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优化对策_供应链管理论文

我国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优化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管理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集群中的供应链管理

近些年来,产业集群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组织形式。它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集群内的企业以互补性分工为基础,通过相互协作及信息交流,降低交易费用,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内大量密切联系的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这种集聚能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1]。产业集群不仅包括原料和服务的供应商、基础建设的提供者以及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还包括提供专业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的各种机构。

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是基于产品的企业供应链,主要指在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的过程中,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及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所涉及到的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及最终用户之间形成的网链结构。产业集群中的供应链不仅指产品供应链,还有更广泛的涵义。集群式供应链是指在特定的集群地域中,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诸多研发机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终端客户等,依据“供应商-客户”的关系,通过“信任和承诺”以正式或非正式契约的方式进行连接,形成的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2]。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集成化管理模式和竞争战略,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其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可以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水平,从而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具体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业务流程,通过对产业集群供应链中的物资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等进行全面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使产业集群的供应链运作实现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的结构如图1所示,核心企业拥有技术、品牌等优势,对其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是供应链管理的主体,辅助性配套机构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密切合作。供应链管理要求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从竞争对抗关系转变为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和机构在诚信的基础上共享信息、发挥各自的专业化优势,从而有效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我国很多产业集群是在改革开放后,依托地方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强的地方根植性。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已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覆盖了纺织、服装、皮革、五金制品、工艺美术品等众多的传统行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一些产业集群已形成特色产业和区域品牌,并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全国近千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中遴选产生了中国内地“百佳产业集群”,分布于全国17个省市。

但是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本区域的50%以上,大部分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产品供应链。比如,在广东珠三角地区400多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由产业集群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73%。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虽然发展较快,但大部分尚处在产业聚集的初级阶段,供应链较短,延伸度不够,上、下游企业协作能力也较差。比如,陕西省的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通过提供政策优惠促使企业形成空间聚集的,集群内的企业在业务上关联较少,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供应链,高新技术企业所需的零配件大部分仍依赖进口。

2.我国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许多行业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国内有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地,其供应链也日益完善,但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部分产业集群供应链中缺乏核心企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以陕西杨凌产业集群示范区为例,2005年底注册的企业已超过800家,但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且微型企业居多。我国东部地区很多乡镇产业集群也存在以上问题,如江苏省的大批“一乡一品”的纺织服装特色乡镇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缺少规模较大的处于领导地位的核心企业。有的产业集群虽然存在大型企业,但企业呈现“大而全”的形态,没有发挥其带动作用,供应链的上、下游联系不紧密,同一部门的生产能力分散于多个企业之中,成员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性较差。

其次,配套性企业和机构不完善,缺乏现代物流企业。由于大部分产业集群是基于传统工业的区域性集聚,其供应链中的教育、研究等配套性机构较少,很难为产业集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以福建省莆田市为例,2008年前5个月,该市制鞋、纺织等十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其行业工业总产值的94.5%,产业集群具有较大的规模,但大多数产业集群缺少可以依托的专业园区,技术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也比较缺乏,难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功能不全,物流渠道不畅,无法给集群内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生产企业在物流运输环节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物流成本也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纺织业为例,有调查表明,美国纺织企业物流成本仅为总成本的8.6%,而我国纺织企业平均物流成本高达21.3%。

再次,竞争主要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缺乏知名品牌和自主创新。在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集群中,竞争主要采取成本领先的手段,产品的差别化程度不高。企业过分注重降低成本,忽视研发的投入,其创新能力就很难提高。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搭便车”现象[3],表现为产品原创能力差、缺乏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比如,浙江的产业集群在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生产基地,但其产品生产开发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有统计表明,我国纺织业自有品牌数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

三、我国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对策

根据目前我国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

1.加强核心企业建设,促进产业集群供应链效率的提高

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拥有专业技术、品牌效应等优势,其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为了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必须致力于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提高其专业化协作水平,使其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领导作用,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通过壮大核心企业推动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扩大核心企业规模,充分发挥其主导优势,带动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发展。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示范、信息共享等方法将其具备的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普及到产业集群的整条供应链中,使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使得供应链上同一节点的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从而促进整条供应链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将核心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深化集群的专业化分工。为了提高核心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应剥离其非核心业务,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到核心生产工艺上,同时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集群中产业分工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使企业间形成的供应链更加紧密。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群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当前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企业不断进行突破性创新。如果集群内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其生产技术将受制于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就十分堪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需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来增强自身活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首先,产业集群的成员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其次,产业集群的创新需要教育、研究机构的支持,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可以获得前沿信息,通过参与行业协会等机构举办的各种活动,可以传播和扩散产业集群内的隐性知识。再次,建立有效的集体学习机制,它可以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的效率,是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催化剂,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成长机会[4]。最后,要重视品牌创新,用创新思维实现品牌的价值升值,在产业集群内重点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和企业。

3.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增强产业集群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

快速响应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可以缩短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提前期,减少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降低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较大程度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并快速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快速响应机制旨在增强产业集群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柔性化生产能够使企业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生产。敏捷制造的能力使企业能够对供货时间的要求、产品规格及售后服务的需求等情况快速做出反应。产业集群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使产业集群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以准确的数量、更低的成本、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要,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加快设计、制造新产品的速度,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其次,应用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共享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库存、需求及生产计划等信息,以便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快速响应;再次,使产业集群的成员企业普遍具有敏捷性,注重专业化分工协作。

4.注重协调优化,深化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合作理念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组成的是非产权性的长期合作联盟,并且具有显著的专业化分工,这要求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注重协调优化,强调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之间保持长期关系,通过相互协作降低各成员企业的成本,提高经营利润,使整条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合作理念把产业集群视为一个整体,集群中的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彼此紧密联系,组成一个动态的供应链网络,共享信息,并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完成资源整合,实现协同发展。深化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合作理念,促使集群内企业建立信任和协商机制,共享价值收益,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及价值创造能力。

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协调策略具体包括同步供应链计划、协调业务流程和协同管理三个部分。同步供应链计划要求将成员企业的分散计划纳入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供应链计划中,对产业集群进行整体集成化管理;协调业务流程要求成员企业共同设计流程并对流程进行改进;协同管理通过库存协同、产品研发及生产技术协同、人力资源协同三个方面具体实施[5]。

5.发展辅助性企业和机构,完善产业集群供应链的配套体系

产业集群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优化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不仅包括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还包括大量提供专业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的机构,如标准制定机构、职业训练中心及宣传推广组织等等。产业集群供应链的运作与这些机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建立、健全产业配套机构,其具体措施包括:推进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构筑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引进职业培训机构,加强职业教育等。

同时,还应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第三方物流能够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高效的物流配送可以缩短原料库存时间和产品交付时间,加快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各企业中的流动速度,使企业大幅度地降低成本[6]。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应制定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配送原则和管理方法,将产业集群内分散的物流资源、物流功能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资源联盟。同时,应组建相关的行业协会,协调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关系,在产业集群内建立网络化的新型物流组织。

标签:;  ;  ;  

我国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优化对策_供应链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