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调共性向注重个性的转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新概念论文,当代论文,注重论文,性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6-0037-03
长期以来,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官兵合作精神、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确保部队的安全稳定,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广大官兵创新人格、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十分明显。如有些单位往往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忽视个体存在;过于强调思想统一,忽视独立思考;过于强调服从权威,忽视主动进取;过于强调继承传统,忽视大胆创新;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品格的塑造;过于强调共性的宣扬,忽视个性的培养。这种做法培养的官兵不利于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的需要,不利于军人战斗力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实现从强调共性向注重个性的转变。
一、发展个性并不排斥培养共性
在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很少强调个性教育和人的个性发展。无论是在历史上抑或在现实中,一提发展人的个性,就似乎总难免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之嫌。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人的个性发展,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就是关于人的“个性解放”的学说史。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个性解放的完成就是人类解放的实现,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马克思主义的个性发展理论坚持下去,必须澄清人们认识上的两个偏见。
(一)克服发展个性就是否定集体主义的偏见。长期以来,有些人总以为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就是提倡个人主义而贬损集体主义。这是对个性教育的一种莫大的误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任何人都必定要同他人、同集体发生交往关系,人的个性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自我发展。个性的发展主要包括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的发展,其中当然亦包括个人利益的获得。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注定要同他人、同集体相对立,甚至产生所谓“无穷无尽的斗争”。恰恰相反,它们之间是可以统一的。一方面,在集体之外不会有个性的发展,不会有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②。所谓集体利益,其实就是所有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对个人来说并不是一种异己的东西,而仅仅是实现个人利益、个性自由的根本保障;个人把自己同集体融合得越紧密,个人的事业就越顺利,自我价值就越能充分实现,个性的发展也越迅速,越成熟。集体主义有时也会反对个人,那就是反对个人的非份要求,亦即反对个人主义,而这正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因此,那种要么把集体利益看成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要么把集体利益看成是排斥个人利益,排斥个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离开了个性的充分发展,也不会有生机勃发的真正的集体。只有充分尊重每个成员的个人自由、尊严和权利,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不同的个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他个人的风格和作出他独特性的贡献,集体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有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意识的增长。因此,那种把个性发展看成是危害集体和集体主义的东西的形而上学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然而,也应该看到,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的这种统一与和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之间就会发生对抗。一是集体的建立和存在以侵犯个人的利益、亵渎个人的人格与尊严、剥夺个人的权利为基础,如果这样,集体主义就变成了集权主义与官僚主义,集体也就成了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冒充的”、“虚假的”集体。二是个人陷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某种盲目性,否认个人必须依赖于集体,要求个性绝对地自由,侵犯集体利益,这就是所谓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不独危害集体,也危害自身,削弱或扭曲个性发展,或者说使个性走上畸形的道路③。由此可见,个性发展与个人主义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发展个性不是要发展个人主义,恰恰是要避免个人主义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的和谐统一。
(二)克服发展个性就会影响全面发展的偏见。有人总觉得个性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互相排斥、不能统一的,这种错误观点的产生,固然有对个性教育的理解问题,而更重要的则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大工业的本性提出的要求,是针对旧式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的片面化、畸形化而提出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人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并且没有任何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恩格斯后来又具体指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这里,个性发展与个体全面自由发展完全是同一意义。我们今天概括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同个性教育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如果说个性教育同传统的所谓全面发展教育也有不同的话,那就是个性教育不主张把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变成“标准的模型”,要所有的人都就范;而主张由现实的有个性的人自己主动地去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个性教育也不主张要所有的人都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整齐划一地、均衡地发展,而主张遵循个性的多样性决定人才的多样性的规律,由教育对象的秉赋特长、志趣才能及性格特征决定其发展的方向。如果一味地把德、智、体、美诸方面均衡地发展叫作“全面发展教育”的话,应该说这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真正蜕变。因为在这种“全面发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必然被扼杀殆尽。
二、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
所谓个性是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气质、才能、性格、特长等等。个性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了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主观世界基础性内容,也包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核心内容,还包括了智能、思维等综合性内容④。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充分发挥。个性特点鲜明、突出的人,一般富有创新性,而个性平淡、一般化的人,则缺乏创新性。关于个性与创新性、创新素质的关系问题,许多专家都进行过研究,在此仅举几例以示说明。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运用整体分析法(holistic analysis)对一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如杰斐逊、林肯、罗斯福、斯宾诺沙、卢梭、弗洛伊德、歌德、爱因斯坦等)和他相识的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的创造才能与他们的个性特征有相关关系。特别是这些创新性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的个性特征进一步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1980年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创造性人才具有的10条个性特征,即: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冒风险;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对复杂奇怪的事情感兴趣;有审美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而专一⑤。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一定的个性特征是创新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与上述研究方法相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1967)通过对健康个性的研究,找到了他们共同具有的创新品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健康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是人的创造性。根据阿尔波特的观察与分析,健康的个性特征有:1.对现实采取积极的立场。2.经验对意识的易于理解性。3.自我认识。4.抽象能力。5.不断个性化过程。6.高度的自主性。7.对挫折的不屈不挠性。⑥
