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考试命题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小学语文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可否认,书面考试在当前来说,仍然是各地主要的课程评价方式,仍然是衡量教与学的主要标准之一。作为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评价不是应不应该取消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变革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问题。“考试命题”作为考试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命题的方向与内容直接关系到考试作用的发挥与否。可是,当前学校对“考试评价”的思考多限于评价方式,少有对“考试命题”的研究。一线教师基本不命题,学生的单元阶段性测试使用的多是各种途径购买的评估卷。这些评估卷多以营利为目的,鲜有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题型与内容,导致评价与教学的脱节,使评价发挥不了应有的导向、检测、激励、改进等功能。基层教研员虽然自身对考试命题有所思考和探索,但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提供一份期末终结性评价的试卷,没能对教师进行考试命题的培训与指导。任教研员几年来,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对考试命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写就此文作个小结提炼,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
一、考试命题的方向
1.基础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这样的地位,决定着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力求体现基础性,即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基本过程方法、基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
2.综合性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并把评价的内容具体分为五个方面(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很多时候难以也没有必要通过书面考查来反映。书面考查的主要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这三块。对这三块内容的命题要努力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在有限的试题中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造性
命题力求有创意,摒弃过去那种机械、专制、沉闷的内容,体现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4.生活性
要求考试内容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表达能力,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与能力。
5.趣味性
试卷在内容和形式上努力体现这一特征,使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形式的趣味性主要包括卷面活泼,命题语言轻松,富有亲和力、鼓励性等。内容的趣味性,一方面是指题型丰富,以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学生答题的快乐体验,启迪学生心智;另一方面是指内容开放,让考试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试题内容编制思路
1.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掌握语文知识最终目的是形成语文能力。因此,命题时要避免把知识点的考查细碎化、机械化,尽可能与对能力的考查相融合,使学生摆脱“做死题、死做题”的窘状。
比如:“修辞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过去,我们的一些试题喜欢让学生回答“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并不意味着能力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题例1:
读下面这段话,选填合适的比喻成分,并按提示写比喻句。
进入天山,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朵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上飞泻下来,像()。这飞泻下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再往里走,是蜿蜒无尽的原始森林,密密的松林像()。溪流的两岸,满是野花,红、黄、蓝、紫,五彩缤纷,像()那么华丽。
(1)无数撑天的巨塔(2)千万条闪耀的银链(3)千万朵玲珑剔透的珠花(4)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5)绵延的织锦
天山的雪峰令我们神往。你能想象出大雪漫天飞舞的景象吗?请用几个比喻句描绘出来。(可以是课内外积累的语句)
__
【评析:以上这道题所考查的是学生的多种能力:透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想象事物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比喻把事物描述生动、具体的能力,品味词句的能力。这样的命题着眼于对修辞作用的感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突破了对修辞知识的考查。】
再比如句式的考查,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句式,目的是增强在阅读中理解、感悟句子的能力,在平时的说话与习作中灵活运用,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对句式的考查,过去的命题多是提供一个句子,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或几种说法。这样的题型检测的只是技术层面的能力,而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实际运用的能力。看下面的几道例题。
题例2:
争争跟明明下棋连输三盘,明明想回家,争争求他再来一盘,并在心里暗下决心:“__”
①这盘我难道还会输吗?②这盘我非赢了他不可!③这盘我不会再输了!
题例3:
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安冬妮想观察一下晶莹透明的雨水里有些什么。她看了一眼显微镜下的小水滴后,禁不住惊叫起来:“__”
挑选你认为最合适的句子,把它抄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①别看小水滴那么清澈,原来里边也有小虫子呀!
②小虫子!那么多的小虫子都在动!
③我真没想到,小水滴里是有虫子的。
【评析:我们祖国的语言很丰富,一种意思有多种表达。但是,正所谓“语随境生,语随情生”,同样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最合适的表达往往只有一种。这两道题考查的就是语境中准确流畅的表达。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对培养学生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生动性、真实性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2.积累与运用的并重
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积累的数量、能力、习惯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积累已经成为语文考试中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积累怎么考呢?还是要以积累的目的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积累的目的一是丰富语言的内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词语的积累等;二是培养语感,厚实语言与文化底蕴,比如古诗词的积累等。正是在这样的目的引领下,当前,积累内容的命题跟以往相比,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
题例4:
根据句子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不自量力回天乏术调兵遣将
足智多谋变幻莫测不计其数
古往今来,战场上的形势往往()。就说“赤壁之战”吧,曹军80万,东吴军3万,谁都以为周瑜是拿鸡蛋碰石头,(),再怎么(),也是()。不曾想东吴的将领(),用火攻之计打得曹兵死伤(),曹操败走华容道。
【评析:这是一道词语的积累运用题,依托课文《赤壁之战》的内容,设计语言运用的环境,考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程度与运用能力。】
题例5:
学了本学期的课文,不少人物、场面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别用几句话来描绘下面的人物、场面所印刻在你脑海中的画面,行吗?
