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评论的尺度思考_地理论文

区域地理评论的尺度思考_地理论文

区域地理复习的尺度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尺度论文,地理论文,区域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二者的空间尺度体系有所不同。世界地理可以划分为全球尺度、大洲尺度、地区尺度、国家尺度、地方尺度五个级别;中国地理属于国家尺度的区域范畴,可划分为全国尺度、地区尺度、省级尺度、地方尺度四个级别。地理学科的尺度思想要求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尺度有所侧重、合理分工、形成梯度,最终达成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以世界地理为例,谈谈区域地理复习中渗透尺度思想的方法。

      一、全球尺度:重在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

      全球尺度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范围入手展开区域地理的复习,属于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过程。全球尺度的复习重点强调海陆分布,应重点落实学生对海陆轮廓、海陆位置、海陆分布规律的认知。采取的主要策略是读图、填图法。

      1.海陆轮廓的认知

      学生在复习中经常会出现海陆不分的现象,有时会把海岸线误当作河流、等值线,有时还会把本来应该出现在陆地上的地理要素误认为其位于海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对于海陆轮廓认识不清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学生绘制海陆轮廓图,虽然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对于轮廓的认知来说,动手画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海陆位置的认知

      需要强化学生对于重点经纬线的认知。经纬线是确定海陆位置的重要工具。“一般地说,撇开确切的地理位置来探索力量的作用,是生物学、物理学以及化学的职能。探索地理位置的影响,即当地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地理学的特色。”[1]地理位置就是地理区域的“基因图谱”,尽管其没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但一个区域的发展,确实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大。全球尺度的经纬线,主要是0°经线、西经20°、东经160°和赤道,后三条经纬线是用来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

      3.海陆分布规律的认知

      这是关于地球表面基本结构的认知。从全球尺度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这些知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陆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明确海陆分布,就是要明确人类活动的重要范围。

      除海陆分布外,全球尺度的区域复习,还应该把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等自然要素安排进去,重点强调空间分布和地理事实。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使得陆地的空间结构更加丰满;二是为后续大洲空间联系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洲尺度:重在自然要素的空间联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认识大洲”的要求是:“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大洲尺度的教学,就是要在自然要素空间分布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地理位置的认识,强调地理特征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

      要关注各大洲的重点经纬线,即选择那些与尽量多的大洲有联系的经纬线,且容易识记、便于寻找规律。

      经线的复习建议每30°一条,重点选取10条控制性经线。例如,0°经线与欧洲、非洲有关,主要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具体来说是英国首都伦敦、英吉利海峡、伊比利亚半岛、直布罗陀海峡东部、撒哈拉沙漠西部、几内亚湾;东经30°与欧洲、亚洲、非洲有关,具体来说是穿越了波罗的海东岸、小亚细亚半岛、非洲东部、尼罗河西侧。

      纬线的复习主要看经过大陆的多少,重点选取8条控制性纬线,即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北纬30°、北纬40°和北纬50°。例如,北纬40°穿过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里海、塔里木盆地南部、华北地区北部、五大湖南侧。

      2.从地理特征的角度分析

      应重点培养描述地理特征的能力。地形特征的描述,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形组合的角度进行,如亚洲地形的特征是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中间高四周低,地势起伏大。气候特征可从光、热、水等方面描述,也可分季节对热量和水分的组合进行描述,特别要关注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河流特征的描述涉及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系特征包括流域、流向、长度、水系形状、流域类型、河网密度等。

      3.从要素间联系的角度分析

      应把突破口放在气候要素上,包括气候类型、特征和成因。根据气候类型,可将大洲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热带型大洲,包括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二是温带型大洲,主要指欧洲;三是复杂性大洲,主要包括亚洲和北美洲;四是寒带型大洲,主要指南极洲,酷寒、烈风、暴雪是其特征。

      要素间联系的教学还需加强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可用来分析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侧、澳大利亚东北侧、中美地峡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可用来分析纳米布沙漠、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南美西侧沙漠、北美西南部沙漠的形成,等等。

      三、地区尺度:重在自然要素的空间影响

      人口和农业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较大,其中,农业是分区地理的教学重点。

      地区尺度的教学,除突出农业要素,凸显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之外,还应渗透农业区位、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知识,体现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结合、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应用。为了体现人地关系,地区人口分布也应被纳入教学内容。世界地理共有13个地区,从农业的视角可将这13个地区进行归类。

