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面向社会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美国论文,当代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引入注目。它不仅是其高等教育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摆脱美国社会经济与科技衰退困境的必要措施。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特点是:高等院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化。
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在继续发扬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的传统这一过程中,十分注意到用高校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优势来发展新兴工业。近年来,美国建立了上百个“大学与社会联合体”,如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及各种类型的科学园、科技开发区。美国的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企业与高校联合规划的协作机构以促进产学合作。同时,学校被看成是社会的缩影,完善的教育不仅在为学生打好稳固的学术基础,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如何步入社会。当前有一批教育工作者正在学校里推行“微型社会”计划,为学生日后投身社会铺平道路。
本文拟从美国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与社区学院教育三个不同层次的教改模式和特点入手,探讨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进程和现状;进而重点阐述美国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不同层次的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及其改革方向
(一)多方向多途径培养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当代美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培养模式和途径亦趋于多样化。概括起来,美国的研究生培养途径主要有三种:高等院校常规培养,高校与企业或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企业及科研单位独立培养。除此之外,美国大学的商学院目前正在综合利用这三种培养途径,培养一种“三项全能人才”,即将商业和技术更加周密地融为一体,以独特的方式培养技术型工商管理项士(techno-MBA)。
1、高等院校常规培养——美国的高等院校拥有严格而系统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高校仍然是其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场所。自70年代以来,进大学研究生院研修的学生数量大为增加,其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各级学校教育的师资水准。美国各高校目前都已相继建立了提高师资水准的制度,要求中学教师的学历须获硕士学位,而一般认为博士方有资格担任专科以上学校的任课教师。
美国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一般要强调某个领域在国内外科技发展中的动态,尤其是理工科论文,不仅要注意国际理论水平的进展,还要特别留心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新理论的开拓。
2、与企业及科研单位联合培养——高等教育职能的拓宽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增强了高等院校的开放性,使得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及科研机构紧密联系起来,尤其在应用性学科方面。
一般认为,美国大学与企业界联合培养研究生最早起源于电子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这是因为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研究生水平的专业人员攻克电子技术领域的难关。为此,美国大学纷纷实行“合作教育计划”来培养研究生。这种计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大学制定研究生学习计划,学习期间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二是由企业输送生产技术人员到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譬如: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筹建和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该校为使工科研究生毕业后即能适应工作,满足人才需求,鼓励在校研究生去“硅谷”从事公司、企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该校还用闭路电视系统为“硅谷”的工作人员开设计算机及工程两类研究生课程,每学期(学季制)学两门课程,修止两年可获得硕士学位。
美国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此类合同一般规定:学生可在学习期间到公司参加企业的有关工作,合同要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学生的工作予以指导并由企业付给学生一部分劳动报酬。到目前为止,美国约有1300多所高校与国内5万个以上大中小型企业推行这种合作教育计划,约有97%的参加合作的企业、公司对联合培养的学生提出聘请,约有60%的学生应聘。
美国为了保持其工业、经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从本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在一些大学中建立了14个工程研究中心。创立这些中心旨在密切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综合大学各门学科的优势,把大学和企业界的研究目标凝聚到探求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原理上来,增进那些具有基础性、共生性及能产性的技术革新方面的知识研究。目前有大批研究生在这些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撰写博士论文。这些中心吸引着成千上万个大学生、研究生参与其中的研究课题。工程研究中心的创立是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新模式,对青年学生涉足科学、工程发展的前沿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3、科研单位或企业独立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高等院校内,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也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本专业的研究生。
美国的公司和企业为了增加其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60年代开始便日益重视企业内教育和培训,用大量的财力和时间对职员进行继续教育。据估计,全美目前每年企业内教育总投资金额达400多亿美元,接近于美国四年制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年投资总额。每年参加企业内教育的人数在800万左右,与上述高等院校的年招生人数差不多。一些企业创办的学校能授予学位(含副学士学位)。二战以前,能授予学位的此类学校只有3所,1985年达18所,1992年达43所。能授予硕士以上学位的企业学校,1970年前有5所,1989年已达14所,其中4所可授予博士学位。如美国兰德公司和纺织研究所等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而王安公司、小阿瑟股份公司等可给学员授予硕士学位。
4、“三项全能”人才的培养——综合以上三种研究生培养途径,美国的商学院目前正在注重培养一种“三项全能”人才,极力将商业和技术周密地融为一体,培养技术型工商管理硕士。
