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与北京的想象--兼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_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与北京的想象--兼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_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文化经济的融合兴起与北京想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文化论文,创意论文,产业集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2-0093-05

20世纪90年代,北京较早提出并将文化产业纳入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近二十年来,北京基于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结构调整,启动并确立了扩大文化生产、拉动文化消费的基本战略,规划建设文化生产基地,引导拓展文化消费空间,鼓励集聚组团发展,培育新兴增长点,提升文化影响力。

北京文化生产基地与消费空间的规划建设历程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前集聚区时期,即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的探索阶段,以鼓励倡导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为主,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阶段;二是集聚区时期,2006年起大规模启动集聚区规划建设,是一个实践不断深入的阶段。

一、集聚区类型、特征及概念界定

合理划分集聚区类型和描述其特征之前,需要从国家层面审视文化产业北京基地规划建设现状,以比较集聚区与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的异同。

1.国家文化产业的北京“基地”

文化产业概念由地方实践进入中央文件以后,我国核心层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文化部(含国家文物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陆续认定命名文化产业基地,全国兴起基地建设热潮。

文化部2004年起命名“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08年底命名基地134个,其中北京基地9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至2005年批准建设四川、广东、北京、上海建设“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2007年以来批准河北、辽宁、山东、安徽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以上述8个动漫产业基地为中心构建动漫产业圈。2004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全国命名“国家动画产业基地”20个,其中北京基地授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是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产业扶持政策的重要载体。北京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的形态既有园区也有企业。其中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均为企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命名的北京基地均为园区,且主要分布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

2.北京集聚区类型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性界定,以提供观察北京集聚区的多重视角的解读文本。

(1)功能区位

按北京四大功能区划分,首都功能核心区有4个集聚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各1个;城市功能拓展区有11个集聚区,朝阳6个,海淀3个,丰台、石景山各1个;城市发展新区有5个集聚区,通州2个,房山、顺义、大兴各1个;生态涵养区集聚区仅有怀柔区1个。全市18个区县中有13个区县拥有市级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的昌平区和生态涵养区的门头沟、平谷、密云、延庆尚无市级集聚区。

(2)影响程度

集聚区影响程度不一。中关村园区及相关集聚区、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顺义国展产业园、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影响力正处于从北京辐射全国的上升期,其放大、聚集、示范作用逐步显现。经过近十年的培育特别是近三年的快速发展,北京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北京798艺术区已经具有品牌影响和较高国际知名度,构成北京新的文化地标。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于中国电影集团的投资运营逐步形成中国重要的影视生产基地,运作得当,有望成为影视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力量。

(3)产业类型

按科技园区与非科技园区分,北京21个市级集聚区中有8个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占38%,具体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非科技园区集聚区13个,占62%。

按科技导向与非科技导向分,北京集聚区中有10个属于科技导向型集聚区,即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惠通时代广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其中,前六个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后四个在中关村园区之外。

按设计制作与非设计制作分,北京集聚区中有15个属于设计制作型集聚区,其中包括位于中关村园区内的8个集聚区和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惠通时代广场、北京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顺义国展产业园、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

按活动依赖与非活动依赖分,北京集聚区中有6个属于活动依赖型集聚区,即北京798艺术区、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顺义国展产业园,依托具有展览展示特征的文化活动吸引消费者观光。

按体验消费与非体验消费分,北京集聚区中有11个属于体验消费型集聚区,即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北京798艺术区、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北京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顺义国展产业园。具有前述活动依赖型特征的集聚区与体验消费型集聚区完全重合,显示文化活动本身构成体验消费的重要组成内容。

按艺术与非艺术分,北京集聚区中有4个属于艺术型集聚区,即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前两个以传统艺术品为主,后两个以现代艺术品为主。北京艺术型集聚区同时也是体验消费型集聚区。

3.集聚区概念界定

集聚区概念形成之前,北京使用的是“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这一概念的使用早于国家文化管理部门2004年起陆续使用的“文化产业基地”概念。北京集聚区的创设定义是:集聚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自主创意研发能力,具有专门的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区域。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基地既有共性,又有明显区别,不宜简单等同。

集聚区与园区的区别体现在园区是集聚区中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和成熟的一类集聚区,是高级别的集聚区。与园区比较,北京的集聚区概念具有开放性和独特性:它超越了由不同级别的企业集聚所形成的传统园区和集群概念,不仅包括因为创意个体和工作室的集聚而形成的集聚区(前端),也包括因为特定文化产品生产制作而形成的集聚区(中端),还包括因为不同种类文化产品的收集和交易而形成的集聚区(后端)。由此可以看出,北京集聚区具有混合型的基本特征,即,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我们一般所理解的生产功能型的园区,而是覆盖了产业链的整个环节。由此也决定了北京集聚区既是创意人群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是创意产品化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的文化经济的消费场所。北京集聚区不同于工业园区或开发区。

