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总体形象(下)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总体形象(下)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像(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人学论文,图像论文,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线索

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应抓住其核心线索。综观马克思著述中的人学思想,可以发现以下四条线索。

(一)人的需要、创造性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里包含着人的需要、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社会关系的统一是研究人的问题的出发点的思想。具体体现在:第一,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上讲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其内在本质力量来说,是他的需要,而就其内在本质力量的表现、实现和确证来看,则是他的生产劳动。既然如此,就可以从这三者统一出发来研究人的一切问题;第二,人的需要、创造性劳动和社会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人的三个根本领域的本质:自然的、内在的领域;对象性活动领域;外在社会生活领域。因此,可分别从这三种不同的本质出发来说明这三个领域中的人的问题;第三,马克思在研究和分析人的问题时,总是以人的需要、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为核心线索。根据之一: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体系中的基本因素的批判继承,确立了自己人学思想中的三个基本因素。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黑格尔体系有三个基本因素:脱离人的自然;脱离自然的精神;以自然和精神的统一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绝对精神)。“费尔巴哈对黑格尔体系进行了批判,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把人和自然作为他体系中的两个基本因素。”(13)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体系中的精神具有能动性,但被抽象地发展了,而费尔巴哈却将这个精神予以抛弃,因而,他们在对待精神这一点上都有其局限性。马克思则试图给这一精神的能动性找一个能动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人的物质实践活动。这样,马克思便把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作为其人学思想的一个根本因素甚至是基石确立下来了。“在黑格尔那里,现实的人实际上被归结为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虽把现实的人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人,比黑格尔在唯物主义方面前进了一步,但他的‘人’却是脱离社会和实践的抽象的人。”(14) 与他们不同,马克思把现实的人归结为以自然、实践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人。这样,现实的人便构成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第二个基本因素。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自然是脱离人、人的实践和社会关系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这种自然对人来说等于无。在他看来,自然实质上是人化的自然,而这种自然既生成为人,又生成为社会关系,因为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形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力。这样,马克思便把社会关系作为其人学思想的第三个基本因素。由此可见,马克思是把现实的人、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作为其人学思想的三个基本因素。根据之二:现实的人、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三者的统一,是贯穿于马克思全部人学思想的核心线索。马克思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人学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工人和资本家、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是贯穿于全部手稿的三个核心范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现实的个人、实践和社会关系是三个核心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成熟的最初标志,而在其中,现实的个人、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是他的历史观或人学的前提、出发点和核心线索。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工人和资本家、雇佣劳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也是贯穿其中的一条核心线索。

(二)个人、阶级群体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在马克思那里,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个人的单个形态;群体的特殊形态;人类作为种属的一般形态。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来说,对人作这种区分,其理论意义相当重大,它是理解马克思关于人学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线索。

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人类发展与个体发展基本是一致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个人能力也获得畸形发展的形式。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解放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和个人的解放,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中。”(15) 所以,不解放无产阶级,就不能解放全人类,也不能解放个人。这样,解放无产阶级,就成了马克思面临的重要历史任务。可以说,马克思把许多精力都花费在对无产阶级解放问题的关注上,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人学思想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头脑”。在马克思那里,解放无产阶级虽然是他面临的重要任务,但他最终关心的,是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解放,他力图通过解放无产阶级来解放全人类和个人。实际上,当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状况时,他较注重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当他预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向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展望时,他更注重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解放,注重个人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这里,就马克思关注全人类的解放来说,他的人学思想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就他关注每个人的解放来说,他的人学思想又具有真正的彻底性。马克思在早期比较注重对人类和个人的研究,对阶级群体探讨不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后的一段时期,他较注重对阶级的研究,“个人”则放在从属地位,在《资本论》及前后的手稿中,他力图把个人、阶级和人类社会这三者结合起来阐述人的问题。

