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间中小学优质教育调查报告*_素质教育论文

40所中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调查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鹤岗市举办了一期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就校长和教师对“应式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认识情况,学校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情况,活动课的开展情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减轻情况等展开调查,现将40位中小学校长所在校的素质教育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校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情况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回答素质教育的涵义;从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的需要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答素质教育的意义;明确社会、家庭和教育自身的问题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按照这三个方面的要求,40名校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认识明确(基本达到了三方面要求)、认识一般(达到了其中两方面要求)、认识片面(对三方面要求理解得很不完整,甚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展活动、培养特长生)、观点相反(认为应试教育转变不了,素质教育不好实现,至少在初、高中)。四种情况见表1。

表1 校长对素质教育认识情况

学校类型校长数 认识明确 认识一般 认识片面 观点相反

初中 14

1 6 61

小学 26

5 165

合计 40

6 22

111

(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情况

对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认识的调查内容主要有三项,即素质教育的涵义、特长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和素质教育能否实现。通过问卷和座谈,38所学校(对两所幼儿园教师未作调查)176名教师的调查情况见表2。

表2 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情况

(三)学科课堂教学情况

调查学科课堂教学的情况,是深入课堂听课。在20余天的调查中,共听了20所小学10所初中,8个学科的30节课。从课堂教学应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看,这些课应具备能面向全体学生(好生差生的提问情况,学生活动人数)、教学目标明确(注意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思想、文化和身心等素质)、“两主”作用发挥好(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教学方法选择适当(能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传递信息手段科学准确,生动灵活)、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好(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学的生动活泼主动,师生产生情感共鸣)等五项要求。把每一项要求能突出表现出来为“优”,能一般表现出来但不明显为“良”,未表现出来、基本按传统教学模式上课为“可”,实现五项要求的情况见表3。

表3 学科课堂教学情况

(四)活动课的开展情况

活动课的开展情况我们调查了以下四项:活动课的计划、活动课的内容、活动课的师资和活动课的设备。四项等级标准分别是:计划,有计划并且认真落实了计划,特别是保证了活动课的时间为“好”,有计划,能一般落这计划为“中”,有计划但落实得不好或无计划为“差”。内容,四方面的内容(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全面且丰富为“好”,四方面内容全面但不丰富为“中”,四方面内容不全且不丰富为“差”。师资,有胜任校级和班级的活动课师资为“好”,两级的活动课教师无专长,但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展某方面活动为“中”,没有两级的活动课师资,活动课开展得不好为“差”。设备,有与开展较丰富的活动课内容和形式相配套的设备为“好”,具有不健全的活动课设备为“中”,不具备一些主要的活动课设备为“差”。按照这四项等级标准,活动课的开展情况见表4。

表4 活动课开展情况

(五)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轻情况

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轻情况的调查是采用随机抽取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进行的,调查期间共抽查了16所小学10所初中的230名学生。其中小学低年级59名、中高年级87名、中学84名。在作业量一项的调查中,回答作业量适中的小学100%,初中80%,20%的初中生回答作业量偏高。在完成时间的回答上,小学100%当堂完成,初中低年级需要课外45分钟,高年级需要1小时以上;小学和初中毕业班绝大多数都有补课(周六、周日),家庭条件好的初中生请家教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学习在中下等的。在学生课外学习资料的数量及来源一项调查中,小学20%学生反映数量多,70%的学生认为数量适中,10%的学生认为数量少;中学70%以上的学生反映数量多,20%以上的反映数量适中,几乎没有说数量少的。资料来源的四方面中,国家发行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发放的占30%,教师要求的占50%,家长提供的占20%,学生自备的占10%(主要是初中生)。

二、问题与建议

从调查基本情况反映出素质教育开展不平衡问题,这也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在调查“转轨”中遇到的问题时,一位初中校长说:“‘转轨’难度不小。社会看学校,哪个学校升学率高往哪个学校送学生;家长择校、择师、择班;教育行政部门也是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所以,我们一点也不敢放松(指抓升学率),不然,学生跑走了,学校荒摊了,我们怎么办。”这位校长深刻道出当前素质教育不平衡问题的根源,同时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存在的问题的根源。

1.“择校”是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它是个就业问题,社会、家长为学生“择校”,最终目的是“择业”。高考恢复之初,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存在着就业问题,他们把考大学作为就业的最佳选择;现在,就业问题仍很严重,而且人们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他们仍把孩子由小学毕业选择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大学作为就业的最佳途径。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局面就是这样形成的。它反映的是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不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教育发展的问题。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一个时期内,曾没有能力把所有的初高中都办得很好,只能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少量的重点中学,提高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的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急需。这就拉大了“好校”与“差校”的距离。但当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之后,对子女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也就提高了。然而社会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好学校”供家长选择。“择校”风就这样刮起来了。它反映的是我国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择校”风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存在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2.我市的“择校”问题并没有解决。虽然我市早已宣布取消了重点初中,但近年来有几所原来基础条件较好,升学率较高的初中已为社会公认是“好学校”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有钱者用重金“择校”,有权者用权力“择校”,无权者找关系“择校”,而不管哪种形式的“择校”,都伴随着不同形式的教育投入,从而导致好学校“锦上添花”,差学校“雪中无炭”。我们在听一个学校初一的课时发现这个班竟有96名学生,而听另一个学校初一的课时,这个班竟不足30人!不仅如此,据这个学校的校长说,留在她们学校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低,而且其家长大多是“三无户”,即没权,没钱,没“关系”,有些学生连学费都交不起。

