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玫捷:上海女生不愿做“哈佛女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佛论文,不愿论文,上海论文,女生论文,女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认为成才是没有模式的。而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应该按照最适合孩子的方式来对孩子们进行培养,不是简单地模仿一个又一个的“哈佛女孩”,不要让孩子拷贝,不要把教育公式化,如果这样教育孩子,是对教育的侮辱。
2004年12月,上海复旦附中的汤玫捷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有校方提供的每学年4.5万美元的奖学金承诺。汤玫捷成为今年中国唯一、整个亚洲仅有的两名被提前录取的学生。
她是如何从容地敲开了哈佛的大门的?今年一月,记者采访了汤玫捷和她的父母。
让兴趣成为快乐童年的引路人
1986年,汤玫捷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家中藏书很多,汤玫捷读书“兴趣”被摆在了第一位。
汤玫捷的童年里没有识字和做算术,在学龄前,她的生活里只有一个字:玩。她经常去外婆家附近的花园玩,她有一个很轻松很快乐的童年。有一次睡到中午还没起床,太阳照到了她的脸上,她就大叫:“把灯关掉!把灯关掉!”外婆告诉她那是太阳,她不耐烦地叫“那就快把太阳关掉!”在她六岁的时候,开始换牙了,妈妈带她拨完牙回到单位里,有阿姨问她牙还疼不疼?她的回答让所有人统统笑翻了:“哎呀,牙齿被留在医院里了,我也不知道它疼不疼啊!”
进入小学之后,爸爸妈妈对汤玫捷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但是爸爸妈妈除了要求她完成学校作业以外,并没有安排更多的课外作业让她做。
她爸爸一直认为:如果从小就让孩子加入奥数和培优班,孩子会很讨厌这样的事情。孩子的心是很天真的,如果她讨厌这件事情,就会讨厌学习本身,就会抹杀好奇心和兴趣。他们注重的是对她人格、责任感的培养,而非具体学业上的指导。
在汤玫捷的印象中,爸爸从没有要求她必须做什么,必须不做什么。也从不去刻意要求汤玫捷去看什么书。只是会经常带她逛书店,只要她看中的书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有一次,汤玫捷看中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要180多元钱。可当时她爸爸钱不够,就把自己的教师证压在书店换回了那套书。他爸爸有一个观点:给她买一本书,哪怕只是记住了封面、哪怕只是看懂了一句话,这本书也就值了。
对于汤玫捷在运动和音乐上的兴趣,爸爸妈妈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汤玫捷能在美国迅速融入“运动文化”离不开从小锻炼的基础。如果说爸爸给了她文学素养,妈妈一家的音乐细胞则给了她来自艺术的熏陶。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的是,汤玫捷从小就喜欢古典音乐,莫扎特、勃拉姆斯和巴赫都是她的最爱。
我不是老师的班干部,而是学生的领袖
进入复旦附中后,从小在各种场合及社会活动中的锻炼,使汤玫捷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作为校学生会主席,她以其出众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才华在同学间颇具威信,曾成功组织策划了各类校内校外活动。她说自己不是老师的班干部,而是学生的领袖。
汤玫捷一直告诉自己,有两种事情要做,一种是热爱的事情,一种是有责任做的事情。而对这两种事情,她投入了百分之一百的热情。“负责任”是她做任何事情的绝对前提。
爱心是最基本的处世原则
汤玫捷始终认为,有爱心是最基本的处世原则,她的爱心是传统的。她从小就记得母亲的生日,每次都提出要给母亲过生日,自己过生日却从不提及。
汤玫捷曾到贫困山区去过,感触很深,她专门为此写了文章呼吁大家帮助山区的失学孩子。她妈妈有一次整理她的书籍,发现一本书中夹着一张给希望工程捐款100元的收据。父母的心为之一颤!100元钱看起来不多,可他们平时给汤玫捷的零用钱非常有限,这100元钱不知她积攒了多久才凑齐的。
复旦校园内有一位从中南财大转来的老教授,年纪大,又是孤身一人,汤玫捷不放心,经常主动去看望,帮老教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她的班主任对她妈妈说:“玫捷真懂事,还去帮老教授粉刷墙壁……”
有一次,她正和同学在南京路上逛街,一对老人向她打听到某地的走法,她告诉了他们,可过了一会儿,又想起了另一条更快捷的线路,她便又步行20多分钟,专程赶去找到那对老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走。
她让美国人称赞:“她是学生领袖型的人才。”
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汤玫捷作为学校公派的交流学生,去了美国西德威尔高中留学一年。在美国,汤玫捷给美国最好高中之一的西德威尔带来很多惊喜,她不断更新着他们对中国学生的传统印象。
可刚到美国,突然之间一下面临那么多的新鲜事物和使用全新学习方法的过程,包括从事以前从未从事过的体育运动,让汤玫捷一下子很不习惯,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
那时候她刚刚知道曲棍球这个运动,可四天后就要参加曲棍球比赛。她硬是带着自己100%的责任苦练了四天。四天后她参加了比赛,而且还为校队进了一个球,这个进球具有美国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这种精神在美国人看来,是在任何竞争中最重要的东西。