这种“三项全能”人才,简言之,就是按照新型横向型公司的要求,通过把工程学、计算机和商业管理的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公司需要的技术型工商管理人才。美国一些名牌大学的商学院给接受这种训练的学员授予技术型MBA学位。获得此类学位的研究生,不仅懂得营销学、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还掌握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能够帮助公司营销产品,招徕服务。创立技术型MBA的行动在美国始于1986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全国工程科学院的一次会议。当时,波音公司和通用电器公司等美国大公司的代表与大专院校的代表会晤,提出培养技术型管理人员的主张。90年代初,这种主张得到更多的支持。美国拥有工程学科专业的综合大学的商学院率先采取这一行动,如麻省理工学院、珀杜大学、卡内基一梅隆大学、伦斯勒工艺学院、利哈伊大学、班顿学院、得克萨斯大学、伯克利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
由于具有工程学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工商管理人才近年来在美国非常走俏,所以美国的商学院希望把这种MBA专业扩大为在职学习的课程。但有些刚裁员不久的公司不愿有发展前途的人才离开时间太长。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商学院采取了高技术手段,除了在校园里开办短期寒暑假训练班外,这些在职学生一边工作,一边通过交互式视频工具同教授和同学们讨论课程内容。目前这种教学手段正在推广。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院长格伦·厄本(Glen L.Ur-ban)预言道,最终将形成一个“把新加坡、汉城和华盛顿的学生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性网络”。
(二)注重能力培养,改进本科教育
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注重能力培养应该说是本科教育改革的最显著的特点。1986年11月1日,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完成了一篇专题调查报告,题为《学院:美国大学本科生教育的经验》。这项历经三年的研究成果报道了美国本科生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弊端,同时提出了改革本科生教育的一系列建议。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本科生教育因课程设计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课程开设的广度与深度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这份报告提醒了美国高等院校把本科生教育的最高目的看成是“促进学生从具有能力到承担责任”,并强调“今天大学教育的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从而确立了当代美国本科生教育的改革方向。目前,美国本科生教育的重心已经逐渐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方面来。
1、确立当代美国本科生教育的共同目标
美国教育家德里克·博克(Derek Bok)在1971年至1991年间一直担任哈佛大学的校长。他曾在1986年对当存在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能力培养目标作出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美国高等院校均予认可的共同教育目标,并将它作为美国本科生教育的宗旨。这一共同教育目标是:
获取广博的知识,在深度方面,擅长一个专门领域,在广度方面,了解几种不同的学科;掌握准确交流的能力和方法,至少精通一门外国语,思路清晰和具有批判思维的能力;熟悉主要的调查和思考方式,并运用这些方式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大自然、社会和本人的能力;具有理解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传统和不同制度下的其他文化的能力;经过多次探索之后,确定永久的智力兴趣和文化兴趣方向,具有自知之明,最终有能力选择未来的生活道路和职业生涯;通过与各类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具有与各种人相处共事的能力。
2、当代美国本科生教育的变化趋向
确立共同教育目标之后几年里,美国本科生教育果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现代知识的急剧增长,专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分化,高等院校新设了许多学科,尤其是各种交叉边缘学科;一向被认为是自然科学高级学科的知识性、理论性课程纷纷降格为基础课程;随着前苏联的解体,美国进一步充当“世界警察”,在全球的影响举足轻重,因而又广泛开设有关世界各国概况的课程;随着社会各种运动、组织的蓬勃发展,妇女研究、黑人研究、人类学研究、环境研究、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之类的课程比比皆是。总体来说,这些变化趋向可概括为两点:
首先,除了改进正规教育,强化课堂教学,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外,还充分发挥非正规教育的作用,加强对本科生课外活动的影响。
高等院校想方设法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和扩大咨询服务,以丰富和影响学生的课外生活,并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如耶鲁大学每年安排1000名志愿学生到纽黑纹社区去义务服务,其中大部分到医院和公立学校服务,也有参加感化少年犯的工作。美国教育界认为,这种重视非正规教育的做法不仅仅是创造机会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应被看作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扩大传统的校园疆界,拓宽学校与社会各界、世界各国的合作渠道。
这种变化趋向具体表现在:学生平均年龄的提高,学生队伍结构层次的调整,学生不仅在校园内接受教育,也在企业、社会接受教育和训练。不仅如此,美国高等学院校园正在向海外延伸。美国许多教育界人士认为:大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不同传统、不同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国度的文化、历史和政治,以提高他们把握世界的能力。美国马萨诸塞州教育厅(管辖该州州立大学、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市立大学(含16所学院)、北达科他州高等教育系统(含逖更逊州立大学等9所高校)与我国机械部所属高等院校如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工业大学等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学者项目、交换教学资料、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开展各种知识训班工作就是实例。
总之,与加强正规教育相适应,当代美国高等学府正在设法通过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知识、思想和能力的健康成长。同时,由于校园疆界的扩大,一些美国教育家喊出了“世界校园”的口号,渴望让本科生放眼世界,把校园扩大到世界每个角落。美国高等教育界已有共识: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学院教育必然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缺腿”的教育;未能拓宽合作渠道的高等学校必然是发育不全的学校,是“近视”的学校。
(三)、办学灵活、便利地方的社区学院教育
美国的短期高等教育比较发达,人们一般称之为“社区学院”,也有的称之为“社会大学”。短期教育有多种目的,除了就业训练外,还有升学、补习、成人继续教育、更换职业教育等。它既有普通教育的特点,又有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在校生数占到美国大学生总数的40%以上。社区学院授予毕业生副学士学位,相当于我国大学专科层次。毕业生或就业工作,或转入四年制本科院校续读后两年课程。