      1.传统农业区

      传统农业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为水稻种植业。中国和印度还存在典型的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中国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印度则分布于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

      2.热带经济作物区

      热带经济作物区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咖啡、可可的原产地;东南亚生产油棕、椰子、天然橡胶等热带物产;拉丁美洲是指墨西哥以南的美洲部分,这里盛产香蕉、咖啡、可可、甘蔗。将热带经济作物产区演化成企业化种植园,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3.灌溉农业区

      灌溉农业区包括西亚、中亚和北非。这些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如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和卡拉库姆运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北非的尼罗河谷地、尼罗河三角洲和地中海沿岸等,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等作物。

      4.商品农业区

      商品农业区包括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大洋洲。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因此商品农业发达。欧洲西部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于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光照和热量条件较好的巴黎盆地、巴伐利亚高原、伏尔加河一顿河流域;北美农业在提高效益的市场化导向作用下形成了地域专业化生产;大洋洲有典型的混合农业。另外,以上四个地区都有大牧场放牧业等商品农业。

      四、国家尺度:重在人类活动的空间决策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认识国家”中指出,“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等,增加了空间决策的内容,凸显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集中体现一个区域内所有人共同的思想、意志和决策。国家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影响,地理决策差异很大。

      空间决策是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有什么样的决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空间决策包括农业决策、工业决策、交通决策、环境决策、居住决策等,这些决策无一例外都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强调因地制宜进行决策的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小。在国家尺度的世界地理复习中,建议突出工业和交通建设。这里,笔者按照工业发展的类型,对世界上的主要国家进行划分。

      1.资源型工业化国家

      资源型工业化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等。这些国家的资源禀赋并不相同,英国和德国主要突出煤炭资源;法国有洛林的铁矿;美国和俄罗斯地大物博,资源类型多样、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工业的条件。这类国家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先进,已完成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改造。

      2.加工贸易型工业化国家

      加工贸易型工业化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特别是东亚的日本,由于国土狭小,资源短缺,原料和能源需要进口,市场较小,国内产品需要出口。作为岛国,日本曲折的海岸线使其拥有众多优良的港湾,教育立国的战略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较为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使得工业基础雄厚,这些条件助推了日本的传统工业,日本在此基础上跨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行列。

      3.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及东南亚的部分国家。这些国家借助本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低廉的地租,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加之本国资源禀赋较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的腾飞,建立起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但由于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随着国内地租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这些国家处在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过程,面临产业转出的压力。

      4.工业薄弱但经济发达的国家

      工业薄弱但经济发达的国家包括北非的埃及、中东的石油国家等。埃及借助石油、苏伊士运河、旅游和侨汇,国民经济收入较高,但国内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社会问题尖锐,政局动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美国的中东政策造成大量政治难民,使相关国家经济基础遭受重创。

      5.工业起步型国家

      亚非拉的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这些国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水平低,在国际工业化浪潮中有响亮的声音。

      按照以上思路,认识国家的教学只需选择四种类型国家的代表即可。笔者一般会选择日本、印度、埃及、法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这八个国家。

      五、地方尺度:重在区域地理的空间探究

      地理空间的尺度思想告诉我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使用要有针对性,把全球尺度的原理和规律运用在地方尺度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探究能力。

      1.建立微观尺度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

      针对微观尺度的思维体系,在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中很少涉及,这是学生地理知识体系中的重大漏洞,高考复习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填补这些漏洞,形成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有些教师认为“区域地理+系统地理=高考地理复习”,实际上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因为将课程、教材中所有的东西简单相加,仍然有很多知识点、能力点游离于高考之外。

      2.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

      微观尺度下的高考试题,一定会补充解答问题的相应信息,学生需要将试题信息与设问联系起来,进而得出结论。这部分能力涉及审题、表述等具体的解题能力。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可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当然,思维能力的提高最终还需知识基础做支撑。

      地理区域的内部复杂性和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改变分析的尺度能提供深入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的观察力,能了解这些过程和现象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对尺度的重视使地理学家能够分析全球变化对局部事件的影响,以及局部事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标签:;  ;  ;  ;  ;  

区域地理评论的尺度思考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