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中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06)02-0005-05
列宁曾经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① 这些“走法”“形式”“类型”“特点”等内容,实际就构成了一种社会发展的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创造出了一个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为当今世界展示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科学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发展模式的出现或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基础。英美市场经济模式是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苏联的发展模式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中国的发展模式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的发展模式也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加深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建国初期,我们党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较为注重学习苏联模式,但同时也提出要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比如,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多快好省”的方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路子。但在实践中又过分强调高速度,急于求成,结果反而走了弯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多年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必须看到,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种经济上的优先快速发展是必然的,特别是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保持经济上的优先快速发展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没有这样一个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就难以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就难以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在这20多年的具体实践中,我国在历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转型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生态环境消耗过大、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等新问题,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盲目发展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等问题,在深层次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又快又好的轨道上来,这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选择。因此,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一方面继续强调了要加快发展的思想,同时又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切实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对现实需求的高度提升和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其实质就是要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凝聚了我们党几代领导人的心血,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一致的,它们分别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外部条件、领导力量等方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不同,它们在这些方面的阐述又各有侧重,着重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不完全相同。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可以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科学发展观又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辩证统一体系。在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从这个角度讲,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成熟的过程,为中国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
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的内涵?国外不少人纷纷给中国的发展模式下定义,如“中国成功的公式: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中国正处在变迁过程中。它将沿着适合中国的道路向前发展。”(英国国际开发事务大臣希拉里·本)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我们认为,应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我们党历来就非常强调要努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就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制定了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方针,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② 党的八大也曾确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由于国内外未曾预料到的一些事件的干扰,不久就从理论到实践偏离了这个中心,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始终强调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和冲击这个中心。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也非常注重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但是,基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非常落后的现实情况,当时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意义,指出全党全国都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同时,又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努力实现“五个统筹”,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指导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2.坚持保持适当的速度,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如何把握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不但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更快更好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深刻认识到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性,都突出强调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在此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实现“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倒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同时要适度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强调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③ 江泽民同志强调:“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④“没有适当的发展速度,就会丧失机遇,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⑤ 同时强调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⑥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这就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完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思想凝结了我们党几代领导人的思考,积淀着深刻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整体发展,努力实现“四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布局问题,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都进行了深入思考,思想也非常丰富。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又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这就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和提升为“四位一体”的新布局,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内涵认识的飞跃和深化。
4.坚持人民根本利益至上,努力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主义建设目的是发展问题中一个重要范畴。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任务不同,这个问题也就相应地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党的八大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思想,强调要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⑦“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⑧ 等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们党这个鲜明的政治立场,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种发展目的论,既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又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既坚持了我们党历来强调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思想,又把这个目的表达得更全面、更具体,更富于时代特征。
5.坚持远大的社会理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总是非常善于根据发展的形势,及时提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这也是我们党在工作指导上的一条重要经验。50多年来,我们党总的奋斗目标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又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先后提出了“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和共同愿望出发,提出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现实发展的深刻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多年来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并在1955年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努力争取互利共赢的结果。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们党一贯的外交思想,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同时又着眼于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和主张。强调既要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既不侵犯别国,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体现出我国爱好和平、珍视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优良传统。
7.坚持关键在党,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是办好中国所有事情的关键。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伟大工程来抓,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又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思想,目的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党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鲜明的中国特征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创立的,根本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模式;是在吸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的,也根本不同于曾盛极一时却又最终失败的“苏联模式”。这个发展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艰苦探索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成功结合的结果,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1.全面性。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组成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整体,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种全面性,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更进一步讲是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共同进步,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
2.辩证性。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地理地形条件复杂,加上历史的原因,全国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发展必然有先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有快有慢。这就要求必须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决不能搞“一刀切”。中国的发展模式生动地体现了这个具体国情。从发展思路上看:采取的是一种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摸索和积累经验的方式,从易到难进行改革;从发展战略上讲:采取的是重点先发展经济,然后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从发展步骤上讲: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等等。十六大强调,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些发展思路,都洋溢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开放性。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与国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空前增强,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摘自我封闭是没有前途的,对外开放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⑨ 所谓开放的世界,首先是指当代世界经济生活的开放性,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加快,使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要解决全球发展问题,就必须搞开放。中国积极主动地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强调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我国努力完善有关政策,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从未来发展看,改革开放将贯穿于中国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它将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来吸收和借鉴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4.发展性。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是一诞生就完美无缺、一出现就一成不变,一形成就停滞不前的。如果把具体模式绝对化、凝固化,不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适时地加以改革,就会陷于僵化,就会逐步丧失发展模式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并且还需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最大的国情,决定中国的发展模式的成熟、完善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将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因此,我们还要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方面都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
四、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曾经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设想,但也曾为这些设想所束缚,固步自封,延缓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廓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堪称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启发我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
1.要尊重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革命道路。我们党也一直主张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化,十分强调革命和建设的“中国特色”问题。这是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存在任何一种固定的模式。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无论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或“社会市场经济”,还是拉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或东欧以私有化为特点的经济转型模式以及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都面临着自身发展与再发展的课题。这个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式、道路、途径的深刻反思,推动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方式和模式更加多样化。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表明了中国对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原则立场和政策主张,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愿望和时代的要求,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共同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2.要坚决反对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发展,就应当采纳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它们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甚至将采纳它们所认可的发展模式作为进行经济、技术交流和援助的先决条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⑩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重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也是不可能的。比如在亚洲,日本曾经创造了经济腾飞,称之为“日本模式”,但众所周知,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现,是靠侵略、掠夺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而实现的,保证了日本扩充军备和奠定近代工业基础所需要的资金。又比如,美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不仅有赖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外部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参与了殖民掠夺。再比如,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且不说血淋淋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也不说至今令人心有余悸的“伦敦雾”的沉重灾难,单是它对外扩张、殖民、侵略的历史就给多少国家带来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所以,尽管这些国家在现代化的高峰上“风光无限”,但它们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却记载着其他国家的苦难和血泪。如果要求发展中国家照抄照搬它们的经验和模式,实际上是想要开历史的倒车,其结果可想而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不可能采取对外移民、殖民、侵略的手段,也没有象西欧那样的人均耕地、森林、淡水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3.要科学对待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同样不可能只有一条道路,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但在这个问题上,国际共运中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教条式地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长期囿于马、恩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作的个别论断不放,忽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致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遭受严重挫折,教训十分深刻。近年来,人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思,对社会主义模式的认识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若干重大转变,形成了不少可贵的共识。许多人认为,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实践中一种具体模式的失败。正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大曲折、大挫折,陷入低潮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通过改革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显示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彻底打破了西方政治家们的预言。这正如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1)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发展模式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生动地展示出来。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3卷,第1版,第64-65页。
②《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1页。
③⑨⑩(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369、64、359—360、382—383页。
④⑤⑥⑦⑧《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9、90、94、110、113页。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