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中心转移与科技中心转移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中心论文,关系论文,科技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少人都注意到了科学中心转移的现象,日本科学家汤浅光朝和我国的赵红州分别于1962年和1974年作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曲线图。赵红州着重探讨了科学家人数、科学家队伍的社会年龄等一个社会的科学能力与科学中心转移的关系。①1989年陈文化又编制了技术中心转移的曲线图。②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探讨教育中心转移与科技中心转移的关系。
我们统计了《中外教育名人辞典》③中所载的1400年至1940年西方各国和日本的教育家人数,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家数超过这些国家的教育家总数的20%定义为教育活动中心,把教育家人数超过20%的持续时间称为教育兴隆期, ④发现近代以来教育中心转移的顺序是:意大利(1410—1530);英国(1600—1750);法国(1650—1830 ); 德国(1770—1830);美国(1830—?)。平均为130年左右。除美国之外,其它国家都还出现过持续时间较短的教育兴隆期(如下图)。
赵红州发现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是:意大利(1540—1620);英国(1660—1750);法国(1760—1840);德国(1840—1910);美国(1920—?)。平均为80年左右。陈文化发现的技术中心转移的顺序是:意大利(1380—1510);英国(1650—1900);法国(1670—1800);德国(1810—1940);美国(1860—?)。平均为160年左右。 把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和技术中心转移的现象作一个比较,不难发现以下一些现象。
一、一个国家先成为教育中心而后才成为科技中心
教育中心先于科学中心出现的时间分别为:意大利130年;英国 60年;法国110年;德国70年;美国90年。平均为92年, 印证了“百年树人”这句话。教育中心先于技术中心出现的时间分别为:英国50年;法国20年;德国40年;美国30年。平均为35年。意大利似乎是一个例外,其实这只是统计技术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为了让教育家数具有可比性,我们把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进入壮年(40岁)作为统计近代教育家的起点。而在这之前,意大利的教育在欧洲是遥遥领先的。最初的中世纪的大学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在13—14世纪,意大利设立大学18所,法国16所,西班牙和葡萄牙15所,英国只有两所。德国的第一所大学到14世纪末才建立。中世纪的大学分四科,大多数大学以神学科为主,但意大利北部的大学却是一个例外,文科、医学科、法学科受到重视。⑤在维多里诺之前,弗吉里奥(1349—1420)的教育思想已具有了较多的人文主义色彩。他提倡通才教育,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他说:“自然知识,天地万物的法则和性质,以及它的起因、变化和结果——这是最令青年高兴,同时又是有益于青年的一门学科。”⑥由此看来,在意大利也是先有教育中心而后才有技术中心。
科学中心或技术中心往往是在教育高峰期到来的。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教育在欧洲独占鳌头。1640—1660年英国的教育家数相对值分别达到50%、80%、80%,技术中心和科学中心分别于1650、1660年到来。1670—1710年法国的教育家数相对值都在50%以上,1670年技术中心到来,1760年教育峰值达到44%,同年科学中心到来。1810年德国的教育峰值达到31%,同年技术中心到来,按照汤浅光朝的统计,科学中心也是这一年到来的。⑦1850年美国的教育曲线攀升到44%,1860年技术中心到来。1900年再度攀升到44%,1920年科学中心到来。
由此看来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因。教育不仅培养了科学家,而且培植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自由的精神、怀疑的精神、探索的精神、实证的精神。纵观近代思想史和科技史,科学精神最初并非只存在于科学研究过程中,它同时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存在于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的思想中。通过教育家的宣传,教育科学精神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被大众所接受。这时科技高潮才有可能在一个国家出现。在科学精神还没有通过教育成为社会思潮的时候,科学研究的先驱所作的努力难以推动科学高潮的出现。在意大利,但丁生于1265年,直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产生了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文主义教育家之后,意大利才产生第一个近代科学家达·芬奇,16世纪中期意大利才真正取得科学中心的地位。英国第一个人文主义诗人乔叟诞生于14世纪中期,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培根和莎士比亚把英国的哲学和文学艺术推上高峰,培根、洛克等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英国教育的中心地位,随后英国出现了科学和技术的大繁荣。在法国,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斗争才使得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毕代(1467—1540 )、 拉伯雷(1495 ? —1553)、杜尔拉伯(1512—1565)、拉缪(1515—1572)等是法国最早的人文主义者,17世纪又涌现了笛卡尔、伽森狄、马勒伯朗士等一批哲学家,直到18世纪上半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夏洛泰等哲学家和教育家向封建主义的最后堡垒发起猛烈的进攻之后,科学中心才于1760年姗姗到来。1517年马丁·路德宣布宗教改革纲领,18世纪末世界的哲学中心和教育中心转移到德国,19世纪初德国成为科学中心。美国亦不例外,代表美国精神的实用主义发轫于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建立的“形而上学俱乐部”,后来詹姆斯(1842—1910)奠定了实用主义的基础,杜威进一步发展了实用主义并将它应用于教育,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20年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从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的出现到科技高潮的到来,意大利用了近三个世纪,英国用了近两个世纪,法国用了两个多世纪,德国用了近三个世纪,美国用了半个世纪。美国继承欧洲的传统,建国伊始就确立了自由、民主的精神,所以思想运动很快就转变为教育运动并催动科技高潮的到来。
