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性组织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间性论文,组织论文,必要性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5)03-0022-07
一、中间性组织理论的回顾
1.中间性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明确提出中间性组织理论。中间性组织理论的提出,与 围绕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争论有关。科斯在回应一些学者对其将资源配置机制划分为“ 企业和市场”的结论过于简单的批评时坦承:认为资源配置全部实际情况中只是存在着 企业内部交易和市场交易的划分是不对的。企业内部的交易发生在契约的范围之内,同 时,在契约之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交易的深刻影响,企业所用的资源往往变成计划 分配和市场交易的混合体。这里,科斯认识到影响资源配置的机制除企业和市场之外, 还有一种混合组织。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这种有别于企业和市场的混合组织及其所形 成的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被定义为中间性组织。
较早提出中间性组织理论的是威廉姆森,他认为,当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和资产专用程度较低时,市场是经济活动的调节机制;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和资产专用程度较高时,企业就会出现。但是,经济活动往往处于二者之间的模糊状态 ,因此,就需要有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另外一种调节机制,于是,就出现了处于市场 和企业之间的双边、多边和交叉的混合性组织。威廉姆森通过分析交易结构的成本和组 织效率,区分出了在资源配置的经济活动中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市场的调节机制,这 不但提出了中间性组织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提出了中间性组织形态的多样性。对中间性 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今井贤一认为,可以用两组行为特征把市场与企 业组织严格区分开,一是决策主体的联系方式,二是主体的决策依据。主体的联系是分 散的和不连续的,且依据价格决策的是市场组织,主体联系存在连续性并依据权限决策 的是企业组织,介于二种形态之间的组织都是中间性组织,如战略联盟、企业集团和非 营利性的民间团体等。
还有一些学者循着上述思路也对中间性组织进行了研究,其中,格拉多里对市场和企 业之间多种中间性组织的排列、波特对集群的定义以及克鲁格曼关于经济发展中区位重 要性的主张,都丰富了中间性组织的内容。中国学者王询、张春霖和陈红儿等联系文化 差异、体制特征对中间性组织的多样性进行了探讨。目前,行业协会、企业集群、企业 集团、战略联盟、网络组织、价格联盟等卡特尔、特许权配置、承包与分包都不同程度 地带有中间性组织的色彩。
2.现有中间性组织理论的基本结论及其参考价值
(1)资源配置以及整个经济活动的调节机制不仅只有企业和市场这两种形式,而且还有 与这二者关联又同时并存的中间性组织机制。这一点,在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中 还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需要改变这种状况。
(2)中间性组织的组织形态是多样性的。这一结论的价值在于,凡是有利于资源配置效 率的中间性组织都应促成其成长。
(3)中间性组织机制的产生,源于节约交易成本的需要,反过来,中间性组织的实际状 态又深刻影响着相关主体的交易成本。因此,应该重视通过培育中间性组织提高国民经 济的资源配置效益和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
(4)现有的中间性组织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现有的理论仅仅借助于市场和企 业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特征来界定中间性组织并分析其功能,对中间性组 织形成的其他原因揭示不够。二是在对中间性组织作用的分析中,对交易费用的节约强 调较多,对中间性组织对整个组织结构的影响虽然已经涉及,但研究不够充分。三是对 中间性组织对市场和企业具有完善作用这一点揭示不够。中间性组织不仅是与企业和市 场并存的一种调节机制,它的存在,对相关企业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也具有直接的关联影 响。
二、中间性组织机制的生成和特殊机能
1.中间性组织的典型形态蕴涵了其重要作用
(1)战略联盟。指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在开发市场、共同使用资源实现竞争优势的 过程中,通过契约或习惯性联系而实现的一种松散性组织形式,包括股权式联盟和契约 式联盟。
(2)松散性企业集团。当战略联盟变得更为紧密时,就可能演变为企业集团。从联系的 紧密程度上,可以将企业集团分为紧密型企业集团和松散型企业集团。从组织形态上讲 ,紧密性企业集团接近一体化组织的企业,松散性企业集团则是中间性组织。
(3)企业集群。指在地理上比较接近、同处于特定的产业领域并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企 业和其他相关机构群体。
(4)协会、商会等产业和经贸范围内的体制性组织,其专业性较强。
(5)研究开发、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是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的一类中间性组织。
(6)NGO(非政府组织)。NGO是现代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一种组织形态。它是成 长于市场外部但对市场交易活动以及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的中间性组织。各类环保NG O在保护地区经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作用正在被认同和重视。
