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扩展与延伸--联合国三种会计制度比较研究的启示_sna论文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扩展与延伸——来自联合国三大核算体系比较研究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经济核算论文,联合国论文,三大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 Classification:C16,M41

一、引言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及相关机构曾向世界各国推荐过4个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s Balances,MPS)、《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ystem of Social Demographic Statistics,SSDS)和《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体系》(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用以指导世界各国的经济核算、社会核算和环境核算。4大核算体系为协调各国的核算实践,推动统计和经济分析数据的国际对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实现核算工作的国际接轨,中国国家统计局依据联合国的SNA,于1992年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以下简称中国SNA),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环境与资源作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背景下,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要拓展现今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范围,增加对环境资源的核算,构造中国的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有学者主张,依据联合国的环境核算体系,构造中国独立的环境核算体系,全面开展环境资源的统计核算。

这些主张提出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围过窄,没有包括环境资源以及人口核算,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GDP功能不强,没有反映经济活动成果的环境成本,不是理想的测度全社会一定时期新创造价值成果的指标。据此,国家统计局依据联合国的SNA93,①颁布实施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与原方案相比,新修订的中国SN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取消了《试行方案》中国民收入统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等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内容,删减了操作性不太强的反映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循环矩阵和反映由于非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和负债变动调整账户,增加了一些反映中国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如反映对外经济交往活动中资产、负债情况的国际投资头寸表等;同时依据中国最新的行业分类标准,统一规范了产业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交易分类,并在兼顾中国实际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用了国际分类标准。这些增强了中国与国际标准相互转换的可能性,提高了核算结果的国际可比性。然而,关于中国SNA范围、方法的论争并没有平息,如何完善或者替代GDP指标,是否构造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行的全新的环境核算体系和社会核算体系,根据中国市场经济进程对中国SNA进行拓展与延伸,一直是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者关注和争执的焦点。本文拟对联合国三大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框架、目标指向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思考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拓展与延伸问题。本文认为:根据联合国的核算体系建立中国的“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②,可以实现对环境资源及相关社会活动核算的目标。

二、MPS的退出与三大核算体系的并立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核算体系是1953年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委员会推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53》(以下简称SNA53),这是以英国著名统计学家理查德·斯通(John Richard Nicolas Stone)③教授为首的专家组根据此前的核算理论、方法研制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的在于:制定一套标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提供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的框架。

在SNA的发展过程中,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71年向世界各国推出过另一核算体系,《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④MPS包含五大平衡表,即物资平衡表、财政平衡表、人力平衡表、国民财富平衡表、固定资产平衡表,以及三个补充表(非物质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居民物质财富和非物质服务总消费表)。推出MPS的目的是满足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MPS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只是转移它已含有的价值,而不创造新的价值,创造新价值的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只有物质生产领域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不创造价值。这种思想对MPS框架形成的典型意义就体现在MPS的部门分类及其核心指标上。

MPS规定:⑤劳动的生产性是划分物质生产领域的标准,生产性劳动就是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作用于自然界的劳动,即消耗于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和消耗在作为生产过程继续的流通领域中的劳动。据此,全部经济活动部门被分为两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基于国民经济部门分类而形成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社会总产值”,它被定义为一定时期内各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价值的总和,即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五个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之和。这一基本分类、核心指标,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系列平衡表,形成了MPS的基本架构。显然,这些核算范畴和核算表适应于物资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然而,这一目标指向和定位,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逐步转型的背景下,决定了MPS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事实上,MPS的退出,除了世界经济形势和国民经济核算环境的巨大改变之外,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重大缺憾。一是MPS从物质生产的概念出发,把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锁定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方面,排斥了大量非物质生产活动,这注定了它不能适应国民经济活动中日益增长的服务活动,也使得它难以成为一个完整全面的国民经济核算系统;二是MPS集中于对经济活动成果实物量的核算,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运动,对全社会资金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反映,特别是资金运动和国民财富的存量在MPS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实物流和价值流也不能完整展现;三是MPS中的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彼此间的相关项目和平衡项目没有严格的核算关系,故而无法建立反映全部平衡表内在联系的国民经济平衡总表,这使得整个核算体系略显松散,核算功能相对薄弱。同时,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物质生产活动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已陷入困境,这严重动摇了MPS的基础。最终,MPS退出了国民经济核算实践,成为历史。