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人的尊严、独立和自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献身于真理的前提和保障。科学的怀疑精神是当实验事实和推导结果与传统理论发生矛盾时对实验事实和推导结果的自信和对传统理论的大胆扬弃。怀疑还只是创生新理论的契机和逻辑起点,新理论的诞生还必须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献身科学的原动力来自于创造性的活动本身对人生价值的肯定。没有尊严便没有自信,没有自由便没有创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与这些运动相伴而生的教育思想的创新、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普及,不仅突破了科学研究的禁区,更重要的是唤起和维护了人的尊严、独立和自由。当人文精神还没有真正确立的时候,即使科学研究已没有禁区,也很少有人献身于科学研究,如文艺复兴以后至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和德国。不存在与人文精神相割裂的科学精神,完整的、完善的人文精神内含着科学精神。没有尊严、独立和自由的人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主要来自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可驱使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但不足以推动一个人真正献身于科学,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物质利益可以通过比科学研究更为便捷的途径获取。被物质利益驱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总是急功近利,当碰到困难最需要他们付出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的时候,他们往往半途而废。他们甚至违背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夸大他们所取得的成果的作用。
二、一个国家先失去教育中心的地位而后才失去科技中心的地位。
意大利1530年失去教育中心的地位,1620年失去科学中心的地位,1510年失去技术中心的地位。英国1750年同时失去教育中心和科学中心的地位,1900年失去技术中心的地位。法国1830年失去教育中心的地位,1840 年失去科学中心的地位, 1800 年失去技术中心的地位。 德国1830年失去教育中心的地位,1910年失去科学中心的地位,1940年失去技术中心的地位。三个中心至今仍在美国。或有先失去科学中心地位的,或有先失去技术中心地位的,若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总是先失去教育中心的地位。
在各国教育家数相对值曲线图中还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科技中心到来之后,教育曲线往往出现较大的波动,但相对值一般都能保持在10%以上,一旦失去科技中心的地位,教育曲线再也难以攀升。1550年左右意大利的教育跌入低谷,随着科学高峰的到来在1600年左右出现第二个教育高峰。1760年英国的教育跌入谷底,此后缓慢上升,1850年左右出现第二个教育兴隆期。法国的教育随着科学高潮的到来逐渐衰落,再没有振兴过。德国的教育1850年左右跌入谷底,又在技术兴隆期末期再次出现教育兴隆期。美国的教育1850年出现峰值以后一直保持强势,相对值都在30%以上。
为什么科技中心到来之后,各国的教育反而出现较大的波动,并最终失去中心地位,从而导致科技中心地位的丧失呢?科技中心的到来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已基本解决的标志之一,教育家们关注的是教育的量的增长而不是提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完善也就是教育思想的僵化,教育思想僵化之后只能培养出固定模式的人才,难以激发人的新的创造力。而当这个国家正在追求教育的量的增长时,新的教育中心却在学习了当时世界进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适合本国具体情况的教育思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引起欧洲第二次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英国、法国和德国同时出现了一个小的教育兴隆期。法国的波峰耸得最高,持续的时间也最长。但拉漠斯、蒙旦等人的教育思想的创造性比起后来英国的培根和洛克要逊色得多,教育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大教学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被米尔顿、伍德沃德等人所接受。教育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时,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的观点来自洛克的感觉论,但卢梭却在感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和自由教育的新思想。德国成为教育中心康德是第一个功臣。康德自称是卢梭的弟子,但在动物本性和需要教育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差异问题上他比他的老师分辨得更为明确。之后洪堡确立了现代大学的体制,并在小学推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新思想。