(三)人的应然、人的实然和扬弃人的实然的统一

这一线索涉及到理想人性、人性的异化及其扬弃这一人道主义问题。

就其基本方面讲,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进行的:首先,人的应然、实然和扬弃实然的统一贯穿于马克思的主要人学著作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评价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16) 由此,马克思竭力批判现存的制度以及这一制度所产生的非人性现象,渴望和追求着人道理想。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文章中,他反对书报检查制度对人的自由的践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既诉诸于理论的批判,也诉诸于武器的批判,既批判政治,又提出批判尘世中的自我异化,“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完成了批判尘世中的自我异化的任务,力图追求幸福、自由、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些人类的伟大理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还提出人类解放、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原则。从这些著作中的人学思想可以看出,马克思一生所关心的首先是人应是什么,人如何从人的实然走向人的应然。其次,切合实际的理想及其实现只有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科学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他当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许多人对“往何处去”很糊涂,而且对未来理想并没有明确的观念。空想主义以理论推测和空想方案为依据,从头脑中提出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概念;教条主义则教条地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主观主义把人看作就是自己的理想的绝对自由的创造者,否定社会理想的客观意义;客观主义反对把理想的实质看作是绝对依赖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观点。马克思则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8) 即在批判现存的一切中来探讨“向何处去”时问题,来发现未来世界。这里的“旧世界”:一是旧的政治制度;二是这种旧的政治制度所带来的人的本质和价值的丧失。这就是说,要把未来社会的理想建立在对现有旧的政治制度和现实人的本质丧失之剖析的基础上。另外,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探讨了人的应然的实现问题。他们认为,只要具有善良意志,就能克服现有社会的弊病,从而使人和社会趋向理想。在马克思看来,从个人的理想出发必然陷入纯粹的理想主义,进而必然带来虚无主义,从而导致理想主义的负面。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必须把它置于对现实的基础上。由此,马克思改变了自己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既由个人出发改变为从社会、阶级、人类、集体和“联合体”出发,又从人的本质出发改变为从社会关系出发,还从理想出发改变为从现实出发。

(四)个人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是马克思考察人的历史发展所围绕的一条核心线索。

马克思不仅分析个人的现实存在,而且考察个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的整个人学思想的内核,是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谈论人的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他看来,“人的实现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自我诞生、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历史实质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19)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状况时,既把它同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状况相比较,从而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同时又从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历史高度来评价,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不仅如此,他在分析人的结构以及确立关于人的思想时,总是力图诉诸于历史考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他总是既考察人的发展的现在,同时又考察人的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的核心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经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人的发展表现为对人的依赖性;第二阶段,人的发展表现为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上的人的独立;第三个阶段,人的发展表现为在个人能力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0) 在这一阶段,其基本原则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际上,马克思在考察人的任何问题时,总是尽力去考虑这一问题的发展历史。只要认真读过马克思著述的人,不难看出这一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开辟了这样的人学道路:在抽象思辨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中,马克思更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它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人学;在抽象的“类”与现实的人中,马克思更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它是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为主题的人学;在体系与方法中,马克思关注的主要是考察人的生活世界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方法,它是科学和价值相统一的人学;在“注解——论证”与“批判——前导”中,马克思更关注在批判旧世界中建构新世界,并为新世界提供前导性理念,它是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人学;在既定论与生成论中,马克思注重实践生成论思维方式,它是注重实践生成论的人学;在目的方面,马克思从社会发展动力注重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从社会发展和谐上注重无产阶级解放、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它是注重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无产阶级解放、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的人学;在手段方面,马克思注重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物质条件,注重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它是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人学。

四、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维模式与完整结构

弄清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维模式与完整逻辑结构,可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人学。

(一)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研究人的其他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根据。从对人的本质认识中,可揭示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维模式和内容结构。