回顾和评述MPS的历史,绝对否定不了MPS在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科学价值。无论怎样,它对当时背景下计划经济国家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也应该看到,它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局限和不足,也主要是由其核算对象和客观背景所致,不能否认当时环境下它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

MPS的退出,促成了联合国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将更多的精力投向SNA的发展、完善以及新核算体系的研究。继SNA53后,根据各国统计核算的实践,并考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制国家国民经济核算的需求,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又推出了修订的SNA,即1968年版的SNA⑥(以下简称SNA68)。25年后的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等共同推出了SNA的又一修订版,即SNA93。这一版本吸收了SNA68实施以来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标志着国民经济核算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在不断发展和完善SNA的过程中,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也很早开始关注社会和人口发展的核算。20世纪60年代初期,联合国的统计专家就开始研究收集和处理社会人口统计数据的理论和方法。在完成SNA68后的1969年,以斯通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就开始着手社会核算体系的研制工作。最终形成了SSDS,并于1975年公布。⑦

SSDS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本书有意只对环境进行有限的讨论,这也是由于联合国统计局正着手建立环境统计体系(SES),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有人可能会说,对SSDS与SES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做一些讨论是有益的。”这表明,在修订SNA、研制SSDS的同时,联合国的专家已开始环境核算体系的设计。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就开始了环境和资源核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至90年代,联合国统计署(UNSD)、欧盟(EU)、经合组织(OECD)、世界银行(WB)为实现环境资源核算框架和方法的标准化,推出了《环境核算临时手册(1993)》。而后,经各国环境核算实践,于1998年开始修订,最终于2003年推出了《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体系(2003)》(SEEA)。至此,与SNA相并立的国际三大核算体系形成。

三、三大核算体系的比较研究

1.自成一体,目标各异。

三大核算体系SNA、SSDS、SEEA为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社会和环境核算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范式,自从其问世以来,就一直被各国统计学者视为圭臬,长期受到追捧。它们自成一体,目标各异,因而也各具特色,成为统计核算的经典理论和方法。

SNA是建立在全面生产⑧概念基础之上的,其关键性概念和核心指标之一是GDP。法国经济学家让·萨伊(Jean Baptiste Say)的效用价值论对SNA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萨伊认为:“创造具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就等于创造效用,就等于创造财富。这是因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⑨在他看来,生产的数量不是由产品的大小、长短来衡量,而是由产品的效用来衡量,生产不仅创造效用,也创造价值;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思想,成为奠定SNA核算范围和GDP统计口径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SSDS的构架更多地体现了人文主义⑩的思想。这一点,从SSDS的核算范围、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印证。SSDS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社会性,注重人思想活动、社会活动的考量和测度。它使用存量、流量和生命序列来描述人的状况,描述甚至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如人类存流量、时间预算和时间分配、人口的出生死亡与迁移、社会等级分层与流动、住房及环境、社会保险和福利服务、学习与教育、健康与保健、谋生活动和无活动能力人口、公共秩序和治安等。整个体系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社会活动为主线,形成逻辑清晰、结构严整的体系。

SEEA则更多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SEEA在开篇就论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即所谓的“三支柱论”、“生态论”和“资本论”;并强调:“贯穿于本手册始终的4个类别账户是实物和复合流量账户、SNA中环境交易账户、用实物和货币量表示的环境资产账户、核算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以及环境防护性支出的账户。”⑾显然,环境与资源是SEEA的核算中心。为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SEEA强调了Robinson和Tinker(1998)的可持续发展“三支柱论”,Golley(1990)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论”,Daly和Cobb(1989)、Pearce和Turner(1990)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论”。正是依据这些理论,SEEA划定了核算范围,确定了核算内容,这些内容包括:环境活动与产品、环境资产和环境税、地下资源水资源、自然资源存流量、资源的耗减和防护性支出等。

