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基于各种空间尺度的实践研究论文_陈璐璐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基于各种空间尺度的实践研究论文_陈璐璐

新疆北疆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疆奎屯 833200

摘要:近年来,智慧城市概念风靡全世界,被积极推广实践。各地区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意在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智能化、绿色环保、集约化的城市化发展。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智慧城市概念被广泛应用,来解决各类复杂问题。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发展

1、智慧城市的发展

从理论渊源角度看智慧城市发展,其理论根源可追溯到计量革命。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计量革命的影响,理性城市规划范式逐渐形式,提倡用事实说话、数据支持,来解决城市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放缓,诸多问题暴露出来,包括资源匮乏和环境问题等,使得城市规划者与决策者,意识到应用大数据和新技术等,开展城市规划,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并非万能药。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说,智慧城市已经不再局限于信息化,有了新的概念,包含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化等,是以更加智慧的方式,来应对城市化发展问题。

2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2.1市民知识化是关键

从上述分析中提到,智慧城市不在局限于信息化建设,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明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体现在市民知识化、环境智慧化、技术智能化。其中市民知识化为关键,具体包括市民教育、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各界人士和全体市民的支持,简单来说是知识资本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对市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有着较高的需求,进而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生产智能化、生活数字化和网络化。

2.2技术智能化是特征

最初智慧城市理念,提倡的是利用智慧手段,打造智慧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内涵不断丰富,但技术智能化始终是其主要特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使得城市生活和管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从实际来说,主要应用的技术包括云技术、网络技术等。目前智能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人物互联、物物互联。

2.3环境智慧化是基础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环境智慧化是基础。利用智能技术,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主要涉及到政府管控以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城市管理是主要内容。从建设情况来说,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智慧城市管理服务架构,集成了感知、数据分析、智慧服务、智慧指挥、监察功能,依托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与社会化水平。在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实现学校智能化、医院智能化等。

3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的特征

3.1首先要丈量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的存在状态

在对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的存在状态进行丈量时,要以其三维属性为依据进行。也就是将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对其进行居住园林空间的规划和布局。但是这些客观存在的实体,不但有着物质方面的属性,还有着知觉方面的感性。在经过相关的试验和心理的度量之后,人们就可以以自己的实际需要为根据,获得自己想要得到,并且属于自己的感受。

3.2适当的对空间尺度进行分级研究

适当的对空间尺度进行分级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度空间尺度研究的复杂程度,使空间尺度的层级变得既明确又简单。将一些已经存在的比较混乱繁琐的空间尺度变得既清晰又单纯,使人们能够更加容易的对其进行识别,不需要再对其进行研究就可以解决各尺度层级的大小、以及比例不适宜等问题。而空间尺度就是要全面的对适合人们居住的园林空间尺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将不需用各个空间的尺度进行归类和简化,而只需要研究空间园林的复杂性尺度,而后将衡量物体的标准进行分层就可以了。

3.3从总体环境的角度上对空间尺度进行分级

如果以总体环境为基础出发,对空间的尺度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建筑类型和布局对城市居住区域中的园林空间进行规模方面的分级,这种类型的分级其是从宏观上看是由城市住宅群体的类型和布局来决定的。而各个层级居住区园林空间的总体布局也就是空间尺度形成的决定因素,比如花园、广场、道路等空间。层次空间和园林空间的氛围都有着比较特殊的意义,其都对人的空间感受和空间利用能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城市居住区域的园林空间也就是处于中观层面的尺度层级,而与人极为接近的空间元素也就是微观层级,这些元素主要有水体景观、道路、地形以及植物等等。并且这种微观层级的空间元素也是最符合人体对于细胞尺度的要求的,也就是要达到园林空间尺度的舒适度。

4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的认知规律

4.1不同的人在同一个空间内感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即使是在同一个空间内,如果由不同的人来感受,那么所感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对于知觉空间来说,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加上每个人的生理情况、年龄、审美观、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私密性,知觉的空間层级是由视觉、色彩、声音以及温度等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知觉空间层级与人的感受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每个人的私密性不一样,造成其每个人的多维度空间也不一样,这些不同的多维度空间又给每个人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感受。因此,同一个人,如果心境不同。其所感受到的尺度层级也就不同。

4.2视觉上的感知与空间尺度

在城市居住区的园林空间内,很多人都会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外界。对认知空间尺度进行感知时,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视觉感知。而知觉尺度是一种感觉的量,因此通过视觉感知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信息从环境中被人接收后,又会受到人本身的视觉感知对空间尺度的控制性影响。

4.3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根据直觉来对空间界面的特性进行了解,每个人在把握空间的距离和方向时,都是以知觉为依据进行的。通过知觉,对声音的方向和远近进行判断,以此来了解空间界面的特性。比如居住区园林空间的河道。在不同的介质中,以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来对距离的远近进行判定。

4.4在园林空间中,可以根据触觉对时间以及空间进行体量。在城市居住区的园林空间中,在对近地垂直界面的属性以及空间的距离等进行体验时,可以通过触觉感受来完成,以步伐的触觉,对需要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体量。比如,以步测来对空间在平面上的尺度变化进行感知,进而对场所的面积、部分摆设的位置等进行估算。

4.5年龄段不同的人群对空间的感知也不同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状况不同,因此其对空间的感知也就不一样。例如儿童和成年人,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对空间尺度的认识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对客观存在的环境产生了一种客观的认识。

5园林空间的规划

在城市居住区进行园林的空间规划时,一般采用了中心式的布局,形成了一种社区活力和魅力的中心,当然这种规划方式对于大规模居住区来说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小规模居住区其在园林空间的规划方面,其服务的半径应在居民行走的范围内。尤其是居住区中各类活动场地的规模,在进行规划时,也应采用以户为单位的计算方法。对于老人、儿童等群体的活动场地将其半径应规划在50m以内。

结束语:

智慧城市下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需要提高规划编制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而目前我国城市规划机构的人员大多是以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为主,缺少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新型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城市规划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使之符合新型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城市规划机构还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引进复合型技术人才,把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和能力与引进复合型技术人才作为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两个方面,确保城市规划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艳红.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河北工程大学,2015.

[2]丛平.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环球市场,2016,(15):78.

[3]邓毛颖.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规划[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49-56.

论文作者:陈璐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  ;  ;  ;  ;  ;  ;  ;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基于各种空间尺度的实践研究论文_陈璐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