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复杂性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杂性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07)02—0030—06
主体复杂性的问题,既是当代社会实践和复杂性探索的前沿问题,也是现代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中所应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主体复杂性问题何以更加突出
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主体复杂性问题何以更加突出地摆在人们的面前,这是由于下列原因所形成的。
(一)当代社会实践的新内涵
实践过程是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这三个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的网络系统。实践主体一方面运用实践中介手段,作用于实践客体,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实践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复杂性的动态协同、整体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期求实现更高的价值追求。可见,实践主体在整个实践过程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中,居于支配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从正反两个方面突出地表明了主体的这种支配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和《时代先锋》这两个专栏所报道的先进人物,他们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不懈的奋斗和光辉的业绩,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着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反之,那些品质低劣的人间败类,不管是当官(如成克杰、胡长清之流)还是为民(如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等),都用他们的行动掠夺人民、危害国家,既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又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表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更应引起人们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且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
不仅如此,当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也突出地表明了人是信息社会的主体,因为“人是信息的产生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处理工具、环境、产品等都是为人服务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人——机系统,人是信息社会的主体”[1]。而且,在由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所构成的复合智能系统中,人居于主体的地位。我们应当看到,人是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主体,不仅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靠人,而且实现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的过渡也要靠人。
(二)科学与哲学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愈来愈突出地表明,正在实现由以研究自然界为主向以研究主体复杂性为主的科学转型。经典科学中的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地学、生物学、数学,一方面还在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正在急剧地发生着横向交叉。但是,现代科学的发展,愈来愈突出了生命科学(由生物学发展而来)、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学以及与主体相关的各种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作用。这些学科的发展,深入地揭示着主体的复杂性,急剧地凸显出主体复杂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在哲学发展史上,古代人们以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为主,他们追寻世界的本原,所以古代哲学侧重于研究本体论问题。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哲学不仅研究客观世界,还要考察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是如何认识客体的,因此,近代哲学突出了认识论的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虽然力求从真、善、美相统一的高度研究主体的问题,并且在哲学史上确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的实践条件和他自身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局限,他并未科学地解决主体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客观与主观、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对主体自身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开创性的理论成果。在当代,国内外哲学界对主体的研究有很多前进、深入之处,涌现了许多理论成果。这当然令人欣慰,鼓舞人心。然而,主体问题特别是主体的复杂性问题仍然亟待人们作深入的探讨。
(三)复杂性探索的新走向
国内外在复杂性探索的过程中,愈来愈注意到主体复杂性问题的重要性,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开始研究主体的复杂性问题。欧洲学派中哈肯(H.Haken)和莫兰(E.Morin)注意从思维和社会的角度论述了重视研究主体问题的重要性和所要研究的复杂内容。美国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在探索复杂性的过程中,注意到主体应当具有新的世界观(相对于牛顿等人的世界观而言)和多方面素质的复杂性。[2] 他们提出了“适应性主体”[3]41 的概念,认为这种“适应性主体”具有“综合多样性和期望这两个特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CAS行为的复杂性”[3]91。他们关于主体问题的这些论述,确实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国内系统科学和复杂性探索的过程中,钱学森院士强调指出主体的重要性,认为在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在开放复杂巨系统的人—机网络系统中,主要靠人特别是专家;在社会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调控过程中,主要靠抓总单位、抓总专家。他论述了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指出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六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广大青少年应当具备多方面优化的综合素质。
综观国内外复杂性探索的现状,的确可以看出,研究主体复杂性问题是复杂性探索的新走向。
二、主体结构的复杂性
主体,不同学科对之有不同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主体,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这种主体包含着复杂的结构,就主要的方面来说,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一)结构类型的四大层次