基于这些比较分析,我们将三大核算体系的特征对比归纳如下(见表1)。

2.一脉相承,互为补充。

尽管三大体系有着各自的理论基础、独立的核算对象,且各具特色,但它们又一脉相承,互有联系。

三个体系均出自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斯通教授是SNA、SSDS两个体系专家组的负责人,不少专家是两个、甚至是三个体系的研制者。事实上,在SNA的研制过程中,另两个体系就已经列入了专家组的研究计划。这决定了三个体系的研制思路、手段,特别是行文风格如出一辙。其间的联系,通过体系本身的描述就可以得到佐证。如SSDS在“引言”中就明确指出:“本书相当详细地论述了早已存在的有关体系,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与SSDS之间的必要联系……”“(本书)两个主要领域需要经济信息,它们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领域以及分配社会服务救济的领域,扩大联合国公布的SNA中的有关条目,可以得到组织投入及其成本信息的一套标准账户形式。”⑿而SEEA则在“引论”中十分明确地表明:“SEEA是SNA的一个卫星体系,由四个类别的账户构成,……SEEA的最后一个类别的账户考虑的是如何对现行的SNA进行调整,以说明经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地,SEEA的附录9,则专门论及其与SNA的联系:“SEEA被设想为1993年SNA的一个卫星账户,这意味着,虽然在SNA中可以引入某种灵活性,重要的是要弄清何时有意地引入了这种灵活性以及为什么要引入,本附录的目的是说明SEEA核算体系如何与SNA核算体系相互联系起来,说明这两个体系的概念与定义、核算准则与估价方法之间的联系。”而SNA93的第17章是“人口和劳动投入”的核算,第20章则是“社会核算矩阵”,附件四则是“保险、社会保险和养恤金的处理”。显然,这些新增添的内容均可划归到SSDS。不同体系的这些表述,清楚地反映了三个体系之间的逻辑联系。当然,更多、更紧密的联系则体现在核算内容的关联上。

第一,SNA为范本,三个体系有着基本相同的模板。SNA是最先面世的核算体系,其在研制、更新、完善的过程中,SSDS和SEEA就已在酝酿中。因而SNA的范式,就已经成为了后两个体系的模板。相似的范式体现在,三个体系均在开篇规定核算原则、重要统计分类、核算范围及体系的用途等,主体部分则是由开篇所确定的核算对象,最后是由附属账户、主要概念等组成的附录。SNA的开篇是体系的特色、用途、概念和范畴、核算规则(存流量)、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分类⒀、核算工具;SSDS是一般性问题、范围和内容、存流量模型等;SEEA则是体系的结构、用途、核算范围、核算工具等。可见,三个体系开篇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功能基本一致。

第二,账户是三大体系的核心链接体,是构成体系的主要元素。三大体系的主体是由若干账户组成的账户体系,账户、与账户相匹配的表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指标,构成了每一体系的主体内容。特别是账户,在整个核算体系中贯穿始终,它连接被核算的各个主体,表现各个变量之间的经济关系和逻辑联系,成为整个核算体系的骨架。SNA中,第6章至第17章分别是核算主体,论及的是生产核算、资金资产核算、国民财富核算、对外贸易核算、价格核算等,但其章名却是:生产账户、收入初次分配账户、收入二次分配账户、收入使用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其他变化账户、资产负债表、对外交易账户、供给和使用表、价格和物量核算以及人口和劳动投入。SEEA的第3章至第10章是核算主体,其章名则分别是实物流量账户、复合流量账户、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产品的核算、与环境有关的交易的核算、资产账户、具体资源账户、退化计量的估价技术、流量账户的环境调整。SSDS由于核算对象的特殊性,虽然引入了许多计量模型、指标,但账户仍然是最主要的核算工具,它与核算表共同构成体系的主体。可见,失去了账户,也就动摇了三大体系的根基。

第三,目标各有侧重,内容相互补充。三个体系中,SNA成型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结构最为完整。另两个体系虽然独立于SNA之外,但由于核算对象间的内在联系,也出于核算成果准确、全面的需要,表现出了与SNA千丝万缕的联系。SNA53旨在提供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的一个框架,它提供了一套六个标准账户,并考虑了发展中国家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SNA68则从国民经济核算的精心设计和建立总量分解的经济模型两方面进行了发展,它设计了一套容量为20个账户的账户体系;SNA93则在对前面版本进行修正完善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核算的内容,“显示了经济核算和环境核算一体化方面目前的最高核算水平”。⒁这一版本的SNA初步界定了环境核算账户的总方针、设计、概念和分类,提出了将自然资源作为货物和服务生产的资本来处理的理念,同时,在资产平衡表中列出了自然资产,勾画出了一个扩展到环境账户的SNA框架。