同美国其他高等院校相比,社区学院的规模算不上大。中等规模的象犹他谷社区学(Utah Valley Community College)约有60多位专职教师,另有50多位业余教师,开设各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专业20个,在校生约3000人。学生中约半数为高中毕业升入的,其他的为社会上的在职人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社区学院的最大特点是面向市场,灵活办学,学校开设的专业、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学制年限、教学内容、授课时间等往往取决于市场需要和学生要求。学制有两年、一年、半年,还有更短期的培训。授课时间从早上8:30到晚上10:00,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适合本人的时间来听课。
本世纪60年代后期是美国社区学院充满信心、蓬勃发展的时代。此时,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已确定了自己的地位。美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社区学院教育。这种学院主要为社区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青少年和各类在职人员获取职业技术服务,因而发展很快,很受人们欢迎。社区学院的发展与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相辅相成的。综合起来,当代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
1、注重转学教育和继续教育
社区经济和人口变化的趋势;往往影响着社区学院的合作。由于四年制高等院校学习费用的大幅度上涨,许多学生在社区学院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因此社区学院注重转学教育。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经济增长的要求,人们为了适应职业的更高标准和转换替代,不得不继续学习,因而社区学院比以往更加注重成人继续教育。
2、注重各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社区学院为适应社会要求而重新设计课程,在课程的完整性和关联性上取得平衡,从而使学生获得在多变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和心态。除了使学生获得阅读、理解和计算等基础技能和具体的职业技能外,还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确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知识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国际问题及美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3、注重合作办学和提高管理效率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复苏,获得额外的财政支持,社区学院加强了工商界的合作,与企业制订合同,培训技术人员。加之教师年龄增长、设备过时和经费不足,美国的社区学院目前正在多方面开拓和寻求与国内外企业及同行业之间的合作渠道。另外,由于经济的紧缩,各级教育机构对公私资助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迫使社区学院必须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利用资源,以争取更多的资助。
社区学院在美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包含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种种原因。首先,社区学院的地方性决定了其极大的灵活性,从宏观上,不同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不同,对社区学院有着不同的要求。社区学院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大众性无不来自其他方面的特点。反过来,社区学院的地方性是其本身存在的保证、发展的基石和前进的动力。第二,美国教育管理的法律职责在州,州通过立法来干预本州社区学院的发展,确定社区学院的职能和地位。通过州立教育法规。社区学院明确自己的职能,不去盲目仿效高层次院校,因而为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第三,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拨款,支持和引导社区学院的发展。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先后5次通过和修改职业教育法,并立法拨款资助职业教育,从而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对准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求。第四,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在那里几乎一切都可以作为商品出售,当然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只要有买方。社区学院的特点决定了它有着广阔的市场。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社区学院的顾客在不断变化,但总是人如潮涌,使其不断发展。此外,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还受文化传统的影响:美国人大多是实用主义者,许多人并不羡慕高学历和纯学术研究,而是乐于获得一技之长,尽早就业聚财,这就为社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土壤;美国人大多不安于现状,不断地迁移和变更职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强化了美国人这一“可塑易变”的性格,因此美国人总是在不断学习新的就业技能,这就使得社区学院所提供的价廉期短、灵活多用的职业训练计划得以实施并日益盛行。
由此可见,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作用。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克拉克·克尔(Klark Kell)所言:“美国高等教育中有两次伟大革新——十九世纪的‘土地赠与’运动和二十世纪的社区学院运动。”今天,社区学院已把社区的发展需求视为已任,不仅重视转学教育,而且为社区提供综合服务,成为本社区的中学后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扫盲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心、双语教育中心、补习教育中心、转业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心。
二、“产学研”合作
(一)美国高等教育中“产学研”合作的概况
美国高等院校不仅注重基础研究,而且致力于应用和开发研究。30年代美国高校每年的科研经费约5千万美元。到了60年代,美国更加重视高校的科研工作,并且在最近三十年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了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新途径、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形式有两类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一类是以高等院校为主体创办联合体,如麻省理工学院创建的“MIT工业协作规划”形式。另一类是以大学、科研院所等一批智力密集型单位为核心,带动四周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化,象斯坦福大学周围的“硅谷”形式。这两种类型,尤其是后者,已成为当代高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形式。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和合作内容主要包括:高校与企业联合组织咨询小组或召开会议,共同探讨双方关心的事情(2/3以上高校与企业有这种联系);企业向高校学生提供资助、贷款或奖学金(约50%高校接受此类资助);企业支持高校的科研,这种合作的发展趋势是集中利用资源,联合使用设备;高校参与企业的训练活动,帮助企业开设培训课程,训练雇员;高校与企业联合开设学位课程(高校提供师资,企业投资)。近年来,美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70年代风靡全美的科学园依然在发展,但协作研究的主体已由宇航、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转向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科学界普遍认为,80年代分子生物学叱咤风云,享誉世界。在分子生物学中又以基因拼接为技术关键和主导,这一技术首先在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名牌高等学府诞生后,很快冲出大学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进入工业界,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创造了丰富的经济收益。
