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印象论文,IAT论文,SEB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1998年,Greenwald等人提出了内隐联结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认为这种方法能更好地测量人的内隐态度。IAT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对两个相似或者在记忆中有联系的概念的反应,比对两个不相似或在记忆中无联系的概念的反应快[1]。此后的许多关于IAT的研究中,也发现IAT有一些突出的优点。比如:可以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不仅可以用来测量和态度有关的问题,还可以用来测量与积极、消极没有直接联系的其他的想法和联系;效度较高,容易重复测量;容易施测,有关软件容易得到。但是,采用IAT的一些研究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结果,IAT方法也面临着不少质疑[2]。虽然有大量证据支持IAT的信度和效度,但这些操作指标并不能对其运作机制做出合理解释。其他问题如刺激材料的选取,应用范围限制等方面目前并没有统一看法[3]。Greenwald等人没有明确阐述IAT的认知机制,其他研究者则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如图形一背景的不对称性、环境联系、任务集切换,以及反应键的意义习得等,目前还没有一种解释能赢得广泛的接受[4]。IAT比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任务要复杂得多,一个过程越是复杂,包含的环节越多,受到无关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也越大[5]。
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e Explanatory Bias,简称 SEB)是刻板印象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内隐地发生作用、施加影响的结果。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许多归因行为,也意识不到自己为何会有更多归因行为。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内隐社会认知则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SEB与上述两者关系密切,因此SEB适合测量内隐刻板印象[6]。SEB把归因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人的内隐态度,这在以往相关主题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其他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如IAT),一般是以反应时作为切入点来展开研究,这类方法在社会运用中受到极大挑战之一,就在于人们对测验中语词等刺激的反应时是否能够代表人们真实的态度。事实上,这类测验通常由被试在计算机上完成,脱离了社会情境,而人的态度只有在相关社会情境中才能发挥作用。SEB把归因结果作为重要对象加以分析,在实验操作上引进了实际生活场景,自然激发个体的内隐态度,弥补了IAT测量方法的缺憾,在有关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其应用前景更加乐观。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是从意识代码的角度出发对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的。而许多研究表明,有必要在意识性认知以外检验刻板印象的内隐运作程度,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7]。在国内外有关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中, Greenwald等人用IAT先后进行了黑人——白人种族刻板印象、内隐自尊和社会同一性等研究[8,9]。我国的蔡华俭等以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测量为工具,对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进行了研究[10]。于泳红研究了大学生的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11]。这些研究进一步证明IAT有着很好的信度和效度。但是目前少有将IAT和SEB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对于SEB的使用还处于尝试阶段。用IAT与SEB来测量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可以考察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中国社会中,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否仍然与传统的认知习惯一致,也是对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测量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一种尝试。本研究旨在运用IAT和SEB两种实验工具从反应时和归因两个角度来测量大学生被试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比较测量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并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进一步探索SEB的实际应用价值。
2 实验一:IAT
