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马克思哲学的“改变世界”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哲学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实际上是马克思哲学“最高问题”的初步阐发,这一问题即是“改变世界”。在理解马克思哲学的过程中,不能照搬传统哲学“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划分。《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的载体,是马克思哲学“最高问题”的展开。我们需要从这一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关键或根本。 一 马克思哲学“最高问题”研究的争论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中提出了“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样的命题。那么,马克思哲学作为哲学世界中的一个具体形态即“新世界观”,其“最高问题”是什么呢?围绕着马克思的《提纲》及《提纲》以来马克思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什么,学界在相当长时期里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其中值得注意的观点有两类。一类重视哲学的逻辑前提上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或欧洲近代哲学)之间的区别。比如法国学者巴里巴尔认为,马克思的《提纲》“站在新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之中,超越哲学‘两大阵营’的传统的对立面”,向世人宣布了一种“实践的本体论”①;俄罗斯学者留布金认为,“马克思自己把他的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②。一类重视哲学致思方向上马克思哲学与整个传统哲学之间的差异。比如,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认为,“马克思这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不断从哲学转向政治学和经济学,以此作为他的思想的中心部分……极为关切的问题”③;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真正哲学的地方是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④;阿拉斯代·麦金太尔认为,“1845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写作过程中,一起从事了一个新项目: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动力,提供一种历史与分析的解释……哲学不再是他探究的对象,并且他所提出的问题一般不是哲学的问题”⑤。这些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关注点或焦点的研究结论,不再着力于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前提,而将研究的侧重点转向马克思哲学在致思方向上对传统哲学的突破或超越,自觉瞄准马克思哲学的“最高问题”即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这可谓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新转向。然而,虽然不少学者在马克思如何“破解”其哲学“最高问题”上做了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由于不明白马克思哲学的载体——马克思经济学文本,而作一味“方法论”蹈空,因此始终“语焉不详”。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问题”与改造世界问题有内在的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说,马克思哲学的“最高问题”就是改造世界问题。 二 马克思哲学“最高问题”与改造世界问题 马克思在自己思想学说的生成时期,首先经历了一个纯哲学的探索过程。如马克思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专门探讨过“哲学”问题。他提出,“哲学”是求“真”而非务“实”的,是有关人类的大“真理”而非个人的鸡毛蒜皮,认为哲学存在不同的类型,其中传统哲学“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美”、“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那些哲学家们在外行看来像个“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的“巫师”。现代哲学表达的是“那种用工人的双手建筑铁路的精神”,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已经和现实有了密切的联系,“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哲学已进入沙龙、教士的书房、报纸的编辑室和朝廷的候见厅,进入时代的爱与憎”⑥。他还提出哲学与宗教有明显区别,哲学属于“人世的智慧”,哲学“要求国家是合乎人性的国家”;而宗教属于“来世的智慧”,“向人们许诺天堂”,“求助于感情”。 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主要国家占统治地位,解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一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经济、科技与历史的条件已经具备。一方面,黑格尔接继康德对理性的强调并进一步客观化的逻辑⑦,提出“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宇宙的实体”、“宇宙的无限的权力”⑧,从而把唯心主义哲学的逻辑发展到极致。另一方面,作为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提出斯宾诺莎的实体、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均属于“被思想的或被想象的本质”,而非“真正最实在的存在”⑨,将主观的活动当作神的自我活动,“从意志和理智里面推出自然”,“从精神里面推出自然”⑩,指出“唯心主义不是别的,就是理性的或理性化了的有神论”(11),这就彻底揭开了历史上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秘密。这也在本体论范畴上,成功破解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系”问题的真实含义和关键所在。 马克思汲取、总结了他的哲学前辈在哲学思维上的成就,申明自己是“唯物主义者”(12),也是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13)。同时,他发现了这些哲学前辈思维的有限性或片面之处,这就是他的《提纲》第一条所提出的观点。(14)他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分辨,“属人世界”需要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用恩格斯《终结》中的话说,就是没有自觉区分“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界”,或者说没有明确“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之间的根本区别。费尔巴哈以“自然”直观地去独断地推导“社会”或“历史”,以为“自然里面有的,上帝里面也有”,“那存在于人以外的实体,一个客观的实体,世界,自然,本来就是这个神……神的存在,或者毋宁说对神的存在的信仰,只是以自然的存在为基础”(15)。结果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者,不明白社会历史领域的人们,为什么要创造上帝这类幻象或精神偶像,并把它“塞进自己头脑”。同样,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抽象”之处在于,他们高扬人的主体性即“理性”的同时,却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分辨“属人世界”与“自然界”之间的差别,因而,他们以“社会历史领域”里人的精神或理性去独断地推断“自然”,把人类的精神或理性理解为“自然”的“自因”。比如,黑格尔把“世界上过去发生的一切和现在还在发生的一切”,变成了“他自己的思维中发生的一切”,把世界的历史变成“他自己的哲学的历史”(16)。 马克思在《提纲》中自始至终强调社会历史领域的实践性及其社会性,即强调人的意识(精神)的“对象化”力量及其重要地位,强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着“社会关系”。他后来在《资本论》中提出,“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17),这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力量的具体阐释。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18),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含义的精辟阐发。恩格斯在《终结》中提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9),这是对马克思的实践性、社会性的生动描述。