主体就结构类型来看,包括四个大的层次,这就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个体主体是整个主体网络系统的细胞,它对整个主体网络系统可以起着复杂的作用,它也可以从其他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方面接受复杂的作用和影响。群体主体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小至一个小组,中至一个单位、一个团体,大至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以至阶层、阶级等等,都是群体主体。群体主体在主体复杂结构的网络系统中,既可以与个体主体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又可以与社会主体、人类主体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体既与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和交互作用,又与人类主体发生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人类主体是主体结构网络系统中的最高层次,它与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和辩证的交互作用。
(二)结构类型的软性划分
若就主体所应承担的社会任务来看,主体的结构类型又可以划分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审美主体。这种主体结构类型的划分,不同于前面的划分。前面的划分是从主体的实体状况来进行的,而这里的划分,只是从同一结构类型主体的不同任务的角度进行的。实践主体是在社会中从事着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认识主体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同时进行着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价值主体是指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追求价值实现的现实的人。审美主体是指在实践、认识、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现实的进行审美活动的人。从主体的这种结构类型的划分来看,主体应当实现这四种角色的辩证统一。这自然就要求全面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要求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推动着上述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价值活动、审美活动的发展。
(三)四大因素的交互作用
前面已经谈到,从宏观上看,主体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若就微观层次来看,即就个体主体来看,它也不是一种单一的、静态的独立实体,而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包括比心理因素更多的复杂的内容)、社会因素复杂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
从生理因素来看,主体在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时,都有其客观的生理基础。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人类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应用都表明,人们在从事上述四种活动时,都有客观的生理机制为其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研究主体,就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人类生物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科学、复杂性科学等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深入揭示主体在从事上述活动时的生理机制的奥秘。
从心理因素来看,主体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价值活动和审美活动也有其重要的心理基础。无论是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还是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学科,都能从不同的侧面深入地揭示着主体在从事上述活动时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们今天研究主体复杂性问题,就应当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地探讨人们从事上述活动的心理机制,从而为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深入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现代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从精神因素来看,主体在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价值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有种种精神因素参与作用。这种精神因素不仅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审美观等等内容参与上述活动的过程,而且有意志、动机、情感、欲望、兴趣、爱好以及其他种种心理活动和非理性因素参与上述活动的过程。同时,人们在从事上述活动时,还有种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而且,应当注意到,人们在大自然观、大科学观、大实践观的条件下从事上述活动,更应重视上述诸种精神因素的复杂网络的交互作用,特别要重视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新成果与新特点。
从社会因素来看,主体从事上述活动,是在社会的人们相互联系、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因此,考察主体的上述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这些社会因素不仅包括主体从事上述活动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而且包括主体的活动所难以脱开的一定的历史条件。
主体在从事上述活动的过程中,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并不是彼此孤立或先后出现的,而是交互作用并呈现为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从宏观层次来说,随着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日益深入地揭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在主体活动过程中的作用的同时,更能呈现出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在主体活动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展现出主体的动态网络系统中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乃至人类主体的重大作用。从微观层次来说,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包括人们的大脑功能、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社会化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婴幼儿时期存在着这样的社会化过程,而且表现在青少年时期直至成年以后,都存在着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不仅如此,人们的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应当不断地提高和升华。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上述社会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从众、趋同甚至媚俗,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真、善、美相统一的要求,在理论上、人格上、道德上、审美上等等方面的辩证的结合和完美的升华。
三、主体功能的复杂性
主体是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种系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种种“过程的秩序”,即种种功能。概要地说,至少有如下重要的功能。
(一)确定目的的功能
主体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而不是一种盲目的的行为。主体的目的,经过主体的行动过程,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即算实现了预定的目的。目的实现之后,又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和主体发展的新的需要,对新的活动过程确定出新的目的,又开始了新的目的——行动——现实的辩证转化过程。这是一个永无止境、辩证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辩证过程。
