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继承者?——论维果茨基的理论及其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继承者论文,谁是论文,其对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98(2008)05-0039-07
维果茨基(Vygotsky,1895-1934),一个享誉盛名的天才,一位昙花一现的学者。维果茨基其短暂的生命中所释放出来的光芒在21世纪的世界无处不在。今天,当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国风靡之时,教育界对“维果茨基”的名字更是耳熟能详。
1924年,维果茨基受柯尔尼洛夫(1879-1957)之邀,进入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遇到了在之后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两位同事——列昂捷夫(Aleksei Nikolaevlch Leontiev,1903-1979)和鲁利亚(Alexander Romanovich Lurla,1902-1977)①。再之后,“这个自发的群体不断扩大,其主要成员有查包洛塞茨、赞科夫②、加里培林、艾里康宁③、包若维奇、陈千科等人”[1]。在这里,这群具有志同道合的人们一直在为各种心理学问题而紧张地进行思考,并逐渐造就了苏联心理学中的奇葩——“文化—历史学派”。
本文的目的不仅是对维果茨基理论的简单介绍,更是希望通过对“维果茨基形成其理论体系”的历史过程的回顾,分析“文化—历史学派”发起者的学术发展。特别是,透过分析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过程,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对“××理论”的继承活动,学习如何通过“继承”来发展自己理论的方法。
一、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对于维列鲁学派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一方面不能忽视作为天才的维果茨基的个人作用,另一方面,对于苏联的学术发展而言,学派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众多学者的努力。
在20世纪初的苏联,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理论思想,为年轻一代的心理学家所接受。当时,很多的心理学者都力图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例如从唯心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布隆斯基,还有当时的柯尔尼洛夫的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等等。在众多的马克思心理学者当中,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理论脱颖而出,维果茨基“开辟了苏联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社会历史制约性问题的新阶段。维果斯基(即,我们今天的维果茨基,作者注)在我们当中第一个提出关于历史观点应成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主要原则”[2]。这种观点就是,人的心理在社会历史和个体发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是“人在其与周围人际的过程中掌握人类文化成果的必然结果”[2]。
(一)构思:心理发展问题研究的逻辑思路
1.马克思的两个前提假设
维果茨基从马克思对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基本假设出发,建立他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以下两点基本假设为我们理解维果茨基的研究重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1)关于人的心理机能的间接性的假设
“如果我们改动一下马克思的名言,我们就可以说人的心理实质乃是移植在内部并成为个性的机能及其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3]183。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另一条路线非常重要,这条路线“是在生物进化路线终止的时候开始的,是一条行为的历史发展或文化发展路线”[3]40。因此,维果茨基通过对儿童文化发展史的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的成果乃是“高级行为形式的社会起源”[3]183。在维果茨基这里,“社会”的涵义即“一切文化的东西都是社会的。文化也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3]183。
如果我们意识到人类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特性,就会发现在实验过程中所添加的“刺激”本身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体现。这一点的作用就是在原有的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的过程中,添加了一点新的中介——社会文化的记号,于是,直接的、自然过程变成了间接的过程。对于动物与人类而言,心理发展经历着不甚相同的道路。
(2)关于内在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先是外部活动后是“内心”活动的假设
但是,仅仅是环境决定人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对马克思还熟悉的话,回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为了改造“那一种”唯物主义,而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
