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珺
(临汾市中心医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目的:对比末梢血与静脉血标本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方法:抽取2017年3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清晨采集患者20μl手指末梢血,以SYSMEX K-4500型号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配套500μl稀释液制成末梢血标本;另采集患者2ml肘正中静脉血,以含5%浓度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2K)抗凝剂的抗凝管制成静脉血标本。根据采集患者血液类型的不同,分为末梢组、静脉组2个组别。结果:两组WBC、RBC、HB、M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PLT、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与静脉血标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静脉血标本因其准确度、精密度、干扰因素小等优点,宜作为血常规检查的首选方式。医院可于血常规检验中,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推荐使用静脉血标本,以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误诊率,避免患者延误最佳救治时机。从而有助于医师根据诊断结果确立最佳治疗方案,进而帮助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085-02
引言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1]。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人们在医院中进行血常规检查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静脉血和末梢血。静脉血一般采用肘静脉,用注射器穿刺抽血,采血量1.5~2ml左右,末梢血通常采用耳垂血和指血,采血量少,0.02~0.1ml左右。由于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受温度影响和采血情况影响较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引进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大型设备,末梢血在临床逐渐有被静脉血取代的趋势。但是,静脉血也面临着某些患者采血困难及采血量大等问题:如婴儿、大面积烧伤以及某些经常需要采血检查的血液病、肿瘤化疗等患者,不能或不宜静脉采血,对于这些特殊病例的血细胞检测问题有待检验工作者解决。因此,为了评估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本研究将104例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整个检测流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7年3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1)签署知情同意书;(2)年龄在23~68岁之间。
排除标准:(1)排除伴有凝血障碍、血液疾病的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2±2.4)岁。
1.2 方法
(1)采血方法。根据采集患者血液类型的不同,分为末梢组、静脉组2个组别。分别于清晨采集104例患者20μl手指末梢血,以SYSMEX K-4500型号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配套500μl稀释液制成末梢血标本。另采集患者2ml肘正中静脉血,以含5%浓度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2K)抗凝剂的抗凝管制成静脉血标本。(2)血常规检验。选用SYSMEX K-4500型号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行血常规检验,检测流程完全按照操作规程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评分项包含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
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检测的结果,评分项包含立即检测、10min、30min。
1.4 评价方法
血常规检验结果正常参考值:(1)WBC:3.5~9.5×109/L;(2)RBC:3.8~5.1×1012/L;(3)HB:115~150g/L;(4)HCT:0.34~0.45L/L;(5)MCV:82~100fl;(6)PLT:125~130×109/L;(7)PCT:0.108~0.28。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工具选用SPSS17.0软件。评估两组血标本检查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结果
2.1 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
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HCT、PLT、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组WBC(6.50±1.83)×109/L,显著高于静脉组(5.18±1.2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组RBC(3.84±0.25)×1012/L、HB(117.44±3.48)g/L、MCV(86.25±3.15)fl均低于静脉组RBC(4.08±0.54)×1012/L、HB(126.82±5.69)g/L、MCV(91.48±3.77)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药学检验逐渐朝向超微量、精准化方向转化。有研究指出,住院患者中,约69%的患者需运用检验方法进行诊断。血液由液体、细胞构成,人体中的血液借助循环系统参与到机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而当机体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各组织及器官的变化会通过血液反映出来[2]。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测常用的手段之一。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医师的诊断决策[3]。一旦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很容易引发误诊或漏诊,严重者甚至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威胁受检者的生命安全。这种检验方法的血液标本主要包含末梢血、静脉血2种。
末梢血多采集于受检者耳垂、手指,这种采血方法的应用优势以采集便捷为主。但由于末梢血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将其用于血常规检验,可能出现检测结果与实际状况不符的现象,进而诱发误诊,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
本研究将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患者的末梢血、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结果表明:两组WBC、RBC、HB、M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静脉血标本的检验结果更加准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为:采集末梢血时,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如受检者出血不畅时,多需通过挤压采血部位的方式,确保采集量,这一操作可能导致组织液深入末梢血样本中,引发样本稀释污染[5],加之受到末梢血循环较差、采血时组织液混入等因素的影响,诱发血小板假性聚集,因此,末梢血标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欠佳。相比之下,静脉血多取自患者肘部静脉,血标本受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6],因此,静脉血标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能够清晰反映受检者的全身循环血液状况,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准确参照。从检测时间点来看,随着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与立即检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梢血的WBC、RBC指标变化幅度更加明显。上述结果表明,随着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末梢血标本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产生变化,这一变化导致末梢血标本检验结果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受到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为,末梢血更容易出现凝血反应,这类血标本受标本温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波动;而静脉血标本则相对稳定,不易受到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干扰。上述结果与赵大龙[7]的研究基本一致。因此,血常规检验应以静脉血标本为主。
4.结论
末梢血与静脉血标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静脉血标本因其准确度、精密度、干扰因素小等优点,宜作为血常规检查的首选方式。医院可于血常规检验中,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推荐使用静脉血标本,以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误诊率,避免患者延误最佳救治时机。从而有助于医师根据诊断结果确立最佳治疗方案,进而帮助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参考文献】
[1]陈佳美.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5):76-77.
[2]陈莉.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6):141-143.
[3]胡艳林.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0):19-20.
[4]刘弘.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验准确性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01):22-23.
[5]邵阳.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1):119-124.
[6]韩雅娟.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1):10033.
[7]赵大龙.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比较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07):48-49.
论文作者:郭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末梢论文; 血常规论文; 标本论文; 静脉血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血液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