目的从何而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目的是客观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形成的行动过程的目标。马克思指出:最灵巧的蜜蜂和最蹩脚的建筑师相比,蜜蜂营造蜂房的活动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建筑师在从事建筑活动之前,脑海里就已经有了关于建筑物的完整构想,即观念地存在于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4] 恩格斯认为:“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5] 列宁指出:“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认定它是现存的、实有的。”[6]159 又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6]157 而且,人的主观目的确定之后,就可以通过实践既改造世界,又检验主观目的,从而获得客观真理。因此,列宁又指出:“从主观概念和主观目的到客观真理。”[6]161 毛泽东指出:“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7] 可见,人们的实践过程,表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加突出了目的在主体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是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科学的发展,又提出了“预决性”(finality)的问题。所谓预决性,是指在一个复杂系统开始运行之前,人们就根据已有的信息和对系统运行的发展趋势的信息的预期,经过综合评析,把该系统演化过程的优化结果在观念上先提取出来,作为该系统演化的目标来规范和制约该系统演化的过程。当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人们还应当根据系统内外情况的复杂变化和种种随机因素的正负干扰,作出必要的、实时的调控,以使系统在优化运行的过程中,向着优化的目标逼近。这种预决性的理论,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观点相一致,而且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成于思,毁于随”、有志者事竟成、胸有成竹等思想内在贯通。
人的目的往往不是一种简单的情形,而常常是由多元化的目标所组成的综合目标体系。这是主体功能复杂性的重要体现。对这种综合目标体系中的多元化目标,应当作辩证的、具体的分析。在综合目标体系中,有的是战略目标,有的是行动目标;有的是主要目标,有的是次要目标;有的是必须紧急实现的目标,有的是可以从缓实现的目标;有的是必须保证实现的目标,有的是应当争取实现的目标;有的是最优目标,有的是次优目标;等等。在实现如上这些综合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当达到动态协同、整体优化的要求。
不仅如此,而且不同层次的主体,其目的的确定与实现也是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个体主体的目的的确定和实现过程,不仅要受到其他个体主体的目的和群体主体的目的的影响,而且往往以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的目的作为前提和基础。当然,个体主体的目的的实现,应当有助于其他个体主体以及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乃至人类主体的目的的实现。群体主体的目的的实现,也应当有助于推动个体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的目的的实现。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的目的的实现过程,应当推动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的目的的实现。所以,这四种主体的目的的确定和实现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
同时应当看到,主体活动的目的不是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东西,而是一种辩证发展的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主体自觉地把握阶段目标、过程目标、总体目标、长远目标之间的辩证互动和复杂变化,而且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复杂变化和主观状态的种种发展,自觉地调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到能够既头脑清醒,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自始至终地驾驭全局,稳操胜券。
(二)服务社会的功能
主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主体服务社会的功能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网络系统。
主体服务社会的功能首先表现在为社会的长远战略目标服务。这是实现主体服务社会的最基本的功能。就中国来说,这种功能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社会主义发达阶段乃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这些长远战略目标,要求主体为之英勇奋斗,并且一代接一代地努力作出业绩。
主体服务社会的功能还表现在为社会的阶段发展目标服务。就中国来说,这种功能体现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以及贯彻落实每一个发展经济社会的五年计划的运行过程之中。正是在为社会的这些阶段发展目标服务的过程中,主体服务社会的功能才得到切实有效地发挥和体现。
不仅如此,主体服务社会的功能还表现在为社会全局利益服务之中。社会是由家庭、单位、地区、部门等等不同层次构成的,每一个层次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然而社会整体依据长远战略目标和现实阶段的具体情况,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全局利益。主体只有全局在胸,服务全局,才能作出科学的、实在的社会奉献。
同时,主体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应当落实在每一个局部的努力之中,应当将长远目标、全局利益同当前行动的直接服务指向辩证地统一起来。主体应当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把远大理想与当前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出实实在在的奉献。
(三)泽被后世的功能
主体服务社会,不仅要看到现在,而且要看到未来。主体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价值活动、审美活动的综合效益应多为后世子孙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代又一代人的先行努力,为后世子孙的更好的发展提供愈来愈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精神条件,教育后世子孙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时代、对社会作出超过前人的奉献。其中最重要的是精神条件,主体应当教育后代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德、扎实的本领、健康的体魄,能够继承前人又超过前人。主体服务社会的功能如此泽被后世,才能像长江后浪催前浪一样,社会新人超旧人,整个社会才能持续地、健康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四)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机制
主体要能够实现上述的社会功能,重要的内在机制之一是要达到四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在古代、人们比较多地受制于自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自然界奴役的对象。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们比较多地强调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成为人们征服的对象,结果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人们从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反思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才意识到应当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实施可持续的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发展,是人们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也是主体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基本的前提。