例:董存瑞: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满月的小猫:__
十里长街送总理:__
题例6:
(1)初春,我信步来到郊外,柔和的春风拂面而来,好舒服。的确是“__”。瞧,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绿的、紫的……我不禁吟诵朱熹的诗句:“__”。春天如此充满生机,可要珍惜这春光哟,不是说“__”吗?
(2)我国苏州的寒山寺是一个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每一个游苏州的人都必定要去游寒山寺。你知道寒山寺是因哪首诗得名的吗?你会默这首诗吗?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在哪里?
【评析:以上几道积累运用题在命题上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一是注重创设运用的情境。与简单地指定默写某个内容相比,好处在于避免死记硬背,使背诵必须跟理解相结合;二是注重引导形成记忆的储决,检测是否能迅速地对语言精品进行检索提取;三是赋予积累的内容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3.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命题要考虑课内与课外的衔接问题,一般以课内为主,兼顾课外,课外的内容要与课内的有一定的联系。课内外衔接的命题思路主要有:
(1)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
一般来说,对一篇课外文章的阅读,题目的设计应遵循这样三点:教材中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教材中字、词、句、标点方面的基础要求,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题序的编排则应沿着文章的写作顺序与读者在阅读中的思考进程来安排,从而使题目的设计超越考查学生的目的,为学生阅读提供引路性、启发性的帮助。
(2)课内词句的课外运用。
题例7: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A.这家新开的工艺品店里,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既精美又可爱,看得我()。
B.看着我们班的滑稽明星表演的相声,同学们
C.爆炸声(),太可怕了。
D.他的这个感人故事(),我们要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学习他。
【评析:以上四句话中可填的词语不是唯一的,但是也有一个底限,即可以填入本学期所学的四个词语:眼花缭乱、捧腹大笑、惊天动地、鲜为人知。本题意在考查学生是否把消极词汇化为积极词汇。】
(3)教材内容的归类、拓展。
题例8:
根据你对人物的了解,你觉得下面的话分别是评价哪一位人物的?分别抄写在“__”上。
A.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B.人民艺术家 C.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D.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E.撼天动地的英雄气概 超凡升华的儿女情怀
江姐__
老舍__
周恩来__
鲁迅__
冰心__
【评析:以上题目中的五位人物都是某一册课文中的主人公。这道题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物的特点,更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出示了对五位人物最经典、最简练的评价语让学生“对号入座”,考查的是对人物的了解、感悟程度和对理解语言的能力。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汇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这又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在整体把握整册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类、提升、拓展,辐射面广,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4)生活中语文的适当渗透。
题例9:
下面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观察画面,完成填空。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__》。
(2)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__。
(3)“100%精品”说明这套书__;“75%价格”说明这套书__。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__。
【评析:广告宣传画是生活中语文的常见形式。本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图书广告宣传画,并运用阅读积累进行解读与表达,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
4.过程与方法的展示
命题,也要关注学生学法的生成与运用情况,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机会;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让考试与学习同步。
题例10:
你会阅读《成语词典》吗?
欣欣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就读到这句话:“啊,大海有这样大呀!跟他比,我实在是太小了。”河伯望洋兴叹。他不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就去查《成语词典》,词上是这样写的:
仔细读了几遍后,欣欣终于明白了:
(1)“望洋兴叹”的“兴”意思是__,根据意思“兴”应读作__。
(2)“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__。
(3)“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原意是__,现在多比喻二__。“河伯望洋兴叹”这句话用的是它的__(原意或比喻意)。
题例11:
如果要你从本学期你所写的作文、日记中选择一部分编成一本你的个人文集,你会怎么编?
(1)你要为你的个人文集取名为__
(2)你会选择哪几篇?顺序怎么安排?想好这两个问题,你的文集就有了目录:__、__、__、__、__、__、__……
(3)你想在你这本个人文集的前言或后记中,写上一段什么话?__
【评析:以上两道题,对“阅读《成语词典》的方法”“建立‘作文成长档案’的方法”,进行了引导和考查,很好地体现了考试与学习同步进行的特点。做这样的题目,学生会感觉不是在考试,而是在老师的引领之下进行一次有意思的学习活动。】
5.单项与综合的接纳
在一份试卷中,单项题与综合题都是需要的。单项题的优点是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广,调节比较容易,答案比较客观,评分误差小,但是单项题的思维含量较低,并且难以检测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在命题时,要尽可能把单项的考题纳入综合题中,删繁就简,减少单项孤立的题目。语文考试,并非考单项题才是考基础,阅读、写作同样是考基础,是在语境中考查基础知识与能力。把单项的考核纳入综合题中,具体的思路有:综合教材知识点设计试题,引导在联系中建构知识;综合运用多项知识技能,考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综合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等。
既然我们无法取消也不能取消考试,那么就要对考试的内容、形式进行一些思考与研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考试的态度与认识,让考试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最终实现考试评价能引领课改方向、提高学生素养、改进教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