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影响下的村寨布局分析论文_姜奎腾1 蔺梓姝2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影响下的村寨布局分析论文_姜奎腾1 蔺梓姝2

(1.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RWX018)

摘要:傣族作为一个传统的古老民族,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产生了含有傣族民族特色的“竜林”文化。傣族人基于这种文化,构建了其生活的村寨结构,这种布局也暗含着傣族村寨文化的特征。傣族的村寨布局,既有物质层面的生活特点,也包括了精神层面的信仰寄托,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反映了傣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也为现代人思考生态保护问题提供了参考范式。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村寨布局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活于不同地区的民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各个民族的价值观的精神层面,也体现在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生活层面。从中国各个民族的历史来看,除了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因为其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其独有的游牧文化之外,其他民族大多数形成了固定村寨的生活形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村寨文化特征。一般而言,村寨文化是指民族成员在所聚居区域(村寨)创造、传承、使用能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它有明确的对象(民族)、空间(村寨)和内容(文化)。

傣族作为一个传统的古老民族,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形成了傣族传统的民族文化——“竜林”文化,而这种文化也较为完整的体现在了其村寨布局中。在傣族的这种村寨结构中,不仅包含着物质层面的生活特点,也包含着精神层面的信仰寄托,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反映了傣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也为现代人思考生态保护问题提供了参考范式。

一、傣族的村寨结构与其“竜林”文化的缘起

傣族属于古代的百越族群。至于傣族如何从百越族群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民族,学术界尚未给出确切答案。傣族族源暂且不论,但其中有一点是大家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傣族历史上有一段从采集狩猎时代过渡到定居农耕时代过渡的时期,正是定居农耕时代的开始开启了傣族的村寨构建。在《傣族文学史》一书中,作者吧从远古时期到公元二世纪定位傣族文学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叫做“桑木底时代”。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家族公社或氏族公社,从而发展到部落联盟。而经济形态则从最初的采集、狩猎发展为后期的定居农耕。

纵观傣族社会发展史,“桑木底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傣族进入了定居农耕生活,更重要的是因为傣族村寨文化在这个时期产生并开始传播。在傣族村寨文化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寨神勐神祭祀和崇拜,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贯穿于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心灵起着引导、约束、规范和教化用。在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记载了桑木底宣布建寨建勐的指示,即“盖房建寨,定居种瓜”。桑木底首先率领众人齐心合力盖房子,然后划田地,接着又“以河为界,隔开寨与寨,沿寨边四周,栽上竹子,以此作标记,寨界分得清,各寨有地盘,寨和寨之间,和睦相往来。”由于傣族建寨建勐时期正是该民族原始宗教信仰成熟之时,因此在选定寨址勐址、准备建寨建勐之前,人们首先要选定寨心勐心。在傣族人观念中,村寨如同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寨心勐心就是寨子和勐的心脏,需要特别的选择和确立。寨心勐心在建寨建勐时就需要设置。

以寨心为标注,傣族开始构建其村寨,与此同时,敬拜寨神的仪式也得以确立。在傣族人心中,村寨的灵魂就是寨心,但还需要更强大的神灵保佑,于是乎寨神勐神也应运而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谈寨神勐神的由来”一文中,作者祜巴勐把勐神定义为傣族的根源和灵魂:“只要你说傣族,大家心里都很明白:《档兰蛇曼蛇勐傣》本是我们傣族的祖宗,本是我们傣族的家谱、我们所崇拜的、保护我们傣族村寨、田地、水井的神。它记载了我们祖先神圣的灵魂和宗教,原始地叙述了傣族产生的年代经历以及我们父辈的悲哀与欢乐,为我们傣族建寨建勐,健康和兴旺带来了光和热。它是我们祖先的灵魂,它是我们傣族宗教的根子。”

从傣族创世史诗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傣族竜林文化好像是专门确立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傣族竜林文化应该是从远古时代开始,人民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生活后从中提炼而成。单单看将寨神勐神居住地选为森林便可以看出这其中必定有着深厚的底蕴。从傣族史籍《沙都加罗》可以得知,傣族人曾经有很长时间生活在森林之中,依靠采集、渔猎而活。但随着人口增加,野果野兽等生活必需品的减少,建寨定居逐渐提上日程。于此可知过渡至农耕时代实为历史的必然,而曾经森林中的生活便形成了建寨建勐之后的竜林文化,因为那是傣族人最早的文化符号,正如傣族一句古谚语“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反映了傣族人对森林的眷恋和记忆。

二、基于竜林文化的村寨布局

作为一种能够体现民族人心的核心概念,傣族竜林文化不单单体现了其宗教信仰的精神层面,同时也反映在日常生活的物质层面之中。正是精神与物质生活的相辅相成,使得竜林文化在傣族延续了几千年。这种文化实际上以及深入骨髓血液之中。

傣族村寨是傣族人共同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单元,大概由几十户或近百户人家组成。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寨神勐神,所以傣族村寨通常都建立在山脚下或者河田旁边。而竜林则在寨子的背后,寨子前面需有小河缓缓流过。这也正体现着从森林生活中演变而来的竜林文化的内涵。傣族村寨的基本结构包括山林、江河、寨心、房屋、道路、水井、田地、竹林、炭薪林、绿化区、寨门以及佛寺,其中有自然因素以及人文环境。虽然山林以及江河属于自然环境不是傣族人人工环境,但是确是傣族人主管选择的结果,而做出如此的选择正和他们长期以来的森林生活有关,也体现了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这种追求也充分体现在了傣族人村寨的布局结构上。

正如前文所讲,傣族村寨建立时,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观影响,一定会选择有山有河的地方,从中选择一片山林称之为“竜林”,从而当作寨神勐神居住的地方给予特殊的保护,以及每年一度的敬拜仪式和平时严格的禁忌。于是乎这就使得每个村寨后面都有很大一片茂密的山林,由于特殊的神圣性,竜林所在之处海拔略高与村寨。相比之下,江河一般处于村寨前面或旁边的低处。选定山林与江河,村寨才会开始建立。

村寨建立之初首先要立寨心。村寨的房屋、街道围绕着寨心而建。因傣族竹楼不设大门,所以房屋没有朝向需求,一般依势而建。其周边低洼之地是为田地,主要种植稻谷。村寨的周边有一些专门种植的竹林和炭薪林。而在与其他村寨相邻之处还有寨门勐门,这些门通常没有实物标志,但是村寨居民很清楚这些门的位置。

综上所述,傣族根据竜林文化并且结合其所掌握的方位知识,使得其村寨布局既符合实用价值,又体现了傣族人长期依赖自然生存的生态理念,也是他们顺应和敬畏自然的理性生存价值观的反映。这也是傣族人长期以来生态智慧渗入的结果,使得其村寨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跃 中国民族村寨文化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岩峰,王松,刀保尧 傣族文学史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5

[3]傣族创世史诗 巴塔麻噶捧尚罗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9

[4]祜巴勐 论傣族诗歌 昆明: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云南)1981

[5]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傣族风俗歌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8.

作者简介:姜奎腾(1992-),男,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

蔺梓姝(1994-),女,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论文作者:姜奎腾1 蔺梓姝2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影响下的村寨布局分析论文_姜奎腾1 蔺梓姝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