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新创见——读刘泽民《超前认识论》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创见论文,超前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超前认识论》是刘泽民同志撰写的一部专著。这本著作提出的新颖而重要的哲学理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第三个方面的命题及其相关内容,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新创见。
按照传统的说法,根据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概括,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讲的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源的东西,何者是派生的东西,即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讲的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物质可否变精神、客体可否主体化的问题。刘泽民同志在《超前认识论》中又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世界应该怎样,人应该怎样去改变世界”,主要讲的是认识的能动作用问题即人的认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问题,回答认识可否改变世界、精神可否变物质、主体可否客体化以及怎样改造世界、怎样变物质、怎样客体化的问题,这是一个与哲学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认识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同的新的哲学逻辑体系—哲学实践论的逻辑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与新课题。
人怎样改造世界呢?刘泽民同志在书中指出:“人们在现实中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之前,首先要在观念中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程序是通过观念改造和现实改造两个阶段或步骤完成的。”(见本书第16页)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观念改造”,本质上也是一种认识论和反映论,但是它和我们过去所讲的主观对客观存在反映的那种反映论性质的认识论(理论理性认识)不同,它是以人们认识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的实践为其认识对象与任务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把客体未来运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客体事实)纳入哲学认识论的视野之内,而且要把未来主体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实践(主体事实)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同时还要把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纳入哲学认识论的视野之内。所以,这一认识论范畴,已经不属于理论理性认识,而属于实践理性认识了,属于在观念上改造世界的“超前认识”了,是关于改造世界的新认识论。正象刘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只有进行超前认识论的研究才能在哲学上回答世界应该怎样,人能否改变世界以及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解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见本书第17页)这就是“超前认识论”所提出来的逻辑思路与立论依据。
那么,哲学基本问题第三个方面的命题及其“超前认识论”的立论,在哲学上能否真正站立起来呢?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正象《超前认识论》的开篇中所指出的:“人类社会对其未来的关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总是期望着能够把握自己的未来,并在把握未来的基础上改变或创造自己的未来。”(见本书第1—2页)所以,从人类认识的对象和任务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应被包括进去。应当说这一认识论的课题与任务的提出要古老得多。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在认识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同时也要认识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人们的认识不仅可以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可以划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还可以划分为后馈认识、即时认识和超前认识;人的实践运动也可以划分为历史的实践、现实的实践和未来的实践。这一存在与区分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一种新现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不仅是关于人类认识运动、实践运动的历史总结,而且又是人类所获得的关于整个地革命地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的超前认识论,只是人类的这一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在过去还没有被作为哲学形态的重要理论范畴和体系建立起来罢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并未讲过哲学基本问题第三个方面的提法,但是世界应该怎样,人能否改变世界以及应该怎样改变世界的问题,实际上早就由他们提出来了。马克思在他的第一个关于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的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曾十分深刻地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特别强调“革命的实践”。强调“‘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强调“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从它的矛盾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7、19页)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他们的哲学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并十分深刻地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同上书第46页)“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即使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别的实际意义。德国的革命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正象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同上书第8、9、14页)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讲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批判的活动”、“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运用批判武器的批判”、“无产阶级要把哲学变成现实”、“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这些重要的哲学命题与任务,实际上都已不是哲学本体论与哲学认识论范畴的问题了,而属于哲学实践论问题了。所以,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中可以逻辑地得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应当包括其哲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的体系而且还应当包括人类改造现存世界、变革现存世界实践活动的哲学实践论的体系,这三个方面体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算全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整个大厦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曾十分精辟地论述了他们的革命哲学的这一革命性特点及其历史使命与作用,但他们在阐述其哲学思想理论时则主要是从哲学本体论与哲学认识论两个方面展开的,他们已建立的哲学理论体系也主要是关于哲学本体论与哲学认识论的科学体系,而在哲学实践论方面,他们虽然也作了不少十分深刻、十分精辟的论述和指示,但并未真正建立起一个系统化与理论化的哲学体系来,甚至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上,他们也未明确提出第三个方面的科学命题,正是在这些方面,《超前认识论》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二