集聚区与国家文化产业北京基地比较,既有不同,又有重合。北京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均为公司制企业,与北京集聚区错位,国家示范与北京认知呈现强烈反差,显示具体行业主管部门的条与地方政府的块之间的关注点的不同。北京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同时也是集聚区,北京动漫产业是先评基地后有集聚区,动画产业是先评集聚区后有基地。

从北京集聚区的风貌看主要有三类:创意社区或村落,生产制作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厂区或园区,文化产品和服务展示交易的消费场所或文化集市。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要么集聚创意人群进行创造性劳动,要么组织规模制作或设计生产,要么形成规模性的集中展示或交易集市,并至少在某一个文化行业中形成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的文化经济功能区。简言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指创造、生产或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规模级、开放式的文化经济功能区。

二、竞争优势、生成模式、管理运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载体的集聚区,是集文化生产的基地、文化消费的集市与文化经济政策的实验场所于一体的集成概念。集聚区的基础结构可分“经济基础结构”和“文化基础结构”。经济基础结构主要提供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物理条件或技术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工程和共性技术平台以及适宜生产和生活的其他硬性条件;文化基础结构包括管理者的思维观念和开放视野、适宜创新创业的工作氛围、宽容的社会生活氛围、明晰稳定的规划与政策保障等柔性条件。以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为例,没有宽容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条件,根本不可能聚集超级规模的艺术家生态群落。

1.竞争优势

(1)城市性质与功能的首都位势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现代国际都市,是文化市场中心所在地,具有放大、聚集、示范、引领功能。乡村格调的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和工业风貌的798艺术区从自然形成到产生国际影响,与其地处北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区位优势决定北京集聚区较之同类集聚区更具地理优势。

(2)服务型产业主导的首都经济

北京市经济增长以第三产业为主,2007年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1.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1%,城市产业结构以服务型经济为主导。伴随工业结构调整而发展高端产业,大量工业厂区转型发展文化经济,吸纳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刺激文化生产机构和个人工作室的规模集聚。伴随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个性化、创意型的文化消费呈现上升趋势,刺激文化投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新产品的开发。

(3)由科技中关村到文化中关村的历史转型

北京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纳入文化经济统计范畴,将与之关联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列为集聚区,既有利于提高科技园区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形象,也利于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设计、制作生产、传播展示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成果。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集聚区,赋予中关村以文化符号,也大大扩展了北京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和市场竞争能力。

(4)国际流动与持续开放增进创造想象能力的提升。北京1600万常住人口与数百万流动人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人群在一个城市生活和工作,带来文化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以及开阔的视野与宽容的精神。北京城市的国际流动性和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行开放国策,推动北京文化发展进入一个重要的振兴期和创意想象时代。

(5)积极干预、优先支持的文化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将扩大文化生产、拉动文化消费作为一项持久的城市基本战略,将文化经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地方财政预算支持和文化经济政策保障。新世纪以来在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北京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对文化的投入,继续实行扩大文化生产、拉动文化消费的政策。在新型文化经济政策的探索方面,北京市以问题为中心,从弥补市场失灵、扶持新兴弱势产业角度,抓住文化企业融资难这一关键问题,提供协调性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解决方案,形成直接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配套政策,有效地争取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贷款支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北京积极干预的文化经济政策与政府策略初见成效,也为全国提供了试点经验和工作范式。

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和条件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培育文化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文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既是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也是北京规划建设集聚区、参与全球文化生产分工体系的竞争优势。

2.生成模式

历史纵向地看北京21个集聚区的形成来源主要有四种:

(1)自发形成型

集聚区先期由市场自发形成,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自身不能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如城市规划调整、基础设施配套、共性平台建设等,政府基于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适时引导和配置服务,纳入政府常态管理。该类型集聚区4个,包括北京798艺术区、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

(2)主导建设型

集聚区先期由项目建设单位提出可行性分析建议,政府按照合规性要求审核并提供“出生证”,圈地规划建设集聚区,引导符合产业导向与设计目标的企业进驻。除自发形成的4个集聚区和惠通时代广场以外的16个集聚区均属该类型。