3.“择校”加剧着初中的升学压力。家长所“择”之“校”都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这样的学校都是名声在外。学校面对社会的压力不能不在提高升学率上“下功夫”。差校,明知自己的生源等条件差,但也不敢在抓升学率上怠慢,头拱地也得考上几个,不然学校就更难维持了。可见,无论是好校还是差校,都不敢在抓升学率上松劲。另外,重点高中的计划外招生的高收费也是初中的巨大压力,它迫使初中师生必须为分拼命。小学比初中升学的压力要小些,但不是小学就没有升学压力了。一个是小学毕业仍然有“三率”要求,另一个是初中“择校”风对小学的冲击。所以实际上小学仍然有一个升学的压力问题,只不过相对于初中小一些。

4.各种不必要的统考也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干扰因素。不必说初中,就是小学,本学期期末除毕业班升学统考外,1—5年级语文和数学全部由市里统一命题考试。说是不排名次,但小学校长说“大表一列,发下去名次也就出来了。你这个学校在领导心目中的位置也就一目了然了。”《小学管理规程》明文规定,“小学毕业考试由学校命题”,连学校都“不得以考试成绩排列班级、学生的名次”,教育行政部门就更不应该这样做了。这种考试的指挥棒不撤消,校长和教师们的头脑中就总是有一股阴影笼罩着,使他们不敢放手搞素质教育。

为解决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教育

政府有关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和各校举办的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向社会广大群众、学生家长宣传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国家和政府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方针政策等等,端正他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要造成一种正确的社会舆论,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理解,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要宣传教育社会,领导者首先要受教育

(1)应通过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形式,组织政府主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参加不同级别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国家教委目前作出决定对全国教育行政干部轮训,建议应该包括政府主管领导。李岚清副总理在汨罗考察素质教育的讲话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观念抓起,特别是各级领导的观念。”他对汨罗的同志讲:“如果没有湖南省委、省政府,没有岳阳市委、市政府,汨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认识和支持,那是搞不成的。”

(2)加强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当前特别应该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和规章。通过学习,明确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准”做的,哪些是“严禁”做的,以便自觉地执行教育政策法规,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依法治教。

(3)虚心学习外地经验。目前有许多省市在素质教育方面都有较为成型的经验。如湖南的汨罗,山东的招远,浙江的绍兴柯桥,上海的静安等区,广东的广州市等。对于外地的成功经验,应组织专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做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借鉴。

3.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果断措施大胆进行改革

在宏观上除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使之真正起到初中毕业生的分流作用,为拆掉“独木桥”创造条件,和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评估标准,使之全面公正地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废除人们心目中用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提供依据外,具体地还应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1)加强薄弱校。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时应向基础薄弱校倾斜;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筹措资金帮助薄弱校,天津市教育局把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学校收取的学杂费和向社会争取的资助费,提出一定比例按隶属关系上缴市、区、县教育局,专门用于支持和帮助薄弱校的做法是很可取的;基础好的学校与薄弱校联合办学或实行兼并,这一点北京、上海有的学校已经这样做了。

(2)实行对口入校。取消小学毕业全市统考,改由学校自行组织毕业考试,毕业生按学校划片对口就近升入相应初中,公办初中一律不准招择校生;改革重点高中的招生办法,实行部分指标对口生,即把部分指标直接分配到各初中用于只招收本学区内的学生(跨学区的择校生不能占此指标)。实行对口招生,大连市已有四年改革实验,今年分配到各初中的对口招生指标比例已占录取新生总数的40%,随着初中办学水平逐步接近,这个比例还要增大,1995年已有85.5%的择校生转回到本区就近入学。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采纳的。

(3)完善职业学校。我市开始筹办职教中心,在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并轨后,政府应给政策,使职业学校毕业学生,真正能安排一定比例的职业。县级职教中心应包括职业初中和高中两部分,办好农职校和农中。

(4)扶植民办学校。目前我市民办学校无论小学还是初中在规模、水平和档次上都不高,起不到对学生择校的分流作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积极扶植,使之尽快提高,更好地发挥民办校的作用。

4.完善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是心理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也是心理方面内容。中小学新的课程计划中体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都有,唯独没有心理方面的课程,建议从初中到高中开设青少年心理学,从小学开始就应该设立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 调查人员及分工:毕今贵,校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活动课的开展;张纯贵,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吴钧,学科课堂教学;万利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总报告由毕今贵执笔。

标签:;  ;  ;  ;  ;  

40间中小学优质教育调查报告*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