这件事情使美国同学对她刮目相看,也让她的自信膨胀到了极点。再后来,汤玫捷以球会友,和美国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是惟一一个整个学年都加盟球队的中国交流学生。“在美国,体育早已超越了锻炼身体本身,体育是一种社交,可以考察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而体育同时也需要参与者勇敢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些都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很重要的品质。”汤玫捷说。
她很注重在美国学习英语的方法,她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交流,她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水平有三类考察标准:第一步是日常对话。完成这步,你就能够生存。第二步,能够开始交流学术,能够在各个话题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达到这步你就可以独立生活。第三步,可以开始用英语说笑话,而且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心里想表达的情感。完成这步,你就差不多大功告成了。在她离开美国之前,就已经达到了她自己设想的第三个境界,可以自如、娴熟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美国的一年交流生的生活,让她在社会阅历和生活经历上都有了丰富的收获,也为她叩开哈佛大学之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复旦女孩轻松叩开哈佛大门
汤玫捷喜欢所有丰富的东西,更想让自己成为一个丰富的人,她觉得越是丰富的人,就越有能力,也就越有心理承受力去接受挑战。像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说到的,只有物种的丰富才能带来自然的延续。
汤玫捷觉得哈佛很大、很丰富,很符合她的想法。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只要登录哈佛的网站就可以下载到所需要的表格,就可以报名了。于是,她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下载的表格有20页,当中包括个人信息的填写、学术背景、课外活动、社会经历等等,最后还有两篇小论文。论文是500字,哈佛大学的论文是没有题目的,他们想知道的是在一个随性的、自我的状态下写的东西。
2004年11月13号,汤玫捷终于拿到了哈佛的面试通知。哈佛大学没有一个具体的录取标准,他们是在找独一无二的学生,以及有相当学术背景的学生。他们也相当看重一个学生的领袖潜力和学术潜力。这也是所有美国大学录取的标准。美国大学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汤玫捷正是以其出众的综合素质、极大的勇气,用非常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去的精神征服了哈佛。
用自由的心去看待学习,对自己的成才是一种优待
成功地申请到哈佛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她,对“学习能力”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学习更多的是指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而在这两个方面,她极其自信。她觉得学习应是超越课本知识的一个过程,局限在课本的空间内,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受到极大的禁锢。她告诉记者,在学习上她相信“知识自由了就会成为思想,学习自由了就会成为学术”。用自由的心去看待学习,对自己的成长是一种优待。
当记者问她,你如何看待自己在复旦附中的100名排名。她很坦然地说:“在复旦附中400多名学生中,我的排名虽然只在100名左右。可复旦附中每年有200名学生可以考进复旦大学。还有三四十名学生能够考进北大、清华,每年又有平均十名学生会被世界著名学府招为新生,可能会出国留学。所以,这样的一个所谓排名100名,在广泛意义上说,成绩还是十分优异的。在哈佛大学的录取当中,也要通过美国的标准化考试SAT,哈佛大学不会因为成绩优秀而录取你。但是,你的成绩不优秀会足以让他们拒绝你。”她永远是自信的。
不喜欢被“哈佛大学”拷贝
关于“哈佛女孩”这个称谓,她坦言有三个非常不喜欢的地方:第一,它默认了考上哈佛就等于成功,哈佛大学只是一所大学,我只是入学了而已,并不能代表什么;第二,有一本名叫《哈佛女孩》的书,认为成功是可以有模式化的,可我认为成才是没有模式的。而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对孩子的培养,不要以为一个哈佛女孩是谁,又一个哈佛女孩是谁,不要让孩子拷贝,如果这样教育,是对教育的侮辱;第三,我和哈佛之间是双向的选择,如果我一生当中要有最亮的闪光点,我绝对不甘心、也不愿意停留在我被哈佛录取的瞬间。
汤玫捷一直想对即将高考的同学,还有一些正在想出国的同学说:“每个人最大的自信是源于他认识到一点,那就是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这是最大的优点。我希望所有的同学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机会,但如果不巧也很悲哀的是,生活没有给予我们那么多选择,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夺得下一步的选择权。我还记得《基督山伯爵》一书中说到过,人类最大的智慧就是在希望和等待上面。希望大家大胆地希望,勇敢地梦想,很多事情不用你等待也会到,而很多事情相信你等了就会到。”
荐自《莫愁》:家教与成才版(南京),2005.4.46~49
标签:哈佛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