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所确立的新哲学方向或关注的新问题,不再是集中在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即“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界”之“分”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由费尔巴哈等唯物主义哲学家明确了的传统哲学问题。 这样,就“社会”或“历史”领域本身而言,在逻辑上便不存在“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两者必居其一的现象,而是存在“亦物亦心”现象,或以“心”为主、以“物”为辅现象,或以“物”为主、以“心”为辅的现象,而“自然界”则处于“实践”对象位置。因为人类“实践”或者说通过人类“实践”,用马克思《提纲》的话说即“感性活动”或“对象性活动”,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或“心”与“物”之间的统一。对“属人世界”或人类社会来说,“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的‘二位一体’的现存世界中,面临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或者说,是‘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实践则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中介,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形成的基础”(20)。 显然,马克思尽管在《提纲》中使用了“新唯物主义”一词,但不能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锁定在一般“唯物主义”水准。因为马克思很清楚地知道,“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每当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的抽象的和唯心主义的观念中立刻显露出来。”(21)他曾经对那些滥用“唯物主义”概念的人予以批评,说“他们的唯物主义实际上是庸人的唯物主义”(22)。同时,马克思在自己的文本中,不仅多次在“唯物主义”一词的本体论意义上使用它,而且在一些场合,在该词的引申义即“科学的”或“切实的”意义上予以使用。就“唯物主义”一词多层意义而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要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必须同时理解他的人本主义和自由解放理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能够彻底地解释人的学说”(23),这个学术结论还是较有见地的。 三 《资本论》与“改变世界”问题的深度探讨 诚然,马克思承继了哲学前辈的积极成果。但是,马克思更多不是做纯粹哲学或者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在他的文本中,纯哲学或方法论论著较少,只发现《提纲》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所涉及。不过,恩格斯在阐释马克思学说的过程中,写作了一系列可称之为纯哲学或方法论的著作,如《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版导言》、《终结》和《自然辩证法》,以及马克思逝世后谈论唯物史观方法的五封“通信”。显然,“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24),“马克思的主要兴趣是整个社会,特别是社会变革的过程”,“他终生以赴的科学目标”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25)。马克思哲学的“最高问题”,用《提纲》的话说就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话说,就是“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用马克思在《致齐格弗里德·迈耶尔》中的话说,就是“管人类的痛苦”(26)。马克思哲学这一“最高问题”的确立,是他所在的早期资本主义世界充满“异化劳动”使然,更重要的是欧洲沸腾的工人阶级运动使然。 那么,马克思究竟是如何去“改变世界”的呢?马克思颠覆了历史上一切哲学家传统的学问方式,将其哲学“最高问题”的破解即“现代性批判”过程,融入《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撰写之中。《资本论》及其手稿才真正构成马克思哲学的“载体”,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文本。因为《资本论》及其手稿不是抽象地论述一般的“社会历史”问题,不是抽象地论述一般的“人的本质”问题,而是依据《提纲》所确立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立足于人类社会历史中的特定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现代社会”,立足于代表人类生产力发展未来的“工人阶级”这群“现实的人”。它以这个“现代社会”为靶子,展开了马克思所特有的“现代性批判”即“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去“发现新世界”。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自始至终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现代生产方式”为核心,对“现代社会”展开了历史的分析。 首先,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历史能量。其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个“伟大的历史方面”,就是它“创造”了剩余劳动。以往那种单纯从使用价值或生存角度来看的“多余劳动”,在资本时代成了“一种社会普遍需要的剩余劳动”的现象;同时社会的普遍勤劳,在资本关系下经过积淀而发展成下一代的普遍财产,使劳动生产力发展到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让物或机器来代替原来由人所从事的劳动。其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普泛化趋势,驱使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以“协作”为例,说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历史优越性,即降低不变资本的价值组成部分,提高劳动者个人生产效率。他在“资本的积累过程”篇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一个优势,就是资本家通过集中如股份公司形式,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比普通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中的速度更快,而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历史上的商品经济正是通过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成为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其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表现为“劳动的质的差别的范围不断扩大”或“分化”,即生产部门的不断分化或无限的多样化,由此带来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其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27)因为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是“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的,只有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才能满足它的生产发展需要。其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阶梯。因为尽管这种生产产生了个人同自己与同别人的普遍异化,但正是这个“异化”过程锻造了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全面性。《资本论》第1卷指出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工业从技术上消灭了那种使一个人终生从事局部操作的工场手工业分工,工厂制度下的共同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8)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工业或现代化社会“逼迫”生产者,去具备“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能力与素质。换言之,资本尽量多地创造剩余劳动或把必要劳动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客观效果为个人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创造了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发挥的这些历史进步作用就在于:形成一个创造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的“普遍的产业”,以及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普遍有用性的体系”。