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开发: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量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提出后,一些学者认为不能采用向西部“输血”的增量开发方式而主要应采用盘活资产的存量方式开发。存量开发论者有一个前提:西部存量资本,既有数量的可观性,又有质量的先进性;本文的分析则表明存量开发论者的前提是较弱的,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方式是增量开发。
一、西部存量的特点
(一)西部存量:产业同构性与产业空洞化
1.产业同构性。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资源秉赋的各区域形成的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格局。
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设计的产业”相似系数法”计算我国三大区域工农业结构的综合相似的程度及我国各区域的结构相似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东部和中西部工农业体系的结构相似程度接近于绝对同构,相似系数是1956年为0.92,1985年为0.97,1990年为0.97,1999年为0.98;我国各区域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也很高,在统计计算的28个省区,相似系数大于或等于0.90的就有18个省区。相似系数等于1,表明两区域结构完全一致,相似系数等于零,表示两区域结构完全不一致。
2.产业空洞化。产业空洞化是指作为特定地区产业基础的特定产业的衰退,同时新产业的发展不能弥补旧产业衰退而形成地区经济的极度萎缩。中国西部的现实的经济环境是,不仅消费品市场总体呈现供大于求趋势,而且投资品的“买方市场”特征也日益明显。在这种市场供过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状态的背后,实质上是相当一部分产业将处于衰退状态,个别产业甚至将趋于衰亡,而新兴产业发展又没能及时跟进从而填补衰退产业退出的空缺。
(二)西部存量:数量有限
进入20世纪 80年代以来,伴随着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资金的投入逐年减少。主要表现在:
1.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据统计,国家对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投资,1962年至1985年分别是49.94%、29.18%、14.91%,1986年至1990年改变为55.89%、25.84%、14.22%,到1993年,东部上升到62.877%,中、西部分别下降为21.08%、12.4%,到1999年变为59.27%、25.88%、11.2%。
2.由于开放政策集中向东部倾斜,西部地区外商的直接投资比较少,截止1999年统计,西部9个省区,外商投资项目9615个,协议资金126.5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36亿美元,分别仅占全国的4.9%、4.4%和3.2%。
3.国家的产业政策虽说是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但在具体落实时则把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摆在了东部,而具有资源条件好、开发意义大的中西部地区往往被冷落。
因此,可以看出,西部现有的存量是极其有限的,这部分存量资本既使盘活了,对于西部大开发的主题也是杯水车薪,更何况,由于资本产权关系障碍,它们还不能在市场上交易,具有可流动性条件的很少。
二、东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的差异性
1.金融改革滞后而引发的“二元金融体制”,使东部地区的资本形成能力远远高于西部地区。
我国的金融改革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仍呈现出计划金融体制和市场金融体制并存的二元金融格局。这种金融二元格局在地区间也有明显的体现,东部地区以市场金融程度为主体,西部地区占主体地位的是计划金融成分。这表现为,其一,西部地区的资金来源仍大部分靠国家信贷规模管理,而东部在这方面的依赖已经很小;其二,从金融机构的所有制成分看,西部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导,而东部则以非国有金融机构为主导;其三,金融制度的差异使地区间对国家的紧缩政策承受能力不同。由于依靠利率市场的调控机制仍没有建立,在国家仍以控制信贷规模来实施宏观紧缩时,东部由于金融市场化程度高,其承受能力要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这使东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高于西部地区。
2.改革开放的区域性推进政策,使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程度高于西部地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家首先在东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接着实行了沿海城市全面开放,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等。在各类特区和开发区中,东部享有国家的关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外资。如外汇留成制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这些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从贸易中获取的收益以累积的方式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加速了资本形成。
3.东部地区直接融资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包括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从长期资本形成的角度看,直接融资显得更为重要。中国现有的两家证券交易所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股份制上市公司也大多集中在东部。这显然有利于东部资本形成。
三、政策建议
1.加大对西部的原始积累。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必须要有资本的原始积累。东部的初始资金一部分是从东西部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中获得,一部分是中央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后者是中央政府权威的体现。西部大开发的投资主体首当其冲者是中央,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所要完成的正是这一部分原始积累资本的注入。
2.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由于基础设施基本建设需要大批资金,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投资巨大,都需要集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本。通过发展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分散风险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西部同样缺乏人才,任何制度的创新离开了高素质的人才都将是一句空话。人力资源同自然资源一起构成财富,要划出相当的资金用于吸引增量人力资源的流入。
4.资金的使用必须是有偿使用。任何一笔增量资金的使用都必须伴随相应的最终责任人,伴随着一定价格。这样,能有助于减少资金挪用、浪费和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