而SEEA则更多地考虑了与SNA的协调和对其的补充。其第一章的“导论”,论及了⒂“将SNA总量指标扩展以核算资源耗减、防护性支出和退化”;在第二章“SEEA核算结构”,论及了“SNA的流量账户、SNA账户在SEEA中的相关性、识别SNA账户内的环境交易、SNA的资产账户”;第六章“其他与环境有关的交易的核算”,论及了“经济手段在SNA中的定位”;第七章“资产账户与自然资源存量的估价”,论及了“1993SNA的环境资产、SNA与SEEA的资产分类、SNA的资产估价”。其附录6和附录9则分别讨论了“SNA的功能分类、SEEA与1993SNA的关系”。可见,SNA与SEEA几乎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了。

相对于SNA与SEEA的关系,SSDS与其他两个体系的关系弱一些,但是它仍然讨论了⒃“SNA中的服务活动”;SEEA中的“住房及环境”、“SNA规定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服务”,其中相当多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表式源自于SNA的思想。

四、SNA93框架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扩展思路

联合国的三大核算体系为中国SNA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SNA的建立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之初到1984年,使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体系,这适应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阶段是1985-1992年,为MPS和SNA共存阶段,其间诞生了中国SNA(试行方案)1992⒄,这一体系具有中国特色,较好地解决了MPS与SNA之间的转换,这适应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管理体制,既满足计划经济的管理,又满足市场调节的需求;1993年以后是一个全新阶段,这一时期取消了MPS,采用联合国SNA框架来构建中国SNA,并逐步实行核算数据的国际对比。经过近10年的实践和总结,2002年完成了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和重大改进。

中国SNA承袭了联合国SNA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它包括五大核算:生产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民财富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此外还附有价格核算、经济循环账户和社会再生产核算补充表。这一体系中,账户是主要核算工具,是连接各核算主体的媒介,而生产账户、收入分配与支出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国外部门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等6大账户则构成了整个体系的骨架,它们能清楚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消费、积累以及对外交易经济活动状况,描述国民经济的总流量和部门流量,展示国民经济循环运动中的实物流和价值流。整个体系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以及统计理论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同其他一些新生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一样,中国SNA自诞生的那一日起,就一直备受争议。特别是近年,伴随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环境和资源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对中国SNA的质疑也更加激烈。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GDP的局限,二是SNA的范围和功能。关于GDP,一些学者主张在核算全社会新创造价值的同时,要考虑扣除环境和资源成本,即计算绿色GDP以取代GDP。诚然,学者们对GDP的批评是事实,但任何一个指标,都不可能完整地反映一个被研究总体,都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现象,GDP也不例外。故要求GDP具备超强的综合功能,或谋求一个万能的综合指标都是不现实、不理性的。

对于SNA的批评,则主要集中于核算的范围,即中国SNA没有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消耗,没有对实物型自然资源、环境成本,以及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核算。据此,有人主张在SNA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加强对经济成果中环境成本的核算;另有人则主张建立一个与中国SNA并行的独立的环境核算体系,以进行环境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核算。然而,由于中国统计实际,特别是操作上的困难,这些主张均没有付诸实施。

事实上,从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角度讲,对中国SNA进行扩展和延伸是客观的、现实的。其一,中国SNA已是一个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体系,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可对被研究的总体进行较全面的描述,通过卫星账户(Satellite Account,SA)⒅、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⒆对其扩展和延伸,建立起“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达到对社会核算、环境资源核算的目的,由于同属一个体系,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拓展的体系清楚地描述出来;其二,联合国SEEA的目标是作为SNA的账户出现的,基本功能就是对SNA所未涉及的环境、资源、经济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刻画和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且SSDS也提供了社会人口和社会活动的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这也为中国SNA的拓展与延伸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可能;其三,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拓展与延伸实现对环境、社会的核算,相比于建立独立的社会核算体系和独立的环境核算体系进行核算,成本低、操作方便、分析容易,也便于核算结果的国际对比,因为同一体系内的指标,可以交替使用,易于数据的采集,也易于经济、社会、环境活动和交易流向、流量分析脉络的展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中国SNA扩展延伸的方案描述如下(见图1):