(3)改造租用型

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创造性地可持续的发掘存量闲置资源(主要是工业房地产)的价值,招租文化生产机构形成集聚区,由产权主体提供高标准、人性化的物业管理服务。北京集聚区中有5个属于工业再造型集聚区,即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时尚设计广场、惠通时代广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其中前三个集聚区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

(4)资源依托型

依托既有历史文化资源,从整体上给予规划设计,重新再造或赋予其文化内涵,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并改善地区文化形象。北京集聚区中有4个属于资源依托型集聚区,即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其中前三个集聚区依托历史形成的文化资源,后一个集聚区依托当代形成的艺术家生态群落资源。

从上述生成模式可知,有7个集聚区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模式的特征。如,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具有主导建设和改造租用特征;北京798艺术区具有自发形成和改造租用特征;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具有自发形成和资源依托、改造租用特征;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具有主导建设和资源依托特征。

3.管理运行特点

(1)政府引导

2005年底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后,北京市从规划政策层面明确重点支持集聚区。集聚区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评审考察、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认定。政府积极引导建立集聚区管理机构或明确管理主体。目前管理机构中政府组建派出机构15个,占71%,机构性质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并定级定编定职;管理主体为企业的6个,占29%。北京在引导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产业导向、差异发展,重视扩大存量、培育增量,对集聚区的评估明确将规划定位、规模特色、市场前景、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服务支撑等作为重要指标。

(2)企业主体

北京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在政府引导下,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区县政府组建集聚区管委会,承担政府管理职能,集聚区管委会下设投资企业实体直接运营①,政府与作为运营主体的企业之间形成紧密型关系;一种是完全由企业主导管理运行。如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惠通时代广场、北京欢乐谷、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

北京集聚区管理运行充分体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特点。而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只要具备适应挑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就是一种适宜的体制机制,既没有必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规制”,也不需要政府越界给予特殊的照顾,政府需要做的是因需配置服务。

4.主要问题

分析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先要理清规划建设集聚区的目的。从集聚区规划创设的目的动机看,北京明确产业导向原则,将集聚区视为“重要载体”,全市分类构建市区两级集聚区,期待通过实现宏量聚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引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从长远设计看,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二是试图以集聚区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承载北京文化经济政策投放的实验基地功能;三是提高北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国内国际影响。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集聚区建设规律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支持不足;集聚区缺乏产业布局和错位竞争的基本策略,基于参与全球竞争的规划设计和战略布局尚未明晰;统一协调的集聚区配套扶持政策尚未出台,政策支持不够系统明晰;建立健全集聚区经济基础结构的投资需求旺盛,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三、集聚区发展策略

集聚区的发展关系到近二十年北京持续推动文化和相关行业融合的基本战略的实现,也关乎文化经济融合兴起的历史进程,是北京想象成为可能的依靠力量和关键要素。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要重视宽容的社会氛围的营造、创新基础结构的培育;集聚区的管理和发展要重视确立适应型的管理模式并保持和扩大区域的决定性的竞争优势。在推动集聚区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宜单纯从经济视角考察集聚区,要摆脱以单一的产业思维看集聚区,兼顾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不宜简单地以集聚区的地理位置将集聚区与其周边人为割裂开来,要设法推动集聚区与周边融合、嵌入城市;不宜简单地以一种模式规制不同类型的集聚区,要允许各类投资管理模式并存,鼓励探索试验。

从加强资源整合、统一规划预算、明确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提高服务水平角度,本文提出以下构想: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探索建立类似于中关村管委会架构的政府派出机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研究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管理条例》。

二是加强服务引导,制定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纲要(2010至2025年)》,利用网络技术整合现有集聚区平台资源建立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制定出台集聚区配套政策。

三是提供专业支持,设立专题会议制度,成立北京市集聚区专家咨询机构,创办集聚区年会,加强集聚区相关研究。

北京集聚区研究揭示,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是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首都经济历史转型的起点。从北京整体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高端产业的重要板块,北京大量工业建筑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少历史文化街区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创意元素,从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1996年至2005年,北京文化产业以一个姿势慢跑十年。面向新世纪,以科学发展理念引领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和集聚区规划建设,提高了跑步动作的技术含量,产业发展呈现提速。实践证明,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提高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实行积极创新的文化经济政策,现阶段是有效的,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增强参与全球文化经济竞争的能力。

注释:

①此模式也有一些新的探索,比如石景山数字多媒体娱乐产业基地管委会以契约方式委托北京数字娱乐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产业发展和市场运作,运行企业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获取收益等。

标签:;  ;  ;  ;  ;  ;  ;  ;  ;  ;  ;  ;  ;  ;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与北京的想象--兼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_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