维果茨基在此也有类似的观点,人的心理结构的社会起源,它不是发生于内部,而是人在对人总是间接的东西的交际中必然形成的。换句话说,心理过程的间接结构总是在个别人掌握那些最初是作为直接社会行为方式而形成的行为形式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在心理学上,这又衍生出新的观点: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机制就是掌握社会的、历史上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并把它们改造为内在心理过程的机制。
由于对心理发展的间接性的认识,使得维果茨基能够关注那些体现社会特性的“高级”心理机能;而由于对人类活动的重视,导致维果茨基关注体现集中社会文化的记号、言语等中介工具。在这以后,维果茨基的分析主要围绕三个议题来进行研究:“(1)人类与环境(兼指物理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是哪些新形式的活动使劳动成为联系人与自然的基本方式?这些新形式的活动导致哪些心理后果?(3)工具使用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性质?”[5]26
在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机能最初作为人们之间的关系的集体中形成起来的,尔后才变成了个人的心理机能[1960,199]”[6]。而对于那些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高级心理机能,它们本身是社会方面的内化关系。“在文化发展中,任何机能最初都是作为心理之间的范畴表现出来,而后才作为心理之内的范畴表现出来[1960,197-198]”[6]。
2.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假设出发,维果茨基认为现代的人的行为经历了两个不同的过程——动物的生物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却同时将两种发展过程融合起来(如下图)。
行为和机能模式分类图④
为此,在维果茨基看来,“高级心理机能的概念、行为的文化发展的概念以及掌握自身的行为过程的概念”是一致的[3]25。这就是说,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就是儿童掌握自身行为的过程,也是其行为文化发展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中体现着人类的文化发展,“诸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在某个时候都是人们之间的诸现实关系”[3]179。
但是,研究的困难也就在于此——“行为的生物发展和文化发展”这两个过程“在个体发展上是融合在一起的”[3]39,这往往使得研究者无法分辨。但是,如果想要顺利对高级心理机能进行分析,就需要谨遵以下三个原理[3]185:
第一,行为文化必须同时容纳两种特性——自然的基础与社会的基础:“要承认文化行为形式的自然基础。文化并不会创造任何东西”。“文化只是依照人的目的去改变天赋的材料”;
第二,机能是多变的,可以产生各种变异,“儿童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机能替代另一机能,开辟迂回道路的现象”,“这种迂回的途径的发展变成了它的补偿的基础。这种机能的代偿现象乃是异常儿童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三,要分析“文化行为”/“高级心理机能”就要抓住“文化符号”这个核心,“文化行为形式的基础是中介活动,就是用各种外部记号作为进一步发展行为的手段”。
为了能够摆脱机械的反射学的心理研究方法,也为了防止堕入虚无的心理状态,维果茨基受到了马克思研究的启示,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创建:“社会文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在“发生学解释”的原则上,维果茨基显然受到了马克思研究的影响。“这一方法依赖的假设是,只能通过考察‘完整的活的机能单位的发生’才能理解心理现象,‘发生’、‘完整的心理机能单位’及其‘结合’都是受到了马克思的启发”[7]199。为了要研究高级的心理机能发展——将自然生物进化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起来的复杂过程,维果茨基提出了新的研究原则。这就是历史的研究方法与整体的研究方法。
首先,维果茨基批评了20世纪初的以分析为主的心理学研究。这种分析方法具有两个方面的缺陷:第一,认为这种研究无法回答“为什么抽象概念的形成恰恰是在这一年龄期,也不能回答这种抽象概念的结构是怎样的并且是如何产生与发展起来的”[3]19,分析的方法无法对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第二,分析方法“认为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把事物分解为若干原初的要素,都是把高级的形式与结构归结为低级的形式与结构,都忽视质的问题”[3]21。
维果茨基主张的解决方法是四种:第一,是“历史的方法”,又可称为“发生的方法”,或者“发展的方法”或“考察运动的方法”。在这一方面,维果茨基继承的是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支持者狄尔泰和施普兰格尔[3]33。文化教育学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理解心理学”。理解心理学“把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首要的位置,虽然它——差不多是我们科学的历史上第一次——发展了心理学中的历史观点并在研究中贯彻这种观点,从而从历史的角度开展了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学研究”[3]34。
维果茨基所提倡的历史研究方法是指“用发展的范畴用来研究各种现象。从历史上来研究某一事物,这就是说研究该事物的运动”[3]84-85。具体到实验方面,就是“实验发生法”,即“它人为地引起与创造心理发展的发生过程”[3]126,即动力分析。
第二,是整体的方法。因为高级心理机能并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心理要素,为此,就要考虑到整体的方法。
例如,在实验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实验的特征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刺激,而是一系列的刺激,有时则是结构复杂的刺激组合,因此,不是一个单一的反应而是一长串的反应锁链,或是这些反应的复杂的联结。经常给受试者提出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使受试者为了某一目的而具备一种协调的反应系统,这种反应系统可称为心理操作”[3]66。
