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访惠聚”中升华民族团结教育论文_孙辉

在“访惠聚”中升华民族团结教育论文_孙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办公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0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要实现“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就必须以团结稳疆为中心,依法治疆、长期建疆为两翼,解决新疆稳定发展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实现团结稳疆。

2016年3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确立2016年为“民族团结进步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大会上明确指出:“访惠聚”工作队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作为重要职责,将自治区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并提出“坚持理念引领、问题引领、实践引领,突出改善民生这个首要任务,突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战略重点”的总体要求。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住英吉沙县城关乡喀什艾日克(6)村工作队入住以来,紧紧围绕访惠聚年度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结合南疆实际积极在“访惠聚”活动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育对象全覆盖、系统化

在民族团结教育对象上做到全覆盖,村干部、普通村民、青少年群体都要纳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范畴中来,要认识到三者缺一不可、互相联系影响,必须作为“一盘棋”来统筹布局,开展教育。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访惠聚”第12工作队高度重视对所在村村两委班子的“促扶引”工作。根据驻村干部各自的工作任务分工、专长与村两委及村警结成帮扶对子,给驻村干部们定任务和目标督促带好村干部、提升村干部的工作能力,把村干部们从“被催着干、带着干、教着干、学着干”的状态变成“我会干、我能干、我要干”的状态。在结对子过程中,组长与村支书结成对子,工作队是自己做饭吃,而村支书常常忙的吃不上饭,组长经常叫村支书和工作队一起吃,一边吃一边聊工作,刻意在轻松的环境中交流,提高村支书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在村班子换届之际,组长耐心地与村支书分析各位村干部的情况,把认真、肯干、学历水平稍高的年青干部推荐为候选人,努力打造一个好班子,这无形中增进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之间的友谊,便于工作的沟通、交流,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践行。

二、教育方法既讲道理,更摆“实事”

经过四年多的“访惠聚”工作,基层群众也深切感受到来自党中央、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切身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民族团结互信明显增强,应该说抓住“访惠聚”这一契机,顺势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大好时机。“民族团结”教育重在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重在实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入于心、践于行”,落实于日常工作、生活的点滴当中。工作队自2月25日正式驻村以来,围绕“谁是真正的贫困户”这一命题,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和村党员见面座谈的形式,初步了解村贫困户数量、致贫原因,掌握一定的资料之后再逐家逐户的走访调查,不顾三月里连续十几天的漫天尘土,不顾经常被“铁将军”拒之门外的沮丧,经过几个反复,历时15天,终于走遍全村待核查的贫困户,在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召开碰头会后,经过反复讨论、公示,最终确立了本村贫困户的名单,完成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并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制定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对贫困户施策指导,力争尽快脱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工作队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访惠聚”工作的使命,更在村子内外传递出“实事求是”、“工作队好”、“共产党好”的正能量,增强了贫困户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推动了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

三、教育内容抓住“牛鼻子”,切忌泛化

宣讲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着重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新疆“四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化交融史)的学习和“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教育,使受教育对象明晰党的历史和新疆的历史、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驻村工作队特别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力度。树立“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的牢固观念。青少年是村子的明天和未来,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队要把驻村所在学校打造成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让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对村小学、幼儿园的帮扶为契机,在青少年群体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让民族团结的思想在青少年头脑中扎根、发芽,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使“五个认同”“四史”“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青少年头脑中深深扎根。

四、教育载体灵活多样,突破创新

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要丰富。对驻村工作队而言,就是要通过劳务输出,组织村干部和村党员、模范群众到农业发达的北疆地区参观,创办村级工厂、吸纳农民就业等形式,使农民、村干部真实感受自己的落后闭塞,激发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从思想上发生根本的改变,主动去接纳现代文明,充分认识到“整个村子不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不是一个民族的世界”、“村子外的世界更精彩”、“当今的世界需要相互学习、交流”,从而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民族观”。通过工作队上述工作的开展,无疑为闭塞的村子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破冰”的极好契机——村手工编织厂要发展,离不开全国各地、民族各异的老百姓的购买;自家钱袋子通过肉羊养殖的鼓起来了,虽说离不开自己的辛勤付出,但更离不开千里之外自治区专家的技术支持,离不开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自己生产高品质羊肉销往内地其他省份的市场,卖上好价钱更离不开各族同胞“餐桌上”的支持,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民族团结”的生动体现,都是“一家人”的最好证明。

五、在执行过程中注重处理好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基层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强弱。民族团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在农村,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意志的代表者和执行者,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自己的形象就是国家的形象。干群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影响驻村群众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国家的关系。

干群关系处理上关键在于干部。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是主体,必须从自身抓起,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思想态度,把创造“融洽干群关系”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对群众开展工作过程中,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细致、多一些主动、多一些责任,真正成为驻村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最终成为基层老百姓拥护、爱戴的对象,在基层形成“凝心聚力,政通人和”、“上下一致,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某些地区还存在一些干群关系不和谐、不融洽的现象,一些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甚至侵害基层群众利益,一方面我们要坚决追究相关干部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群众的引导教育,不能把上述现象简单归结为是政府的意志、是某些民族的行为,而被“三股势力”借题发挥、拉拢利用。

论文作者:孙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  ;  ;  ;  ;  ;  ;  ;  

在“访惠聚”中升华民族团结教育论文_孙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