图1中,实线表示的是中国SNA的基本框架,虚线则是拟扩展和延伸的部分,它们是增设的卫星账户(SA)和社会核算矩阵(SAM)。

图1显示:生产账户可延伸出环境与资源账户,通过环境成本账户,反映生产活动成果中环境与资源的消耗情况;期初与期末存量账户,则可延伸出人口综合账户或SAM,以描述人口的存量,即期初期末的存量账户可反映全社会的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以及社会人口总体。事实上,人口综合账户,除描述人口的存流量外,还可描述一定时期人口的流量,即一定地域人口的增减变动和迁移情况。在货物与服务核算中,可以设置教育服务卫星账户和闲暇利用卫星账户,以描述教育服务活动成果,反映社会成员休闲生活水平。

五、中国“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下的SAM与SA

根据前述的中国SNA扩展与延伸的思路,可将扩展延伸的具体内容,如社会人口、环境资源、教育等进一步阐释如下。

1.SAM之一:社会人口存流量矩阵

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时间、空间的总体,它与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人口核算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人口总量、结构以及人口的迁移等,即人口的存流量。作为对中国SNA期初、期末账户的补充,可以构造一个卫星账户或人口综合矩阵对人口存流量进行核算。此处,我们构造一个人口存流量SAM,作为中国SNA扩展内容的具体说明。

先划定一个地域范围,地域范围划到哪里,人口数量就统计到哪里,人口的迁入迁出核算就以哪里为界限。这样,特定核算期内的人口存流量SAM可设计如下(见表2):⒇

表2中,模块Λ是期初期末都不在“地域内”(总体)的人口数:

上面的SAM存在如下的平衡关系式:

流出地域内的人口数+核算期人口流量=期初人口存量

流入地域内的人口数+核算期人口流量=期末人口存量

若用期初存量H中的元素去除X相应列中的元素,则可导出一个系数矩阵,即:

这里,表示由H所组成的对角阵。上式R中的各元素称为转移比,表示核算期间由一种状态(类型)的人口转换为另一种状态的人口的转移比率。如果R保持不变,或者在能粗略地估计R的未来变化的情况下,在给定外生变量C(此处,将迁入、出生人口合并为流入人口,记为C)时,可进行未来期末人口总量的预测。

需要说明的是,SAM中的“人口状态”指的是人口各种结构的表现。将人口按不同的标志分组,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人口状态。如将人口按性别分组,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民族等进行分组,就可以研究人口的不同构成。另外,“核算期初”、“核算期末”,可以是一年的年初或年末,也可以是较长一段时期的期初和期末。

不难发现,上面设计的SAM通过年初、年末人口反映了地域的人口规模;通过方阵X描述了人口的年龄构成及其变动情况;通过“地域外”,描述了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实现了人口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存量描述与流量描述的有机统一。

2.SAM之二:环境资源成本矩阵

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环境资源成本核算,可通过SA也可通过SAM来实现。此处选择后者进行详解。

即资源要素消耗矩阵等于资源要素消耗系数矩阵与部门产出增量对角矩阵之积。由式(1)得:

反过来,将式(4)变形有:

根据式(5),可以在已知资源要素消耗系数和消耗量的情况下,推算各生产部门的产出增量。

3.SA:教育卫星账户

SSDS曾界定过教育活动的范围:“教育概念的核心是系统地训练以获得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统计核算中,要考虑的教育问题分为三个部分:学生的存量和流量,教育服务的投入和产出,整个人口的教育水平”。(22)这一界定,基本确立了教育核算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国实际,可先将教育机构细化为: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初等普通教育机构、中等普通教育机构、中等专业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和其他教育机构。依据这种分类,可分别设计教育活动账户和教育资本账户。然后,对二者进行归并,可构成教育卫星综合账户(表4)。

教育卫星综合账户可对教育投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从行看,是政府的教育投入总规模和教育投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流向,流量和流向反映国家教育的发展走向;从列看,则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总收入和总支出。收入的来源构成、支出的去向构成,反映学校的运作机制和活动情况。账户中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教育卫星账户,作为SNA中“货物服务账户”的卫星账户,可以拓展SNA生产账户的内容,分析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成果的关系。