恩格斯肯定历史上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才第一次创造出”“社会全体成员的平等的、合乎人的尊严的发展”所必需的“财富和生产力”(29)。 其次,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限性或历史局限性。其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劳动异化现象或资本对人的统治,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化、畸形化现象。其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强烈竞争性,不仅造成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严重社会分化或贫富两极分化,并且造成资本之间的强弱分化,以至于出现一种比较极端的现象,即“人类只是由资本家和无产者所组成”(30)。其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物对人的统治或人对物的依赖性,带来各种形式的“拜物教”现象,由人类亲手创造的商品、货币、资本关系,反过来奴役人类自身。 最后,马克思为具体破解“改变世界”问题提出了可行性设想。《资本论》第1卷从历史辩证法角度,构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共产主义社会扬弃的社会机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是对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的“第一个否定”;对这个生产方式的“否定的否定”不再是重建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对土地及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2卷把《资本论》第1卷提出的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式揭示为“共产主义社会”,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以往生产劳动中固有的私人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实现生产劳动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直接融合。 《资本论》第3卷则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途径。其一,基于整个人类必要劳动时间与自由劳动时间的比例缩小这一趋向,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发展不仅导致社会上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的现象必将消失,并且会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创造出物质手段,即社会的现实财富和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不再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剩余劳动的生产率及进行剩余劳动的生产条件。其二,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职能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或资本管理者,资本所有者或货币所有者转化为单纯的货币资本家,这种趋势在股份公司内使经营资本的经理与资本所有权分离,因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活动,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一结果,构成了由分离的个体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社会财产的过渡点。其三,基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展的最终趋向,马克思提出了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大思路,即共产主义社会将使一切私有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消亡。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正是沿着这个思路,把“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则归结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在《提纲》写作170年后的今天,研究或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价值,把《提纲》放在马克思主要著作《资本论》中去考量,不仅为马克思《资本论》找到了直接来自马克思文本的哲学“起点”,使恩格斯在《终结》里对《提纲》作出的“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之誉真正落在实处,并且有利于我们明晰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际上表明了马克思哲学的“最高问题”的具体所指。可以说,《提纲》仅仅是整个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提纲”,《资本论》及其手稿才是这个哲学“提纲”的真正“展开”或“正文”。沿着这一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将进一步开掘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繁荣。 注释: ①巴里巴尔:《马克思的哲学》,王吉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8、55页。 ②转引自安启念:《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451页。 ③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文贯中、魏章玲译,人民出版社,1981,第68~69页。 ④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李其庆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4页。 ⑤麦金太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行之路》,王金林译,见《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人民出版社,2011,第314~31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20页。 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287页。 ⑧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第9页。 ⑨⑩(1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14页;第447页;第127、442页。 (1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14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526页。 (13)(17)(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页;第428页注89;第556~55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3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02页。 (18)(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33页;第87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53页。 (20)杨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19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28页注89。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第599页。 (23)赵敦华:《回到思想的本源:中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2页。 (2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255页。 (25)斯维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秦亚男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3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53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90、356~357页。 (30)王南湜:《剩余价值、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于改进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标签:哲学论文; 资本论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终结论文; 唯心主义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