1992年,美国白宫科学技术委员会就联邦政府、大学、工业界在美国科技和高教方面相互联系的情况作了调查研究。1993年的《科学与技术》白皮书谈及这种联系的必要性和目的时写道:“工业界应该使大学重新获得迎接存在于工业和国际市场中的挑战和机会的能力。反之,大学也应使其工业界伙伴重新获得训练有素、生气勃勃的年轻人才和大学的科研成果,以利于美国工业在竞争激烈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由此看来,大学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除了互惠互利、培养人才、推进科研与开发之外,它对美国维持霸权地位的影响也举足轻重。
(二)“产学研”合作效益显著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领域面向经济建设的一个主要特征。美国高等教育中“产学研”合作给高校和企业界都带来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产学研”合作为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开辟了新的天地,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造型优秀人才,促进了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了教育水平。“产学研”合作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实行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办学模式,使得大批学生有机会参与不同层次的科研活动,克服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弊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产学研”合作更新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材的改革,改进了教师、学生的知识结构,打破了学科界限,有利于新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的诞生。“产学研”合作有助于高校更好地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突破了定格和僵化的体制,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2、“产学研”四个现代化最高等教育的发展
——扩大了高校的财源,加强了高校物质基础,同时促进了高校自身体制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的封闭模式,提高了高校的适应性和应变性,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自1990年开始,美国每年用于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投入约为1500亿美元,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投入高等院校的科研费用总预算的13%。其余的都由高校通过技术转移或转让,同产业界合作去争取。因此,美国高校与产业界的联合开辟了财源。另外,“产学研”合作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格局,改造了学校的组织机构,拓宽了专业面,使高校企业、社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增强了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去调整自身结构和运营方式的能力。“产学研”合作还为高校多种形式办学开辟了渠道,使高校承担了企业的科技、专业人员的培训,从而推动了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
3、“产学研”合作把高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使高校能够以最快的时效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因而缩短了从科研到生产的周期,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首先,“产学研”合作使高校的教授、专家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融为一体,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使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设备和生产线的改进,从而加速了企业的技术改造进程。其次,“产学研”合作克服了高校自身从事科研的盲目性,使高校的研究和开发更接近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促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而增强了高校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再者,“产学研”合作带来的各种交叉边缘学科,使高校增加了许多新课题和新领域,象加州“硅谷”的高科技工业园,就是在与斯坦福大学携物合作的前提下为美国政府承担了不少重大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成就瞩目。
(三)“产学研”合作前景广阔
“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这种合作的规模将日益扩大,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其发展前景可预测为:
1、风靡全美的高科技工业园区。这种类似“硅谷”的科技工业园区是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新途径。美国教育界、科学界和企业界许多人士认为,美国二十一世纪开展竞争的重要措施是企业与大学联合,开辟成百上千个大小不等的科技工业园。预计从90年代中期直到二十一世纪,这种高技术园区将继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有较大的发展。大学校园周围可能要与企业、公司、各种科研机构联成一片,形成各种规模的高新技术“科学园”。
2、跨国性“产学研”合作
近年来,美国在运筹“产学研”合作方面又有了新思路,除了发展大学,州与工业的合作和大学、联帮政府与工业的合作之外,还开始出现大学与企业联合起来开展跨国性合作研究与开发。美国教育界已有共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看其科技是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科学研究方面的主导地位,美国的高等院校正在向世界各个角落拓展,正在利用大学的科研优势和大公司、大企业的经济实力开辟国际性的“产学研”合作渠道。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学员大多为世界各大公司、企业的总裁后备人员)近年来的每届毕业生都分期分批组织起来前往亚太地区、非洲各国及拉美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该该团曾在1991年5月,1993年5月两度来中国调研),探求建立大学和企业联合运营的国际性合作科研与开发实体。
标签:研究生论文; 产学研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 大学专业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美国工作论文; 社区学院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