六、结语

在对联合国三大核算体系SNA、SSDS和SEEA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析了中国SNA扩展和延伸的思路,并据此研究了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下人口存流量SAM、环境资源成本SAM以及教育SA,这是本文的主要贡献之所在。

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扩展和延伸,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个人的能力之所为,也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显然,本文所设计的社会核算矩阵和一个卫星账户是决然不能完全满足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目标和功能要求的。但作为样本或案例,它们却为SNA的扩展延伸提供了一种方向和思路,说明了对中国SNA进行扩展延伸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注释:

①指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下同。

②本文界定,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扩展、延伸后的新体系,其核算内容和范围要宽于、核算功能要强于现有的SNA。

③理查德·斯通,因为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卓越成就,荣膺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④随着经互会各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革,特别是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原有的MPS已不适应计划经济国家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需求。经互会统计合作常设委员会于1984年提出并交由联合国发表了《编制国民经济统计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则》(简称新MPS),以取代旧版MPS。

⑤《新MPS》第1页,第5条。

⑥1964年,联合国组成专家小组讨论1953年版SNA的修订,会议以斯通教授的一篇论文和经合组织准备的补充性论文为基础;1966年,专家小组在第二届年会上再次讨论了关于SNA修订的相关文献和资料,研究了不变价的国民经济核算和收入分配统计以及投入产出问题;1967年的第三届年会进一步研究修订方案,形成了最终决议并提交统计委员会;1968年,统计委员会批准了SNA的修订版。

⑦United Nations,1975,Towards a System of Social and Demographic Statistics,New York.

⑧A·马歇尔曾说过,在一年期限内所生产的任何东西,提供的各项服务,以及各种效用均为国民收入的一部分(A.Studenski,The Income of Nations,P20)。这是全面生产概念的雏形。全面生产概念是相对于限制性物质生产而言的,它认为:生产既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又包括非物质服务的生产;社会产品既包括具有物质形态的货物,又包括不具有物质形态的货物;国民收入既可以在物质生产中形成,又可以在非物质服务中形成。

⑨萨伊,1803:《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译本,1982),商务印书馆,第129页。

⑩彼特拉克(Petrarca,Francesco,1304-1374)意大利诗人,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它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都是有价值、有尊严的;同时,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

⑾United Nations,2003,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2003——Handbook of National Accounting,New York,2003.

⒀United Nations,1975,Towards a System of Social and Demographic Statistics,New York.

⒀机构单位,是能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机构部门,则是由常住机构单位组成的经济总体,一般包括五个互不重叠的部门,即非金融公司部门、金融公司部门、一般政府部门、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住户部门。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分类是SNA中最重要的统计分类,它是编制国民经济账户的基础,也是统计核算的主要依据。

⒁United Nations,1995,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1993,New York.

⒂引号中的文字分别为SEEA中相应章节的章名或节名。

⒃引号中的文字分别为SSDS中第六章第1节、第十四章、第十六章第2节的章名或节名。

⒄该试行方案于1992年初确定以后,联合国的新SNA(1993)已正式出版,据此又重新进行了调整,在基本原则中增加了不合并原则,在财产收入、经常转移、资本转移项目中增设了子项目,取消了MPS中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等核算指标,同时取消了经济循环矩阵。

⒅卫星账户,是指依据需要对中心账户或主账户进行补充阐释和细化说明,与其保持一定距离,又有密切联系的账户。

⒆按照联合国SNA的定义,社会核算矩阵,是以矩阵形式表示的SNA账户,是经济系统内交易的矩阵表示,它刻画供给表和使用表之间的关系,描述各种经济流量和存量的详尽信息。它由斯通教授最先提出并倡导,Graham Pyatt和Erik Thorbecke在斯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进一步使其形式化,并阐述了怎样将其用于政策分析和观测。

⒇李金华,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1)汪同三等主编,2005:《21世纪数量经济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2)United Nations,1975,Towards a System of Social and Demographic Statistics,New York.

标签:;  ;  ;  ;  ;  ;  ;  ;  ;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扩展与延伸--联合国三种会计制度比较研究的启示_sn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