开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新领域与新课题,建立相应的哲学理论科学体系,迫切需要我们提出许多新的哲学命题与逻辑范畴体系。《超前认识论》这本哲学著作为此作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努力和贡献。
首先,《超前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初步系统地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三个方面科学命题。它从哲学形态上系统地论述了认识可否改造世界、精神可否变物质、主体可否客体化以及怎样改造世界、怎样变物质、怎样客体化的问题,从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运行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回答这一哲学理论问题,把早就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出的哲学的任务“在于改变世界”的命题理论化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提升到同哲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同样重要的地位上。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超前认识论》把价值论的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进一步提出了认识价值论、实践价值论、真理价值论的哲学命题与范畴,从而把人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与功利性的性质和原则科学地反映出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更贴近生活实际,也更理论化与科学化了。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强调人们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性,强调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这在本质上就是强调革命认识与革命实践活动的无产阶级的目的性与功利性,亦即价值原则。但正如本书绪论中所指出的:,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对价值进行哲学一般的理论探讨”,“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界不乏这样的探讨文章,但《超前认识论》,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第三,《超前认识论》从新的视角向我们提出了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相统一的科学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由列宁提出的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相统一的科学思想。列宁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方面相统一的思想,主要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从存在变意识、物质变精神、客体主体化的角度,即从哲学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来讲的;而《超前认识论》讲的三个方面的统一,则主要是从认识怎样改造世界、精神怎样客体化的角度,即从哲学实践论的角度来讲的,是从又一个视角来讲的,从又一个视角出发来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范畴的内在有机联系的科学体系。
第四,《超前认识论》特别强调和突出了认识运动与实践运动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关于历史运动相互作用的重要原理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哲学实践论领域,这对于进一步揭示与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之矛盾运动发展的辩证性即科学性,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五,《超前认识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的哲学范畴作了“精神1”与“精神2”的区分,并进一步提出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哲学认识科学范畴,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变精神的认识论命题与精神变物质的认识论命题科学地区分和确立起来了,并初步系统地论述了“实践理性”这个反映哲学基本问题第三个方面的重要认识论命题,从而进一步开辟和形成了一个完全属于新认识领域的哲学认识论体系。
第六,《超前认识论》非常深刻地分析和论证了包括“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在内的这个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过程与总规律。它首先科学地区分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两个不同的认识过程,并深刻地分析和论证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两个认识过程的不同规律。指出:“理论理性认识(即超前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否也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只是理论理性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运动规律。对于实践理性认识(即超前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运动来说,很明显是不适用的,而应该改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到无穷,这样才能反映超前认识和实践矛盾运动的客观实际。”(见本书第154 页)并对反映这两个不同规律的公式具体表述如下:
理论理性认识规律:
在作了这样的科学区分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超前认识论》又进一步提出了综合这两个认识过程的统一的人类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矛盾运动总规律:
…实践→理论理性认识→实践理性认识→再实践→新的理论理性认识→新的实践理性认识…相对真理→相对价值→相对真理→相认价值(见本书155、158页)
这是对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运动总规律、总公式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七,《超前认识论》关于理论理性认识的检验和实践理性认识即超前认识的检验的辩证分析和论述,关于真理标准、价值标准、逻辑标准关系的辩证分析和论述,关于实践证明、逻辑证明关系的辩证分析和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完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与实践检验的科学原理。
第八,《超前认识论》的面世,集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及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哲学实践论的科学理论体系真正确立起来了。我们过去讲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讲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或本质特征而说的,但并非形成这样一个哲学形态的理论体系;现在有了《超前认识论》,有了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科学体系,有了哲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实践论都包括在内的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大厦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与实践唯物主义,其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真正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关于《超前认识论》这本重要哲学箸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创见意义的新观点,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方面,我认为主要是以上方面。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认识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刘泽民论文; 命题逻辑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创见论文; 实践论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