在程序上,IAT用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评估概念词(concept words)和属性词(attributive words)之间的自动化联系来间接的测量被试的内隐态度[1]。概念词(如男性、女性)和属性词(如强壮、柔弱)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内隐关系:相容的(compatible)(如男性—强壮,女性—柔弱)和不相容的(incompatible)(或相反的)(如男性—柔弱,女性—强壮)。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此时的辨别归类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当概念词和属性词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的辨别归类需进行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非心理学专业研究生50人,其中内隐联想测验由于2人没有完成全部实验内容,其结果被删除。故实际收集到的数据为48人。
2.2 仪器
奔腾系列微机。
2.3 材料
概念词 根据在网络上查找的全国姓名普查资料[12],分别从使用频率排在前30位的两性名字中,挑选出10个男性名字和10个女性名字,并且请16名专业人士讨论了名字的代表性,均能分别代表男性或女性。其中男性名字为:林志建、李德忠、吴海、祝家杰、杨光、蔡伟、刘晓军、王一凯、张亮、陈磊;女性名字为:赵晓倩、朱燕、周娜、何惠琴、徐芳、胡文娟、马玲、张莹莹、罗素梅、严莉。属性词 根据钱铭怡等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分别挑选出形容男性和女性的正性词语[13]。10个形容男性的属性词:胆大的、自立的、有创造力的、外向的、有幽默感的、开朗的、精干的、好动的、主动的、豪放的;10个形容女性的属性词:有耐心的、文静的、纯真的、文雅的、一丝不苟的、温柔的、善良的、和气的、细心的、贤淑的。
2.4 程序
被试坐在计算机前,注视计算机屏幕,对左边的归类用“a”键反应,对右边的归类用“5”键反应。内隐联想测验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中为了保证被试反应的稳定性,在对概念词和属性词同时进行归类之前让被试有练习的机会,于是在实验中内隐联想测验共包括七部分(见表1),在结果中考察第四步与第七步之间的差异。
2.5 设计
IAT实验采用2(概念词与属性词组合的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2(被试的性别:男性vs.女性)混合设计。概念词与属性词一致是指实验中男名与男性词配对,女名与女性词配对;不一致是指男名与女性词配对,女名与男性词配对。其中,概念词与属性词组合的一致性为被试内变量,被试的性别为被试问变量。因变量为被试被要求作出相应反应时作出反应的时间(ms)以及正确率。这两项数据由IAT软件在每位被试完成后给出,主试将其记录在纸上。
2.6 结果
根据Greenwald等人的研究对数据的要求,对本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对内隐联想测验中反应时大于3000毫秒或小于300毫秒的被试以及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剔除。反应时太大意味着被试明显受到干扰,太小意味着被试明显抢答[14],这样共剔除被试8名,得有效被试40名。
将被试在概念词与属性词组合的一致性这一变量的两个水平(水平一:一致;水平二:不一致)上的平均反应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在不一致水平的平均反应时显著地高于一致水平(t[,(39)]=9.967,p<0.001),从图1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个水平的平均反应时之间的差异。其中,被试在一致水平的平均反应时M=731.95,SD=91.77,不一致水平的平均反应时M=972.25,SD=208.46。
图1 总体IAT效应图
另外,对IAT效应(即概念词属性词组合的一致性这一变量的两个水平上的反应时之差)作被试性别差异检验。方差分析发现,IAT效应的性别差异(见图2)不显著(F[,(1,38)]=1.09,Sig.=0.49),这说明男性和女性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刻板程度没有显著的区别。
图2 IAT效应的性别差异图
2.7 分析
通过用IAT对被试进行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发现被试在一致水平的平均反应时显著地低于与在不一致水平的平均反应时。根据IAT的观点,在与性别刻板不一致的情况下,被试的认知与实验要求产生了冲突,反应时间就变长了,说明被试具有明显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但是分析了不同性别的被试的IAT效应之后发现,两性的内隐性别刻板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3 实验二:SEB
在使用SEB作为指标的内隐态度测量方法中,归因是关注的核心问题。研究者通过计算个体归因后提出解释的数量以及确定解释本身的性质来计算SEB值[6]。SEB实验具体要求被试完成相关问卷,以检测被试是否存在SEB。该问卷由25句原因填空句子构成,但它们均只向被试呈现前半句,这半句写出的是事件的结果,而后半句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状况填写,即对前半句所描述事件结果进行归因。25个句子中,16个是与所研究的刻板印象主题有关的句子,其他9个句子是无关研究主题的句子或是中性句子。16个SEB项目的所有主语必须包含与刻板印象有关的两类相对社会群体,项目中还需尽可能地包含与刻板印象一致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行为以及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行为。SEB的计分方法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比较被试对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行为归因数和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归因数之间的差异。SEB分值(非绝对值)越大,说明被试在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句子情境中做出的归因越多、提供的解释越多,刻板印象对其信息加工的影响也越大。另外,具体分析被试在问卷中对16个SEB项目所做归因的性质,可以判断被试是否存在SEB[15]。
