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查新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与价值分析_社会科学论文

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与价值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模型论文,结构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科技部2000年12月8日发布、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科技查新规范》中,将科技查新界定为“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本规范操作,并作出结论。”[1]《科技查新规范》颁布之前,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查新工作曾在较长时间内把“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的评价作为主要指标[2],在软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如四川大学张京辉等人提出的软科学成果查新的指标体系,便包括“新度”(素材时差、研究周期、创新性、先进性、预测性)、“深度”(素材浓缩度、分析研究深度、现状调查深度、学术水平)、“信度”(选题针对性、素材可靠性、技术适用性、论据充分性、结论建议科学可行性)、“响应度”(用户反馈、使用频率、经济和社会效果)、“有序度”(文字表达、研究报告结构、逻辑性)五个维度[3]。由于“实用性”、“先进性”涉及到科技成果评价的更广泛的领域或更深层次的内容,且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所以这两项指标没有被列入《科技查新规范》的工作要点。

按照《科技查新规范》的释义,所谓“新颖性”是指“在查新委托日以前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部分或者全部没有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4]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领域的查新工作实际上是以时间序列作为查新鉴证的基本依据的,也就是说,文献公开发表的时间顺序是鉴别某一科技成果是否具有新颖性的主要依据。毫无疑问,这一工作思路与操作规范亦应引起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创新问题研究的深入,社会科学文献的查新问题已经引起情报学界的关注。有人已对社会科学查新的可行性[5]、构建社会科学查新体系的宏观思路[6]进行了探讨,我们也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文献信息工作与社会科学创新》的研究中,对“以评价为导向的中介型”查新服务在社会科学创新中的作用[7]、尽快创造条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查新服务体系问题[8]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这些研究还没有触及社会科学查新的实质性内容,有关社会科学查新体系构建的操作层面的研究亟待深化。

本研究试图对社会科学查新体系构建的一个关键环节——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结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构思与价值分析,以便使社会科学查新体系的构建在实际操作层面有所深入。

2 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

依据《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与“新颖性”的现有界定,结合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成果评价的特殊性,遵循客观(准确反映社会科学查新对象的实质与特点)、通用(涵盖多种类型的社会科学查新项目),可行(有助于实际检索、分析对比与质量控制)的原则,我们以“新颖性”为查新工作的基本指标,按照“事实”、“观点”、“解释”、“体系”、“方法”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

在本模型中,“事实”是指社会科学研究所发现的新的社会现实,包括新的问题、新的数据、新的实物等;“观点”是指社会科学研究所提出的新的思想,包括新的假说、新的论断、新的对策等;“解释”是指社会科学研究所阐明的新的原理,包括在原因、本质、规律等方面的新的认识;“体系”是指社会科学研究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所作出的新的贡献,包括在单元、学科、学科群等方面的新的构建或新的完善;“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论或实际操作领域所进行的新的探索,包括在途径、工具、手段等方面的新的运用或新的成效。

通过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本模型的构建既是一个认真学习自然科学领域的查新工作经验,努力实现“借鉴、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也是一个精心研究社会科学查新对象的特殊性,进行大胆的理性思考和创造的过程。

3 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价值分析

3.1 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实际推动查新工作的具体步骤

前已述及,有关社会科学查新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思辨水平。如何深化这一研究,对社会科学查新工作的开展起到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构建无疑可在这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众所周知,推进社会科学查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主体部门、文献情报部门共同努力。从科研管理部门来看,应当对社会科学查新的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以便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制定出与自然科学查新有所区别的社会科学查新的具体政策与管理措施。从科研主体部门来看,从选题的立项到科研成果的最终完成,都存在一个如何与文献情报机构相互沟通,积极运用查新手段提高科研的效率与质量,亦即如何在科研的全过程中有效培育查新需求的问题。从文献情报部门来看,则需围绕社会科学查新体系的构建,从数据库的积累、网络资源的有偿共享、查新骨干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查新有关的规章制度建设等不同层面,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而构建社会科学查新工作的指标体系,便是文献情报部门为推进社会科学查新体系建设所做的一项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工作。这项工作必将使社会科学查新问题的研究走出单纯的思辨领域,进入实际运行的准备阶段,因而其对查新实践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3.2 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查新工作在规范中起步

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查新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才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这一点可从查新指标从多样性(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走向单一性(新颖性)的曲折发展历程得到证明。事实上,多样性的查新工作指标体系很难为文献情报机构所胜任,在我国文献情报机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将过多的科研成果评价任务交由文献情报机构承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而就我国社会科学文献情报机构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员素质低、装备水平落后的状况更为突出。我们在对9省市27个单位共29家文献情报机构的实地考察中发现,由于不少单位把文献情报机构视为“辅助性”的部门,甚至当作分流人员的“收容”场所或照顾关系的“安置”场所,使得社会科学文献情报机构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人员不足样本总人数的4%。因此,在社会科学查新体系构建的初期,认真汲取自然科学领域查新指标确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将“新颖性”作为查新工作的基本指标,这一思路不仅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科学文献情报机构人员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而且有助于我国的社会科学查新工作在起步阶段即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这无论从经济效益方面衡量,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考虑,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3.3 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行动研究”加以证实

我们这里构建的社会科学查新工作指标体系,只是一种前瞻性的理论构思,其实际效用如何,尚需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程序加以证实。目前,有一种动态性的实证研究方法尚未引起我国社会科学文献情报学界的重视,即“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9]。这种方法最早起源于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所做的现场研究[10],其主要特点是把理论设想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批评性、整改性、周期性的动态反馈和监控过程,使实际问题得到解决[11]。经过在经济、社会等多种学科的实际应用,目前“行动研究”已发展成为在国外社会科学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12]。我们认为,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查新工作的指标体系进行实际验证和反复修改,特别是努力积累人文学科(文学、史学等)是否适用于本指标体系的可靠数据,并且将该指标体系的应用与整个社会科学的成果评价和科学管理有机融为一体,不仅对提高我国社会科学文献情报工作的研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和管理的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  ;  ;  

社会科学查新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与价值分析_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