通过以上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比较研究,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个性与创新素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离开了个性的存在,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勃勃生机,之所以不断进步和发展,就是因为鲜明个性的存在。有了个性才有了创造力,有了个性才有了生命的活力。个性不但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即便对于世界的进步和发展来说同样重要。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个性的教育与培养。
三、发展个性,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素质培养渠道
在构成个性的诸因素中,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些内容的培养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铸造个性特色,激发和培养创新素质。
(一)确立主体意识。确立主体意识,意味着对自我本质的占有与掌握,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生价值目标的人,不可能把自己从社会关系的客体提升为真正的主体,不可能具有真正的主体意识,因而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然而我军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的是对官兵所施加的各种外部影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多处于接受或被塑造的客体地位,他们的脑子里往往灌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概念。然而这些规范、概念多是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无法渗透于人们的心理,很难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桥梁。甚至,在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偶尔还会出现对人的异化现象。“异化道德敌视人的主体性,它要求人自我埋没,把逆来顺受和见风使舵变成一种精湛的艺术。因而,异化道德或者是以病态的禁欲主义和对现世的蔑视取代了较为正常、健康的人生观;或者是将平庸、刻板、卑微、奴性、琐屑、低能道德化,将特立独行、上下求索、创造进取、出类拔萃非道德化。”⑦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现象,严重束缚了人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因为它背离了受教育者这一主体,它传授的是毫无主体能动,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因此,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克服这种教育异化现象,着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证明,人的思想认识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因而,要培养官兵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教育官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官兵学会正确认识、判断、选择,进而自主、自觉地执行命令,践行规范,开拓创新。
(二)培养独立人格。人的人格不是单个人的自我规定,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的社会性的表征,是人的本质的多方面的规定之一。独立人格的养成,意味着对法律和道德的权利与义务的确认与恪守。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既能自尊、自爱、自律、自立、自强,又能尊重、关心、爱护、同情、帮助他人,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机动;既能继承传统,又能开拓创新。而人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没有主体性,没有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一教育过程中……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多方面的,以致能使每一个人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⑧,唤起每个学生的人格独特性,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同样培养每位官兵的人格独特性应成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独立人格及创新性人格,它由两大因素构成,即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作为创新性人格的两大组成部分,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尽管在活动形式、活动过程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又是人的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两翼,具有互补性。因此,要培养独立人格,不仅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熏陶,使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愈趋丰富。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应适应未来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必须“培养一种能动的、非保守状态的人”⑨,培养一种具有独立人格,善于创新的新型军人。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最后的目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这就是最后的目的。”⑩
(三)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和发展军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无论对军人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国防建设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较有效地、较大限度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潜能得到开发,创新能力自然提高。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时指出,强调人的道德完善、精神丰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独立人格和个性才能的发展,认为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然而我军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忽视个性才能的培养。兴趣广泛往往背上“不务正业”的恶名,个性鲜明往往冠以“桀骜不驯”的黑帽,这严重束缚了军人创新个性的发展。为了扭转此种不利做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警察模式”,一方面有意识地鼓励官兵的良好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可对官兵的某些缺点或错误小题大做。因为,创新性强的人难免有些做法或想法与某些规定、要求不十分吻合,如果一味地用统一模式生搬硬套,必然使创新性强的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培养军人的创新素质,必须坚持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的统一;必须坚持整体性要求和个体性要求的统一;必须坚持遵纪守法与开拓创新的统一。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P5、P84.
③参阅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俞啸云、金志堑部分观点.
④魏传光,曹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力价值[J].党政干部论坛,2003(7).P29.
⑤阎宝珠.军事人才学基础[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P115.
⑥周冠生编著.个性心理学[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P225.
⑦冉云飞.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P447.
⑧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P19.
⑨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P36、P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