3.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非心理学专业研究生20人,本科生50人,一共70人。其中去掉8份无效的数据,故实际收集到数据62份。
3.2 材料
依据SEB理论编制“刻板解释偏差”问卷。从实验一的概念词中分别挑选8个男性名字和8个女性名字作为刻板解释偏差问卷中被归因对象的姓名,隐含性别信息。根据SEB的编制要求编写8句与男性有关的行为结果(其中积极一致,积极不一致,消极一致,消极不一致的情况各2句)和8句与女性有关的行为结果(其中积极一致,积极不一致,消极一致,消极不一致的情况各2句),其他9句随意选取名字和不包含刻板信息的事件。
3.3 程序
将问卷发放给被试,进行纸笔测验。问卷的指导语为“下面我们给出了一些情境,请您补充可能的原因。您可以填写任何您所认为合适的理由,只要语句和逻辑通顺即可。一个情境后尽量填写多个原因”。为了平衡疲劳效应,避免被试前面多写后面少写给实验带来的影响,将男性—女性,消极—积极,一致—不一致组合的8种情况按不同的顺序排列呈现给被试。
3.4 设计
SEB实验采用2(问卷中被描述主体的性别:男性主体vs.女性主体)×2(被描述行为与性别刻板印象的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2(行为结果的性质:积极的vs.消极的)×2(被试的性别:男性vs.女性)混合设计。其中,被描述主体的性别、被描述行为与性别刻板印象的一致性以及行为结果的性质为被试内变量,被试的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因变量为被试给每个句子作出的归因数量。(归因数量的具体判定见结果)
3.5 结果
在计算SEB分值前,由两位裁判分别对每份问卷上SEB项目后半句中被试所填写的内容进行独立分类编码,判断填写的内容是关于前半句行为的解释,还是简单重复了前半句的意思。两位裁判的编码有高相关(r=0.91,p<0.01),这样就确保了被试所提供理由的归因价值,可以进一步计算SEB分值。
将分类结果作为计算分值的根据。依据上面的分类,首先计算被试在与刻板印象一致的句子情境中,为主语行为提供的解释数量,此处记为XX;然后计算他在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句子情境中,为主语行为提供的解释数量,此处记为XY;最后用不一致句子情境的解释数量减去一致情境中的解释数量,就得到了SEB分值,即SEBscore=XY-XX。针对刻板印象所涉及的两类社会群体,每个被试可以得到两个SEB分值。这里在XY和XX中,第一个字母指代某一类社会群体,第二个字母指代与刻板印象相关的某一类行为。
3.5.1 总体SEB分数
在本实验中,分别计算出每位被试对四类解释的总数量:(1)主语为女性,且行为与刻板印象一致的句子情境中的解释总数,记为FF;(2)主语为女性,且行为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句子情境中的解释总数,记为FM;(3)主语为男性,且行为刻板印象一致的句子情境中的解释总数,记为MM;(4)主语为男性,且行为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句子情境中的解释总数,记为MF。针对男女群体,该被试可以有两个SEB分值,即SEBscorel=FM-FF、SEBscore2=MF-MM[15]。至此SEB分值就可以进行统计分析了(见表2)。
从表2中可看到,对女性归因的SEB分数的范围从-4到7,M=0.76,SD=2.49,作与0比较t检验得到,t[,(61)]=2.39,p<0.05,说明分数SEBscore1显著地高于0,即被试对于女性对象与性别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行为归因显著多于与性别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归因,按照SEB的理论假设,说明被试对于女性角色有较强的刻板印象。
而对男性归因的SEB分数的范围从6到7,M=0.39,SD=2.51,作与0比较t检验得到,t[,(61)]=1.21,不显著,说明分数SEBscore2与0没有显著差异,即被试对于男性对象与性别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行为归因数量和与性别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归因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按照SEB的理论假设,说明被试对于男性角色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不明显。
3.5.2 内/外归因条件下的SEB分数
具体分析被试在问卷中对16个SEB项目所做归因的性质, 也可以判断被试是否存在SEB。分别计算被试在不同情境中做出外归因和内归因的数量,将它们与男性主语和女性主语这一维度组合,比较被试在内、外归因两个情况下对与刻板印象一致和不一致行为归因的数量间的差异,将分数计为:(FM-FF)内,即被试对女性归因的SEB分数中属于内归因的部分,同样有(FM-FF)外,(MF-MM)内,(MF-MM)外[15]。所得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被试对于与女性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境下做出的内归因比在与女性刻板印象一致的情境下做出的内归因显著要多,
即被试将与女性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结果多归于个人的内部因素,将与女性刻板印象一致的结果多归于外部环境因素。
