性及内容的广泛性。
二、个人社会化与终身教育的基本内容
从以上对个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的概念内涵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二者都把对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贯穿人生的过程,涉及人生中的各方面内容,诸如文化知识、思想意识、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等。
1.个人技能的社会化
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后,便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但还不是“社会人”,他只有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和适应社会活动,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而要在社会立足或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通过各个阶段、各种形式获得基本知识和生活技能。具体来说,在当今社会生活的个人,一要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科学知识;二要注重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三要具备从事工作的职业技能。具备了以上几类技能,但不注重更新与提高,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要不断地“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同时,还要克服知识、技能的单一性,成为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有所发展,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正是个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期望达到的共同目的。
2.个人政治社会化
任何一种制度的社会,都十分注重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如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制度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使每个人与社会、时代的整体思想体系相适应,从而自觉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丰富他们的娱乐、健身生活,引导他们走向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科学生活之路。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教育看作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工具,应充分认识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这也是新时期个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所担负的政治职责。
3.个人行为社会化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在进行学习、工作、社会活动、社会交往中的某种自觉行为便构成了社会行为。一切社会活动、社会过程都是由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构成的。社会行为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与社会不和谐的行为,如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等,这些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因此,任何社会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一套合乎国情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通过宣传和教育影响每一个社会成员并督促其内化为个人的行动准则。这种教育贯穿于个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的全过程。
4.个人角色的社会化
角色是一种行为模式,即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相符的行为模式。除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外,角色还表现出每个人不同的社会特征。角色特征不是天生的,而是伴随着个人的生理成熟、生活、工作经历的过程逐步演变的,即角色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为此,个人要自觉适应不同时期、不同职位、不同岗位等所带来的角色变化,并在角色演变的过程中,一方面客观地认清自己的角色,同时还须根据人们对他(她)新的期望予以角色调适,并付诸行动,防止出现角色“错位”或“串位”现象。这也是个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的内容之一。
三、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与终身教育体系
社会学研究表明,个人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个人的“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两个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阶段,这一社会化过程与终身教育的体系可谓一脉相承。
1.基本社会化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
基本社会化,亦称“一级社会化”,它指的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教化过程,这一阶段等同于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中高等教育阶段。
以终身教育观点来看,幼儿期、少年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是为整个人生奠定最初基础的阶段。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甚至从“胎教”就开始了,学前的启蒙教育更为家庭、社会所重视,其后的基础教育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规定到本世纪末,基础教育要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颁布《义务教育法》,以行政立法形式予以保障。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公民对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国家教育部在决定从1999年开始扩招普通高校生源的同时,又决定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初中毕业生仅50.7%可升入高中学习)。这些决策与措施,将极大地推动“基本社会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2.继续社会化与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继续社会化”亦称“二级社会化”,指的是个人成年以后的社会化,可分为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起自个人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终至人的生命终点,占据大半人生。与之相对应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两个阶段。
我们知道,基本社会化完成以后,并不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而需要“继续社会化”。终身教育理念也告诉我们,教育始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末,教育过程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四、个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的共同特征
个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除概念、内涵、内容、体系等方面的联系外,二者还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强制性
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同时,个人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虽不乏志强好学的青少年,但也有一些人往往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甚至表现出“惰性”,尤其是在人的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这一时期,强制性的手段和措施就显得非常必要了。社会有关行政组织机构,往往通过政策法规予以调适,来具体规范他们的行为。如前所述的《义务教育法》便以法律的形式对适龄儿童及其法定监护人、办学机构等行为予以约束;而办学机构也往往通过校规校纪、学生守则来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
当然,个人社会化与教育的强制性是有限的,它往往伴随着个人进入成年期和老年期的过程而逐步减弱,而对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能动性选择越来越强。
2.能动性
如前所说,强制性的个人社会化和教育是被动的,它主要是针对个人在成人以前常会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而这一时期恰恰是人的一生中打好各方面基础的关键。但随着个人步入成年期进入继续社会化阶段,思想趋于成熟,判断是非能力增强。因此,在学什么、怎么学等方面充分本现出个人的能动性。他们或针对自己以前学校所学的不足,或针对目前工作所需,或为今后个人的发展选择专业和进修方式。而继续社会化阶段的成人教育,正是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以丰富的学习内容,灵活的教学安排,多样的教学形式,满足了成年人能动选择学习的愿望。
当然,“能动”也易出现“盲动”(即没有经过考虑,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付诸行动)或“盲从”。为此,社会有关成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办学机构,在积极为成人学习创造条件的同时,还要对成人学习予以正确引导,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3.持续性
由前述可知,个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是对人的一生的社会化和文化教化过程,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密不可分。具体地说,持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持续性。从社会学角度说,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小、中、高、成、老等阶段更体现了教育的持续性。二是空间上持续性。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主要在家庭,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主要在学校;成年后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社会成为影响他们接受不同教育的空间环境。可见,家庭、学校、社会依次为人生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三大有形或无形的场所。而人一生中,社会空间最为广阔,时间持续最长,而与此相应的继续社会化和成人教育的任务更重。
4.多样性
正因为个人社会化与终身教育涉及个人的人生历程,其社会化和教育的主体、内容、形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便具有多样性的特征。1)教育主体的多样性。参与个人社会化和终身教育过程的主体,从纵向来说,有家庭(启蒙教育)、学校(基础与中、高等教育)、社会其它办学机构(成人学校教育、老年学校教育);从横向来说,有政府办学(公立学校)、社会力量办学,近几年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缓解了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困难。2)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在基本社会化阶段的学前教育中,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主要是培养婴幼儿的语言(简单口语及肢体语言)、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及启蒙性知识;进入学龄期后,接受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进入成年期后,其受教育的内容往往与个人自身的职业、志向、兴趣与发展道路有关,这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且不断有一些为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新内容推出,以满足成人生活和工作之需;进入老年期后,主要为一些调适身心、陶冶情操及延年益寿的内容。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教育内容往往与不同的教育形式相联系。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教育形式更具现代化,如多媒体教育、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教育。成人教育的形式更具多样性,诸如夜大学、函授、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其中有学历教育,更多的是技能证书教育。可以说,成人教育是个人社会化进程中最具社会性与多样性的教育形式。4)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我们知道,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存,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播、外来文化等。这些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积极的,我们应乐于接受;对消极的,我们应坚决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少走一些弯路,少受一些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