马克思所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对人的种种存在的分析来揭示人的本质。在他看来,人要生活,首先要有一定的生活资料来满足他肉体的需要,这些生活资料需要到自然界中寻找,而且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人的第一存在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即他的肉体需要的存在。这一存在体现着人的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内在必然性。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21) 正因此,马克思从人的内在本性或人的必然性上,把人的需要规定为人的内在本质。人的需要既是与个人的肉体组织相联系的客观要求或摄取状态,又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的能动追求外部对象的内在本质力量。因此,“人的需要一方面使人赋有自然力和生命力,这些力量作为禀赋和能力,作为欲望或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着,而欲望和情欲是引起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和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它使人们必然引起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表现自己内在本质力量的生产活动。”(22) 人的生产劳动与动物的生产不同,具有由自自觉的性质,其深刻的内涵乃是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来实现其创造本质。这一本质便是人的本质的类意义上的规定,它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人的生产劳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社会关系,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就根本不会有人的生产劳动。因此,人的生产劳动必然会产生出与此相适应的一定的社会关系。(23) 既然如此,那么,人的本质也就必须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规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实质上说的就是人的现实的、具体的本质。社会关系的存在意味着个人间的差异的存在,这便意味着人的个性存在。这里,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个性的根据和根源。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受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制约,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就会有不同的人的个性的存在。人不仅作为社会存在物出现,而且作为个性存在出现。

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这五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和有机统一,反映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维模式和内容结构:它体现着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维逻辑。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中逻辑地引出人的需要,由人的需要逻辑地引出人的创造性生产劳动,由人的生产劳动逻辑地引出人的社会关系,又从人的社会关系逻辑地引出人的个性。“这一思维逻辑,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内在逻辑;”(24)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研究人的其它一切问题的逻辑前提和方法论,而人的需要、生产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人的完整本质;人的需要、创造性生产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基本上概括了人的所有存在领域的本质,人的任何问题都可从这四者的内在联系中得到理解和说明;这五者的统一反映着马克思对人的研究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过程。

(二)人的诸问题的内在逻辑与人学理论的完整结构

总体来讲,在马克思那里,人的问题的内在逻辑与人学理论的完整结构,主要是围绕人学本体论、人学社会观、人学历史观和人学价值观而展开的。

人学本体论。这是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整个人学思想的前提和根据。以往的思想家之所以不能正确解决人的问题,首要理论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正确理解人。马克思试图通过对人的科学理解,以实现对以往人学的超越,也为开辟自己的人学道路提供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体论具有四个基本内容:(1)存在形态。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人类作为种属的一般形态、群体作为不同社会类型的特殊形态、个人作为有个性的人的个别形态;(2)存在特征。马克思将人的存在特征主要归结为自然存在、类存在、社会存在和个性存在,并指出生命性、需要、能动性、对象性、感性和受动性是人的自然存在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在人的概念中居前提和基础地位;关系的共通性、类意识和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着眼于人和动物的区别;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这一内容着眼于人和人的社会区别,在人的概念中居决定性的地位;自我性和自主性是人的个性存在的主要内容,它着眼于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区别;(3)存在状况。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状况主要指两种情况,即人的异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存在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规定;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社会本质的规定;人的个性是人的个性本质规定。这些规定从主体到客体、从内到外、从类到个体、从能动到受动,全面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完整图景。

人学社会观。其核心思想是:(1)把人看成社会的人,注重探究人的社会性。在马克思那里,这种社会性在于人的合作性、集体性、社交性、相互需要和社会制约性;(2)论述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个人与生产力、个人与生产关系、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意识、个人活动与社会生活条件等多种关系,指出社会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利益、国家和社会意识等,都是从个人的一定实际生活过程中产生并得到说明的,它们产生之后,便成为个人活动借以实现的必然条件和社会形式;(3)把社会看成是人的社会,注重对自由个人的联合体的阐述。在马克思那里,“自由个人的联合体”的思想主要是:以自由个性为本位;以消灭旧式分工、利己主义和剥削以及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条件;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原则;以达到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和谐一致为目的;作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社会形式的这种联合体,只有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