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作为个人和群体,应当遵循做人的道理和道德的规范,以及社会的条律、条例、法律、制度等等,对社会作出积极的奉献。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应当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使人们能够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同时,为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地创造出较好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社会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只有到社会主义社会,人才从真正意义上获得了解放,从而在人与社会、社会与人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着人与社会的和谐。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发展,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达到历史的崭新阶段与最高层次。那时,人们将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发展,社会也会为人的发展提供最优越的条件。
人与人的和谐,其前提和基础是遵守做人的道理,特别是遵守人际关系的道理。比如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尊老爱幼,互相礼让,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救人急难,济困扶危,诚实守信,保护隐私,等等。人与人的和谐,是在真、善、美相统一的基础上的内在要求和高层规范。这种人与人的和谐,应当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
人的身与心的和谐,是一种复杂的、辩证的发展过程。这里所说的心,是指广义的精神作用过程(包括心理作用过程)。在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中,要特别重视心的作用。
可以说,只有在达到这四个和谐的基础上和过程中,主体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确定目的、服务社会、泽被后世的功能。
四、全面提高主体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主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有赖于主体与种种客观条件以及多种随机因素的复杂的、非线性的交互作用。
主体素质是一种综合的素质,它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网络系统。其内容不仅包括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科学观、知识结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等等,而且包括意志、情感、欲望、兴趣、爱好等等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等等。在当今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应当全面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水平,尤其要坚持辩证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在更好地推进实践的过程中,同时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并且以这种提高去反作用于新的实践过程。如此动态发展,就可以形成实践过程的发展和主体素质的提高,是一种交互作用、辩证前进的过程。
主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揭示自身发展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考虑到种种客观条件、随机因素与主体的主观努力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内在规律。
就主体素质提高的客观条件来说,一种重要的也是基本的条件是社会制度。在私有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垄断教育、科学和文化,扼杀了劳动人民中间无数的人才,限制、剥夺了劳动人民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权利和条件。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有了空前优越的接受教育、科学、文化的权利和条件,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够获得极大的提高,才能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才能对时代和社会作出空前的历史贡献。
主体素质的提高还有赖于体制、机制这一客观条件。体制和机制科学、合理、深化、完善,主体素质可以由差变好,甚至可以由坏变好,好的变得更好,加上主客观其他有利条件的配合,可以出现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大好局面。反之,如果体制、机制不好,主体素质可以由好变差,甚至变坏,小人得势,好人受气。可见,体制、机制这一客观条件对主体素质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干部和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以及工农大众中优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考核、监督、评价、奖惩的体制、机制方面,应当有一套完善而科学的办法。对那些“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毁弃历史文物、破坏生态环境、劳民伤财、贻害无穷的为官者,一定要根据其性质和情节,绳之以政纪、党纪甚至法纪。对那些弄虚作假、骗取荣誉、败坏风气的人,也一定要给以应得的处分。要运用体制、机制的力量,使政廉风清,民心纯正,使主体素质的提高有一个不断优化的社会环境。
主体素质提高的另一种客观条件是机遇。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再好的机遇,如果主体自身没有做好准备,也会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就社会来说,应当给主体素质的提高尽可能创造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而就主体自身来说,重要的是要有理想,求上进,能够敏锐地抓住机遇,努力发展,成就事业。
主体素质的提高最重要的是主体自身的主观努力。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由于主体自身主观努力的情况不同,主体素质的状况也就各异,主体对社会的贡献因而也就大相悬殊。马克思曾经指出;天才在于勤奋。牛顿(Newton)、爱因斯坦(Einstein)等人认为:天才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所以,主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主观努力的不懈过程。中国古人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唐朝诗人李商隐说得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都是讲的要经过主体自身的努力奋斗,才能提高素质,贡献社会。
主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动态发展、辩证前进的过程。因此,青少年时期应当立定志向、学好本领,中年时期应当坚持理想、建功立业,老年时期应当老有所为、保持晚节。总之,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整个过程,而不能把提高素质当作一个阶段的事。有些人在青少年时期很有抱负,而且也崭露头角,但到中年以后放松努力,以致一生成绩平平;有些人在艰难困苦时期能够努力奋进,但到条件好转时,就玩物丧志,不思进取,甚至走向堕落的道路;有些人在位卑权轻之时尚能为人民做一些好事,但到位高权重之时,就忘乎所以,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最终成为阶下之囚。凡此种种,都深刻地表明,提高主体素质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种自觉努力的过程。果能如此,则主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能日新月异不断前进、上升,而且主体自身也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大有益于人民的人。
[收稿日期]200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