被试对于与男性刻板印象一致的情境下做出的内归因比在与男性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境下做出的内归因显著要多,即被试将与男性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结果多归于外部环境因素,将与男性刻板印象一致的结果多归于个人的内部因素。
3.5.3 SEB分数的性别差异
方差分析发现,总体SEB分数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被试的SEB分数均显著小于男性被试的SEB分数(p<0.01),并且男性被试的SEB分数显著地高于零(p<0.01),而女性被试的SEB分数与零无显著差异(见表4)。而在内外归因的SEB分数中,女性被试的SEB分数均小于男性被试的SEB分数,但只在对男性主体进行外部归因时,这一差异显著(p<0.01)。
3.6 分析
在用SEB对被试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进行的测量结果中,发现SEB总体分数中,被试对于女性对象与性别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行为归因数量显著多于与性别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归因,而对于男性对象与性别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行为归因数量和与性别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归因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按照SEB的假设,说明被试对于女性角色有较强的内隐刻板印象,而对于男性角色所持有的内隐刻板印象在SEB分数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分析被试在问卷中对16个SEB项目所做归因的性质之后,对被试作出的内/外归因在不同情境下的统计分析发现,当被归因的主体为女性时,被试倾向于将与性别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结果归于个人的内部因素,如,努力、能力、天分等;而倾向于将与性别刻板印象一致的结果归于外部环境因素,如,运气、意外、他人影响等。当被归因的主体为男性时,这种归因倾向则正好相反。理论上,与基于刻板印象的预期不一致的行为多被归因于外部原因或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而与基于刻板印象的预期相一致的行为则多被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Crocker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对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事件更多的作出外部归因,以及对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事件更多的作出内部归因,都能够达到维护刻板印象的目的[16]。根据这一点,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男性的刻板印象符合传统的认知习惯,即与男性刻板印象相符时,被试也认为“男性就是这样的,男的本来就该如此”等,归纳的多是内部原因;而与男性刻板印象不相符时,被试更多的寻找外部环境因素。而被试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则与传统的认知习惯有了明显的不同。在与女性刻板印象相符时,被试较少想到“女性本应如此,这是女性本身能力的问题”等,而是联想到很多外部环境以及他人影响的因素或者是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于女性社会角色规范的认识与传统的认知习惯有所不同,很多大学生都不把诸如“会做家务,带孩子”看作是女性必须具备的素质,也不认为女性在某些男性具有优势的领域表现不佳是女性能力方面的问题;而与女性刻板印象不相符时,被试则倾向于作内归因,而且相当数量的是稳定的内归因(如,有天赋、聪明等)。特别是对于女性在不符合刻板印象的积极项目上的内归因,这也说明人们正在逐步的认可女性在各方面的突出成就表现。
通过计算不同性别被试的SEB得分,发现女性被试的SEB分数均显著小于男性被试的SEB分数,同时,男性被试的SEB分数显著地高于零,而女性被试的SEB分数与零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男性具有很明显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而用传统的认知情境测量时,女性的内隐刻板印象表现的不明显。从这一点来看,女性也许仍然有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但是其内容却不同于传统的认知习惯。这与实验一中得到的男女均有明显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结论不一样。另外,对男性主体进行外部归因时,女性被试的SEB分数也显著小于男性被试的SEB分数,根据SEB的理论,得出男性仍然倾向于将不符合传统男性刻板印象的结果归于外部环境因素,女性的这一趋势则不明显,进一步说明了男性持有传统且强于女性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同时女性持有的内隐刻板印象则不同于传统的刻板印象内容。
4 总体讨论
4.1 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及其特点