人学历史观。关于人的社会观侧重于从静态方面分析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而关于人的历史观则着重于从动态方面考察人的历史发展。关于人的历史观的基本内容是:(1)从方法上,马克思从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入手考察人的发展。他沿着两条思路考察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两大时期。在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个人的发展在本质上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的手段,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只有到真正的人类时期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才表现为目的本身,自由个性才得以真正实现;二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之中。马克思把人和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并力图从中揭示人的发展的种种历史表现形式或本质特征: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原始的丰富”、“人的依赖关系”和“自我牺牲”;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畸形发展”“个人独立”和“利己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将体现为“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2)马克思从对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表现形式的考察中,抽象概括出人的发展的三大规律:一是个性发展、群体发展和族类发展在历史中的地位转换规律。个人要发展自己,首先必须发展其族类生活得以实现的社会物质条件;这种发展最有效的历史形式是分工,分工使族类发展、特定社会群体的发展以牺牲个人及其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人全面占有社会生产力,其结果必然把个人及其个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历史中突出出来,从而实现同族类发展的和谐一致。二是个性发展程度依赖于个人对社会生产力总和之占有程度及占有方式的规律。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如何对个人来说成为人的,既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性质,又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和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占有的程度及性质。三是任何一个对象对个人的意义,都以对象的性质和个人的感知能力为限的规律。“个人对一个对象的感知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对象对个人的意义就达到什么程度,一个对象如何成为对个人有意义的对象,即取决于对象的性质,又取决于与之相对应的感知能力及其性质。”(25)(3)马克思同样把许多精力用在对人的历史发展的条件、方式及其运用条件的方式的考察上。他分析了人的历史发展的主体条件、生产实践条件和外部客观条件,然而更注重分析运用这些条件的方式,其实质目的是力图把上述条件变成人的发展的有效条件和现实基础。马克思还着重分析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方式——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在进一步说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各方面时,他分别使用了个人的应有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等概念。

人学价值观。马克思从人的主体性角度,考察人的个性、人的权利、人的异化、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等问题,形成了人的个性观、人权观、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观、人的自由观四项基本内容:(1)人的个性。马克思从三个角度界定人的个性:作为个人对外部世界独特的主体倾向性的个性,其内容要素主要有个人能力、独立自主性、自由自觉性和能动积极的创造性;作为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个人所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个性,主要包括个人特殊的社会心理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道德精神面貌特征;作为个人在外部世界的个别存在形式的个性,如个人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独特性和自我性。(2)人权。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出发看待人权,认为人权包含人作为人类所应拥有的一般权利;又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出发分析人权,认为人权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还从有个性的个人出发分析人权,认为人权包括每个人作为个人而应享有的个别权利。马克思具体揭示了人权观的基本内容。一是人权问题提出的根据,认为人权问题的提出有其人性根据和社会经济根源。二是人权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认为人权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根源,人权的具体内容是由社会关系规定的,其实现受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因此,人权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不同阶级对人权必有不同的解释。由此,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是抽象的、不彻底的、虚伪的和利己主义的。三是人权的发展性和历史性,认为人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的。四是论述了共产主义的人权观:无产阶级实现人权的要求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人权的主体是每个个人,个人权利和他人权利是和谐一致的;人权的基本内涵是全面发展个人的能力和充分实现其自由个性;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权得以实现的基础;人权将成为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和实现自由个性的确证。(3)人的异化与人的解放。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异化就其性质来讲,是着眼于价值伦理因素的人本主义和经济学的统一;就其方法来讲,是把人和他人的异化看作人的异化的核心,并力图从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中揭示出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从劳动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劳动与人的关系,并实现经济学和人本主义哲学的结合;就其根源来讲,它植根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内在必然性之中;就其作用来讲,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的作用表现在它使整个人类的发展以牺牲个人全面发展为代价;就其同人道主义关系而言,人的异化是人道主义的基本内容;就人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讲,它起初担当着说明分析和价值评判社会现实的职能,当马克思发现异化理论只具有价值评价职能时,他又力图创立唯物史观并用来科学说明社会现实,用异化理论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作价值评判。(4)人的自由。马克思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人的自由。一是人的自由的基础。他分析了人的自由的人类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二是人的自由的一般含义。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自由是人的一种权利和追求;自由是支配外部客体的必然性的能力;也是人支配自身并使外部必然性为人服务的能力。

注释:

(13)(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第176—177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第101页。

(16)(17)(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第411、461、416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第131、163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第104—105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第167—168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第86—91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24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第125—126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总体形象(下)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