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潘明
(襄阳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湖北襄阳 441000)
摘 要: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中,土地资源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没有土地人类就无法生存,有了土地资源人类的发展才能实现。土地作为人类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内容。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下,工业化也在同步进行,使得土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多,但想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让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得到保障。此外,我国也针对土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方针,而这种方针在时代的进步中对土地管理方面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管理。
关键词: 信息技术;土地管理;应用分析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十分显著。从我国目前土地使用情况来看,由于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大力开发,导致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土地资源不可再生,这就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使土地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节约。就目前而言,现在的管理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需要使用新的管理方式。而信息技术的出现,能够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有着有力的技术支撑。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合理应用,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信息技术的概述
1.1 信息技术简述
就信息技术而言,指的是通过现代通信和电子计算机等方式完成信息的存储、显示、传递和处理等相关技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和利用的操作程序以及方法的一类技术总称。由于社会发展的快速,信息技术在高效工作需求的带动下,在我国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下,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在不断改善的同时,还对我国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于是,梁诚又开始勾引凌薇。凌薇对谄媚丝毫没有抗体,便被梁诚三言两语拐到了家里。可还没有真的偷情就被本应出差在外的美娟逮了个正着。
1.2 信息技术的特征
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有全球空间定位技术即GPS技术、遥感技术即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即GIS技术,这三种技术总称为“3S”技术。以下主要对这三种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1.2.1 全球空间定位技术(GPS技术)
就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包括的内容多种多样,因此,需要处理的信息内容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在土地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对经济决策、行政和法律起到辅助作用,还可以对土地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和规划。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下可以实现改进和优化。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完善系统体系,如社会服务信息系统、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调查评价系统,从而实现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存储,使土地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就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具有工作难度大、复杂性、综合性强等特点,而由于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方法较为落后,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以往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需求,不能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也导致了土地资源开发的不合理。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利用不可理,会影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下,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对土地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将土地引发的矛盾进行解决,使人和土地的关系更加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使项目办理的速度得到了加快,实现了微机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②使机关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使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规范化、合理化,实现科学化管理。③可以为政府领导决策时提供完整、精确的数据支持,奠定城建管理决策基础。④提高办公人员素质和观念,使其更好的为建设单位工作。
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指的是根据土地实际的发展需要,将土地的总需求和供给进行协调,从而保证土地资源可以合理使用。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这就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从而满足我国社会的需求。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动态检测,还可以为土地资源提供服务功能,如查询数据、存储数据和管理数据,从而使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更加信息化。此外,在土地资源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土地资源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如果被测物体距离较远,就只能对被测物体的可见光和电磁波继续探测和识别,此时采用RS技术,可以检测出对被测物体的可见光、电磁波和I外线。这种技术在对土地管理中经常被用到,在使用RS技术进行探测时,可以对较大面积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了解。而RS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在不断积累经验,使得该技术不断处于更新发展中。在我国RS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加有效。
超声波功率为160、200、240、280、320、360、400 W时,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多糖得率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320 W时达最大值.这是由于:一定功率范围内,功率的增大可增大果胶酶的活性,且功率的增大也会增大破壁能力;但功率过大时也会导致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21].因此,最佳超声波功率为320 W.
GIS技术出现到现在,已经在我国一些领域得到应用。而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由于在对GIS技术的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优势,因此,GIS技术已经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管理工序的有效性,还可以使得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完整性得到提升。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时,把握住土地的全局,在管理土地时有资料可以进行参考,就可以规划出土地的方案,再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确定最有效的方案。由于GIS技术不仅具有很好的分析能力,还具有可视能力,可以建立起完整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管理工作,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很好的帮助。
2 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分析
1.2.2 遥感技术(RS技术)
3 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3.1 在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中应用信息技术
以上两种系列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适合四手联弹常规学习与演奏的,有一定教程特征,又具备了多样化的风格,让学习者能够有多方面的收获,也是“四手学习法”的拓展与扩充。
1.2.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技术)
3.2 在土地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
全球空间定位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使用和被大众所熟知,是由于GPS技术的强大功能,而这种技术还在不断更新发展中。GPS技术目前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和其强大的功能分不开,且这种技术在生活中的很多行业都有涉及,十分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有明显的应用优势。GPS的独特优势使其可以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与众不同的定位和三维导航功能使得人们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时更加的顺利进行,同时还保证了土地资源的操作可以实时进行。此外,由于GPS的精密性,使得对土地资源的测量和设计工作进行的都十分顺利。
3.3 在地籍信息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
地籍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下可以得以实现,而对地籍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文档信息、土地位置、土地面积和权属管理等方面。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地籍信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得以建立,并将地籍的相关信息纳入到管理系统中,使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的管理,使得地籍信息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而使土地调查、评价和统计成为地籍管理的依据也是地籍信息管理的目的。将信息技术在地籍信息管理中进行应用,可以使地籍信息的共享得以实现,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由图6可知,纳米粒子热失重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从室温升到100℃时,纳米粒子的失重率为2.19%到1.26%之间,这主要是因为吸附溶剂的挥发所致;第2阶段从100℃升到800℃,该阶段样品的质量流失则主要归因于有机基团的分解。比较3与纳米二氧化硅的热失重,可以计算出纳米粒子3中的氨基含量为 0.61 mmol/g。纳米粒子4、5是以纳米粒子3 为原料合成的,因此比较它们与纳米粒子3的热失重,可以计算出各自官能团的接枝率(表2)。从接枝率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纳米粒子3合成4和5的反应中,并非所有的氨基完成了转化,其中纳米粒子4中的氨基转化率较低,5的转化率较高。
3.4 在土地勘测界定中应用信息技术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土地勘测界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根据土地征用、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使用范围进行界定,从而将参考数据提供给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使其进行用地籍管理和用地审批时有据可依。由于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优势,在对土地勘测界定中可以为其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相比其它作业方法,信息技术获得的坐标可以降低土地勘测的测量误差。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具有操作简单、不受天气影响等特点,可以使得工作人员的作业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对土地进行勘测、更新测量数据,并以此形成数据库,从而加强数据的精确性,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息息相关。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地管理的合理性,从而更好的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美.浅谈ArcGIS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7(06):196-198.
[2]汪晓丽.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民营科技,2018(12):231.
[3]孙艳秋,刘晓东.强化城镇土地资源管理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J].吉林农业,2018(23):60.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44(2019)07-0007-02
收稿日期: 2019-1-20
作者简介: 潘明(1976-),女,工程师,本科。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土地管理论文; 应用分析论文; 襄阳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