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未来发展
一、我国绿色建筑现状
1、对绿色建筑的正确理解
有人片面地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和内部加一些绿化就是绿色建筑。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节能性关注度最高,对于节地的关注度最低,而对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来说,节地恰恰是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别于国外类似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毕竟人多地少,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最终出台将对统一人们的认识大有裨益。
2、绿色建筑还处于探索发展中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但论文大多都停留在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针对城镇地区的工程实践则更少研究。
3、绿色建筑设计缺乏整体的系统
设计过程中没有整体绿色化的考虑,建筑师更多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基本完成后才去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但是单一的讲围护结构节能,或是绿化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整体可持续性的提升。
二、关于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是在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同时,还应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上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建筑内部对能源和水的消耗等进行规范。这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1 节地方面
2.1.1 在建筑设计的规划初期,就应把节地放在首位。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大力发展城镇化的同时,要求到规划期末,耕地的面积不得减少。在这个大背景下,设计中可以提高容积率,比如规定新开发的项目容积率不低于2。
2.1.2 多开发总面积大的住宅小区,少开发面积小于20 亩的楼盘。设计小区内功能完善的配套,或城区分成若干配套服务区域而非商业全部集中在一个片区,或者多个楼盘进行相互配套,减少人们的出行次数,缩短出行距离,减轻人们的社会活动对交通造成的压力。
2.1.3 除临街的建筑以外,尽量把底层架空,并设计地下停车场。底层架空可以安排一部分停车位,还可以种植部分荫生植物,将小区的周边绿化向室内延伸,既改造了小区的环境,又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
2.2 节能方面
2.2.1 加强外墙与屋顶的保温以及耗电设备的技术改进设计。外墙可以采用加气混凝土等保温性能较好的墙体材料,在外墙结构的外面再设计一层不小25mm 的玻化微珠砂浆保温层。在满足建筑美观造型及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外墙大面积玻璃幕墙的设计使用。
2.2.2 采用中空玻璃等保温好的窗玻璃,积极开发铝合金窗框的替代品,比如用保温性能更加优良的塑料窗框或热阻断桥铝型材。
2.2.3 在空调系统设计中采用蓄冷槽,夜间用电低潮时制冷,白天用电高峰时供冷。采用热回收设备回收空调制冷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用来带动送风装置。多设计采用节能灯具。
2.2.4 屋顶应采取可靠的保温措施,屋面板与防水层间的保温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充分考虑屋顶的综合利用,可以对屋顶进行绿化,还可以设计雨水的收集蓄水系统,改变过去屋顶的单调现状,既美观又实用。
2.2.5 太阳能建筑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利用设施与建筑有机结合,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替代屋顶覆盖层或替代屋顶保温层,既消除了对建筑物形象的影响,又避免了重复投资,降低了成本。
2.2.6 地源热泵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节水方面
2.3.1 量化设计屋面和地面的雨水收集系统,作为平时路面保洁和养护花草用水。
2.3.2 设置中水系统:建筑中水系统是将建筑或小区内使用后的生活污水、废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回用于建筑或小区作为杂用水的供水系统,如满足冲厕所,冲洗地板,喷水池,绿化等使用要求。
2.4 节材方面
2.4.1 进行限额设计管理,在满足规范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结构材料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4.2 少采用不可再生材料,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4.3 多利用地方性材料,减少运输成本,不追求进口材料。
三、我国绿色建筑施工的应用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要求做到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下面主要就绿色施工管理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绿色施工管理
3.1.1 组织管理成立绿色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落实责任制,项目经理担任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管理,有专责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建立绿色施工验收制度。
3.1.2 规划管理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该方案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3.1.3 实施管理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加强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并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3.2 绿色施工的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3.2.1 施工扬尘的控制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应根据用途进行硬化处理,施工现场大门口设置冲洗车槽,运送土方、建筑垃圾时采用封闭处理,施工现场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进行密闭存放。
3.2.2 噪声的控制施工现场应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和《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的要求制定降噪隔音措施,对施工现场场界噪声进行检测和记录,噪声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
3.2.3 光污染控制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避免施工现场强烈的灯光影响周边居民,电焊作业时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3.2.4 水污染控制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施工现场应设置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污水排放应达标并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对于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3.2.5 土壤保护保护好施工场地周围的地表环境,防止土壤被侵蚀和流失。施工造成的裸土,要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先前开发地区种植当地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
3.2.6 有害气体排放控制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处理施工废弃物,施工车辆、机械设备的尾气排放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装修严禁采用沥青、煤焦油类防腐、防潮处理剂,施工中所使用的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氨的释放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等。
3.2.7 建筑垃圾控制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制订可靠的保障措施,建筑垃圾的外运过程不能造成路面污染,建筑垃圾的弃放不应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回填、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
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中国如何走绿色建筑技术与本土建筑结合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建筑界研究的重大课题。只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立足本土,吸收营养,重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Top Energy.绿色建筑评估[M=I.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2008(9)
[3]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5)
论文作者:彭金鑫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建筑论文; 施工现场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屋顶论文; 我国论文; 节能论文; 垃圾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