(7)新产业区。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是区域边界富有弹性的综合经济系统,类似 于我国国内的一些开发区、加工区等。
这些典型中间性组织以下列联系中的某种方式建立起来:以地域空间联系为纽带;以 产权联系为纽带;以各种契约关系联系为纽带;以习惯和约定俗成联系为纽带。这种特 征决定了中间性组织具有实在性并蕴含着其对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
2.中间性组织具有较强的组织功能
(1)中间性组织自身具有组织优化特性。①中间性组织是一种组织实体。尽管有时中间 性组织的制度特性可以通过虚拟的组织形式实现,如默契和非契约的联盟以及虚拟网络 组织等,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中间性组织通过组织实体的形式表现出来。②中间性组 织与其他组织有紧密联系。中间性组织是一种组织实体,但这种组织实体的功能主要是 为建立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而存在的。③中间性组织适应了现代组织形态日益多样化发 展的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网络等现代沟通和交易形式的变化,个 人和企业参与市场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上述变化引起了以个人或企业为基本单元的组 织形态的改变,单元性组织功能不断延伸时,中间性组织是融合单元组织体延伸功能形 成的新的组织体,并形成对市场交易以及资源配置具有调节作用的机制。
(2)中间性组织从市场本身的组织特性中产生影响。①市场是一种组织形态。组成市场 这个组织的一些要素本身也是组织,所以,市场是一个内部有许多组织的巨大的集合形 式的组织。从组织体的角度去分析市场,就会观察到,市场并非是独立于企业的一种存 在,市场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的集合状态,没有企业和其他单元组织,也就没有 市场。②对交易以及资源的配置和调节,是市场作为组织运行的动态过程。市场这个组 织的运行,是围绕价格形成的基本功能展开的,价格是组织内部的要素沟通和博弈的结 果。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主张,在理论上可以论证,在市场上价格机制是实现交易公平和 资源最有效配置的机制,新古典经济学主张,通过价格机制的自发作用对市场交易过程 和资源配置进行调节,反对政府干预价格机制的作用过程。但是,观察市场运行的实现 就会发现,即使没有政府干预,也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对此现象也不 能简单用市场失效这样的理由来解释。也就是说,即使不是市场失效的领域,仍然不能 单纯依赖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于是便产生了一个用市场配置机制无法解释的 矛盾:没有政府干预的竞争性市场,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对企业的引导来实现资源最优配 置。这一矛盾可以通过市场自身的组织特性解释,即市场中的企业和市场都是一种组织 形态,只是二者所处的组织层级和规模不同,相对于企业组织,市场处于较高和较大规 模的组织状态。既然同样是组织,当然不会是市场对企业行为的单方向发生作用,企业 同样对市场存在巨大的反作用。
从组织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市场并不是与企业相互独立的一种存在,市场这一组织的 要素中包括了企业或其他主体,市场价格的形成是企业、个人或家计以及政府共同沟通 或者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企业并不是被动接受已经形成的市场价格,企业的行为选 择也影响着价格的形成。这一点还可以从反垄断和反倾销的实际效果往往不佳得到证实 。政府或公共机构为了维护交易公平性和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通常会采取措施对企业 影响市场价格的两种极端行为进行限制,一种是价格垄断,一种是价格倾销。但是,在 实际中即使限制住了市场的价格垄断和价格倾销,仍然不能简单地说依靠价格的交易是 公平的,以及资源配置是最优的。
在将市场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分析时,自然会引出对中间性组织作用的分析 。从市场自身的组织性可以观察到,交易和资源配置过程既不单纯是市场和企业两方作 用的过程,也不是市场、企业和政府三方作用的过程,而是有中间性组织广泛参与的过 程。事实上,这一思路还能解释下述现象,即使政府既不干预企业也不干预市场,但企 业和市场仍然感到被过当干预。实际上,这往往是由于政府虽然没有直接干预企业和市 场,但干预了影响企业和市场的中间组织,而这些中间组织又将这种影响传导到企业或 市场。这也反映出,中间性组织对市场也有负向作用,不过,这一般发生在中间性组织 在经济活动的某些方面起支配作用的情况,像在荷兰,在对行业的规制中,行业协会的 作用大于政府。
(3)中间性组织的存在降低了社会规制成本。现代经济是法制经济,其交易过程主要依 赖法律和其他规则的规制。执行这些规则显然也需要支付必要的成本,比如,交易双方 因为分歧诉诸法律时必然要增加社会成本支付。虽然人们承认这是必要的成本支付,但 也希望有些社会规则可以在一般的习惯、承诺等信用层次上就能执行,中间性组织通过 组织对成员的约束,使得社会规则的执行成为可能。事实上,社会约定而非法定的规则 是大量存在的,中间性组织因应了这些约定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些约定维持在还不到法 律规则的边际状态,由此降低了社会规制的成本。
3.中间性组织对地区经济的独特影响
(1)中间性组织能够形成外部经济。中间性组织,有内生于经济活动的,有外生于经济 活动的,其共同之处是能够改善整个经济活动环境,这主要是通过对地区社会信用关系 的强化从而节省交易成本来实现的。中间性组织的发展,扩展了相关组织中个人、企业 和其他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网络内信息沟通促进和提升了成员的信用程度,而信用的 强化和提高又反过来维持和推动了社会网络关系的拓展和延伸,使成员的社会关系成本 这种特定的、非市场化的资本的价值不断增值。价格在引导主体完成交易过程时,每个 交易主体首先要寻找到自身的交易对象,其次要确认交易对象的信用水平。这些都需要 支付必要的经济成本。中间性组织所带来的社会信用关系的强化,能够减少其成员在完 成交易过程中的经济成本支付。