19世纪下半叶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经麦克默里兄弟及其他人传入美国,但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中更多的是实用主义的思想。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社会在发展,原来的教育中心如果不能因时变法,中心的地位就会被它国所取代。丧失了教育中心的地位,科技中心的地位也将随之而丧失。教育思想的创新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的解放。从意大利到美国,各个时期教育思想的创新无一不是在大胆扬弃甚至猛烈抨击已有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的运动中进行的。教育中心的转移还有一个更为深刻而又沉痛的原因。科技中心的到来,必然带来产业革命和经济繁荣。⑧经济繁荣时期,个人欲望开始膨胀,向上的热情开始冷却,善良的意志开始消减。爱因斯坦称之为科学技术的副产品,悲愤地斥之为“罪孽”⑨。当一个社会的整体的道德水平开始滑坡,那些需要奉献精神的事业难以振兴。教育和科技不仅需要经济的投入,更需要心力和情感的投入。这些事业首先成为技术时代后期的牺牲品,而最终牺牲的是人的创造力和幸福。
三、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教育兴隆期越长科技兴隆期也越长。
意大利的教育兴隆期为120年,科学兴隆期为80年, 技术兴隆期为130年。英国的教育兴隆期为150年,科学兴隆期90 年, 技术兴隆期为250年。德国的教育兴隆期为50年,科学兴隆期为70年, 技术兴隆期为130年。法国是一个例外,教育兴隆期有180年,科学兴隆期只有80年,技术兴隆期也只有130年。 这一例外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家人数的多少只是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在法国“17世纪就像中世纪任何时候一样,教会完全控制着贵族和中等阶级的教育。”“17世纪行将结束时,才开始从蒙昧主义中恢复活力。”⑩直到18世纪60年代,拉·夏洛泰还在猛烈抨击耶稣会对法国教育的影响。到18世纪中后期,法国的教育从数量上看在欧洲并不算落后,“但是,当时的法国教育具有强烈的封建等级性,神学教育自成体系,贵族子弟也有自己的学校;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都控制在教会和各种教团组织的手中,教育内容渗透着宗教精神,古典主义盛行,忽视新兴科学知识的讲授而且敌视革命的学术思想。由于教育领导权的分散,教育的体制极不统一。”(11)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却使这个国家的教育陷入了另一种专制统治中。大革命过程中,法国的大学一度被取缔,拿破仑“企图把法国的学校和学院变成像军队那样成为他本人和他的王朝的仆从”。“随着公共教育事业全部由国家直接领导这一政策的实行,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叶,一直继续不断的、值得注意的教育理论的潮流几乎枯竭了。”(12)法国的教育兴隆期最长,涌现了孔狄亚克、爱尔维修、卢梭、夏洛泰等一批优秀的教育家,但教育思想如果没有教育制度作保障,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相反地,德国的教育兴隆期虽只有50年,它的技术兴隆期与法国一样长,科学兴隆期只比法国短10年。18世纪初,哈雷大学就首先确立了学术自由的原则,随后创立的哥廷根大学同样坚持学术自由。到18世纪末,所有德国的大学都与这两所学校采取了协调一致的步骤:现代哲学和科学的精神侵入所有的系科;科学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原则普遍地受到承认;大学教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806年洪堡担任教育部长之后,创办了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柏林大学。洪堡和他的继任以自由精神为指导改革了中等教育,使德国的教育走在整个欧洲的前头。
将教育曲线与科技曲线相比较还会发现:一个较长的教育兴隆期总是伴随一个较长的科技兴隆期;较短的教育兴隆期往往伴随一个较短的科技兴隆期;教育曲线的波形与科学曲线的波形极为相似。1570年左右英国有一个较短的教育兴隆期,1620年左右英国出现一个较短的科学兴隆期。从1520年到1600年,法国有一个持续80年的教育兴隆期,到1670年左右出现了一个较短的科学兴隆期。1550年左右德国有一个较短的教育兴隆期,1610年左右出现一个科学家高峰;1620年德国的教育家相对值达到了20%,1700年出现一个较短的科学兴隆期。1600年左右意大利有一个较短的教育兴隆期,1630年左右出现一个科学家高峰。这一事实表明,教育家所作的努力总是能结出果实来。即使是一个小的教育高峰,也能兴起一个小的科技高峰;即使不能形成教育高峰,一个教育家也能影响一批人;即使不能成为教育家,一个教师所付出的心血,也能对他身边的学生产生积极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图2(13)
教育兴隆期平均为130年左右。按照这一周期,美国应当在1960 年左右失去教育中心的地位。这种危险性在40年代已经显露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步教育协会的“成员减少,它几乎没有了新的首创精神。在50年代,它与学校的革新做法已经没有多少联系了,而是趋向于讨论社会问题。”(14)但正当美国教育界仍在固守着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时,来自外界的对教育的批评日益尖锐,1955 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美国教育界的争论一时炽烈起来。争论的成果是科南特对美国中等教育的全面评价和联邦教育法案的出台。随之而来的是美国中等教育的迅速扩展和全面改革。近百年来,美国先后出现了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改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机能主义、新精神分析和其他一些教育思想。(15)美国的教育常进常新,常新常进,至今保持着它的活力。美国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教育兴隆期并非注定只有130年左右, 因而科技兴隆期也可能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