根据IAT实验的结果和SEB分数总的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较强的内隐刻板印象。这表明尽管时代在发展,人们能够越来越快地接受新事物,性别角色的概念也不再一成不变,但在当今大学生这样一个不断受到新鲜事物影响的群体中,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如此,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人们对于男性的内隐刻板印象符合传统的认知习惯,而对于女性的内隐刻板印象则与传统的认知习惯有了不同。总的说来,对男性的内隐刻板印象比较稳定,对女性的内隐刻板印象则在传统的认知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者分化,是因为女性的形象的确在改革开放以来变化较大,社会中对于女性形象改变的宣传远远高于男性[17]。女性变强(或者男性化)是一种现在人们(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正常现象,而社会中男性的形象变化很小,而且男性变弱(或者女性化)就是不可以接受的了。同时,观察不同性别被试的表现,男性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比女性的明显的多。男性仍然具有很强且传统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而女性对于两性角色的认识却与传统的认知有所不同。这一结果符合张雷等人的研究[18],由于近些年来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加深了西方文化对中国大陆的影响,虽然男性仍然是社会的主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女性积极的参与社会,力争男女平等,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具有较强的人格独立意识、男女平等观念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现在,女性比男性持有更为平等的性别观念,并努力争取希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4.2 IAT与SEB结果的不一致性分析
IAT实验结果表明,样本中两性均有很强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但是性别刻板程度没有显著差异。而SEB实验表明,男性具有明显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女性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则不明显。两个实验的结论不一致,可能是由于SEB和IAT测量方法上的原因造成的,这也是两者的一个明显区别。IAT在生理上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19],但联系并不必然等于态度,并且被试对词语刺激作出的反应可能只是其对词语刺激的字形、颜色等物理属性的反应,并不一定是被试联想到了词语所代表的某一类社会群体。于是,要从概念和属性之间的联系所存在的性别差异推论出被试本身持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性别差异,还是值得商榷的。而SEB关注的是人的归因过程,是人的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动态的,并且对不同信息的加工都是不一样的。这不像概念之间的静态的网络模型,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如果被试有某种态度,态度会影响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样是从关注过程来判断人们的态度,这种方法测量态度时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比IAT更有说服力。此外,SEB的实验程序十分自然的激发了人的归因行为,也就更加容易激发态度对归因过程产生的影响,就这一点来说SEB比IAT更加接近现实生活[6]。
4.3 SEB结果的解释
在SEB的结果分析中发现,总体的SEB分数显示出人们对女性持有较明显的内隐刻板印象,而对男性的内隐刻板印象则不显著。但在分析了区分内外归因的SEB分数之后,又发现人们对于男性的内隐刻板印象符合传统的认知习惯,而对于女性的内隐刻板印象则与传统的认知习惯有所不同。这两个结果似乎很矛盾,对女性持有较强的内隐刻板印象,但与传统认知习惯不一致;对男性的内隐刻板印象不明显,却符合传统的认知习惯。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SEB分数的不稳定性造成,也许在区分了归因性质之后能够更加具体的体现SEB分数的意义,当然,这还有待验证;另一方面在分析了不同性别被试的SEB得分后发现男性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比女性的强得多,也就说明由于性别的差异,中和了总体的SEB分数。
通过尝试用两个实验将IAT和SEB结合起来比较研究,看到SEB在引进了社交情境后激发人的内隐态度,弥补了IAT单独的实验室方法脱离社会现实的不足[6],同时对不同SEB分数的思考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国内的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关于SEB的相关研究甚少,如何通过结合IAT、SEB等方法更好的来反映人的内隐态度,使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能够更好的相互补充,给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带来更多帮助,是研究者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也为SEB等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5 结论
(1)大学生仍然具有很明显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2)对于男性的内隐刻板印象以及男性自己持有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符合传统的认知习惯。
(3)对于女性的内隐刻板印象以及女性自己持有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则与传统的认知习惯有所不同。
(4)用IAT和SEB这两种方法测量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在被试的性别变量上得到的结果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