(2)中间性组织的意愿性成本支付,节约了资源配置过程的直接成本。意愿性成本支付 ,是指在资源配置中,有交易主体愿意支付成本而又不直接索取相应的回报。由于人力 资源的可再生性,这些意愿性成本还可以再生产出来,能够持续供给。其中,能够提供 意愿性成本支付的典型中间性组织就是NGO。在这种情况下,在有中间性组织存在的市 场中,资源配置过程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现象:一方面,是资源配置成本的源源不断地 支付;另一方面,这些成本又不需要企业支付,于是,资源配置效益显著提高。其实, NGO等中间性组织运行的成本,也并不是与成本效益对称关系无关,NGO组织的效益体现 为整个社会以及参与者本人对自己社会价值的评价上,而社会以及参与者本人都认同他 们社会价值的提升,NGO等中间性组织意愿支付成本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3)中间性组织具有组织创新效应。在地区资源配置中,一直存在着规模经济现象,即 存在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其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从而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的趋势。但 是,规模经济现象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一是企业规模在扩张时受到规模不经济规 律的制约;二是技术创新等因素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这使其创立和成长似乎 是在与大企业对立的状态下进行的。
中间性组织正好了解决了上述冲突,它的存在表明,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仅仅取决 于单个企业的规模和仅由企业参与形成的价格调节,还在于由中间性组织的作用使企业 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达到最佳融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组织规模呈现向越来越大的 企业集团和越来越小的企业发展这种两级化趋势。这其中,企业集团是靠中间性组织联 系的企业集合,而不是单个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的小企业也是通过联盟、协会或 商会而广泛联系在一起的。
三、中间性组织对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1.我国地区经济竞争力差异与地区中间性组织发展差异状况同步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中间性组织发育总体上相对滞后,一是指中间性组织成 长比市场成长来得缓慢,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已经成长为经济活动居于主导 地位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中间性组织并没有显著成长。二是由于中间性组织成长缓慢 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在许多地区,协会、商会基本上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在 政府基本退出市场产品定价活动以后,在一些领域,特别是在企业中间产品定价的领域 ,由于缺少中间性组织的作用,价格并没有显著发挥促进竞争力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的 作用。中间性组织成长与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经济的关联性,还可以从不同地区中间性组 织成长的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的同步状态得到印证。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广东、浙 江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行业协会和其他经济团体等中间性组织也比较发达,而青海、内 蒙古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中间性组织发展迟缓;从行业协会实际所开展的活动看,经 济发达地区行业协会活动积极,影响较大。
2.陕西省中间性组织成长状况调查及其相关结论
自2003年底开始,笔者主持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关于中国西部地区战略和政策的一 项研究课题,从2004年6月开始,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集中在对中间性组织的考察上, 通过座谈和企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陕西省有关产业以及企业的协会、商会、研究机构 和企业集群等现状及其在地区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查。(注:参加联合国工业发 展组织的研究课题“战略和政策:提高中国西部竞争力和缩小地区差异”项目的调查人 员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王宝林、齐东平、王成竹、贾云、何苗、徐婷芳。)
关于协会、商会作用的评价,被调查的企业明确表示,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 非常需要强有力的协会、商会等中间性组织的协调和支持,但在陕西省以及有关地区的 协会、商会过于弱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于这些支持机构等中间性组织发育迟缓, 功能弱化,致使地区间企业的联系弱化,企业各自为战,竞争力降低。与此形成鲜明对 比的是,被访问的企业特别提到在陕西省活跃的温州商会对有关温州在陕企业的支持作 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协会、商会等中间性组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关于中间性组织的作用,我们用企业集群状况、协会服务质量和重要支持机构对企业 的影响程度三项内容加以说明,具体内容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资料来源:2004年7—8月课题组陕西省三行业90家企业问卷调查。
按照问卷设计的逻辑,企业与其他主体的联系,如果属于经常性或固定性联系以及联 系主体属于本地者,则表明企业有较好的集群效益,调查显示,在90家样本企业中,总 体符合这一标准的比例为26.56%,而且,接受调查的三个产业差别不大,这表明,企业 和产业集群效果较低。
从表2可以看出,企业对协会或商会作用的评价很低,从与政府沟通到解释政府政策信 息的各项调查指标看,认为协会或商会服务有价值的企业数量均没有过半。此外,90家 样本企业中,有64家是行业协会或商会会员,26家不是;62家企业曾得到过其他机构研 究所、大学等的支持,28家没有得到过任何支持。这90家企业共提及了159家支持机构 ,其中,研究所为25家,大学为45家,政府机构为44家,行业协会为41家。在这些支持 机构中,被认为提供的支持价值很小的为24家,被认为提供的支持比较重要的为51家, 被认为支持重要的为55家,被认为支持非常重要的为30家。总体上看,企业对支持机构 所起作用的评价不高。
资料来源:2004年7—8月课题组陕西省三行业90家企业问卷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从支持机构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来评价,企业认为支持机构所起的 作用比较有限,认为有价值的企业,只占90家样本企业的17.07%。其中只有对“促进技 术升级”这项指标认为有价值的企业占样本企业的比例超过了50%,为63.33%。最低的 两项比例甚至低于2%。
资料来源:这是根据“对企业最有价值的3家支持机构”问题所做的统计。
从对陕西省支持机构所作的调查可以归纳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大多数企业得到过支持 机构的帮助,但帮助作用有限。②企业得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支持较多,但最多的支持 是来自政府,企业寻求外部支持仍然较多地依赖政府而不是中间性组织。③企业集群、 行业协会这样典型形态的中间性组织成长相当缓慢,这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和产业以及地 区经济的竞争能力和投资环境。④企业迫切希望中间性组织的成长,希望以此提高企业 的竞争力,以及创造有利于企业持续生存和成长的经济环境。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1.国家在实施新的发展战略中应明确提出促进中间性组织成长的方针
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所要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包括提升国家能力的 内容。按照国际评价基准,国家能力一般包括政治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和对不同群体利 益的平衡能力。构成这些能力的基础是对国家活动乐于广泛而深刻参与的公众,以及公 众被有效加以组织。在资源配置及其地区经济发展中,公众广泛参与的有效组织途径是 这些中间性组织,所以我国在实施新的发展战略中,应将推动中间性组织发展的内容不 断充实到发展战略中,或将其作为实施发展战略的措施明确提出来。
2.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采取促进中间性组织成长措施
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区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时,应当明确支持中间性组织发展的 方针,并体现中间性组织的地区性特点,切实发挥中间性组织对提高地区资源配置效益 和竞争力的作用。
3.要坚持中间性组织“自组织”发展的方针
中间性组织成长的基本动因是它的“自组织”功能,政府对中间性组织成长的支持, 应体现在维护其自组织功能,以及消除限制其成长障碍等方面,既不需要直接介入中间 性组织的活动过程,也不需要提供特别的财力或其他资源的支持,以使中间性组织在宽 松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4.优先发展易于运行的中间性组织
采取措施,推动环保GNO组织的发展。一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环保和资源压力较大, 政府部门的管理有效性受到制约,而这类环保组织对环境保护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二是 由于这类组织的志愿性质,组织成长和运行的社会成本较低,容易发展。对这类组织, 要通过立法,严格界定中间性组织与营利性组织的差异。值得强调的是,对这类组织要 保证在阳光下运行,防止以行善事的名义骗取社会信任和资源,对经济环境造成逆向效 应,日本近年来发生多起利用自愿者组织进行欺诈和损害公共利益的案例,对此,应引 以为诫。
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中间性组织在规范和改革中成长
我国的有关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即使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在发展中间性组织方面 ,也尚未建立起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职能有待进一步落实,自律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等。中间性 组织成长的最基本条件是法律、法规健全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中间性 组织的运行才能规范,管理体制的改革才有依据。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可以从行业 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规划工作展开。
收稿日期:2005-02-28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经济学论文; 协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