第三,是“发生式分析法”。维果茨基继承了德国学者勒温(后移民美国)的做法,将现象观点与发生观点结合进行研究。“用发生的观点研究问题,我们将把这理解为解释它的发生,它的因果—动力的基础。用现象的观点研究问题,我们则把这理解为从诸对象直接提供的特征与外部表现出发来进行分析”[3]126。于是,发生式的分析“要询问的是关于产生与消失、关于原因与条件、关于作为某种现象的基础的一切实在的关系”[3]104。那么这种分析具有三种特征:“这种分析是对过程的分析,而不是对事物的分析;这种分析要揭示实在的因果—动力的联系与关系,而不是描述性的;最后,这种分析是发生学的分析,它是要回到出发点上去并恢复本来是心理化石的某种形式发展的全部过程”[3]130。
第四,是比较研究法[3]52。这种心理机能的比较研究不仅是指跨文化间的比较,还需要针对病理的和正常的儿童发展之间的比较,以便能发生心理机能的各种发展。
(三)比照:马克思与维果茨基的研究思路
在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方面,“苏联与西方研究者对维果茨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持相同意见:维果茨基从马克思那里受到了三点启发,其一,借鉴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其二,马克思的《论费尔巴哈》为‘活动’成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础;其三,维果茨基根据马克思的《论费尔巴哈》阐述了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7]198。
首先,维果茨基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以高级心理机能研究为出发点。此时,他继承了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中涉及到的两个前提假设:
(1)人的心理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
(2)人的心理起源于活动,并从外到内进行内化。
由此构造了人的发展的三项式(人—活动—环境)。
其次,在继续思考的过程中,维果茨基着重关注到“工具”这个具有社会与文化附着的要素——即“记号”/“词”等“文化符号”。
再次,在面对“记号”对心理机能的发展问题的时候,维果茨基找到了“词的意义”作为突破口,解释了言语与思维的研究的难点,并解释了抽象的文化符号促使主体超越自身经验的局限的原因。
另一方面,维果茨基开始关注中介符号的作用方式,关注“言语与思维的关系”。维果茨基重组了维列鲁学派的理论基础:“社会的外部环境——文化的内部—外部符号——内部的心理机能”。从此,他构建了自己的社会文化的历史学理论。
如果我们对马克思与维果茨基的研究思路进行比照(见下表),我们就会发现具有十分相似的研究思路。第一个层次,两位伟大的学者都找到了活动(实践、劳动)作为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接着第二个层次他们均发现了人类所独有的工具(劳动工具/生产资料、活动工具/文化符号)的中介作用,最后第三个层次维果茨基进入更为细致的层面,专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他们两者同样具有两个对手,而这两个对手的知识论基础似乎又具有非常惊人的相似,在这个问题上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意味。
维果茨基与马克思的研究思路具有相似性。不过,维果茨基在此并没有简单地以马克思思想为理论前提,然后将它演绎地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维果茨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前提假设的继承,而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与思考逻辑,并结合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发展出适合于心理学自身的研究方法。这种“马克思式的”心理学方法成为“维列鲁”后期研究突破的一个关键因素。维果茨基沿着马克思的研究思路,在心理学方面走得更远,他具体考察了语言与思维等关键性问题,为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定位走出了心理学那种以碎片式的细微研究的局限;同时,也走出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的“谢切诺夫与卡维林”之争。
二、反思:对“××理论”“继承”的态度
在20世纪的初期,维果茨基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在心理学开创出自己的独立的天地。在今天,各种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作为“母学科”的教育学科,对于各种学术的理论研究成果具有海纳百川的容量,各式的理论时常被各种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人们所“继承”。各种理论的译介得到引入,今天的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继承态度”?
什么样的“继承”态度才能对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产生具体的影响作用呢?回顾俄罗斯的心理学发展,事实上,俄罗斯心理学学界有很多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为什么唯独维果茨基的“继承”能够脱颖而出,在西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8]呢?这与他的“继承态度”不无关系。
在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狂热之后,与西方一位心理学家的谈话改变了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看法,一位西方心理学家问维果茨基:“在俄罗斯你研究什么心理学?马克思主义不能解释你是什么类型的心理学家……”[9]378。这次谈话启发了维果茨基,从此他开始反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一词,或者说,他真正反对的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断章摘句,也就是,反对我们所熟悉的“教条主义”的做法。维果茨基说道:“我并不是想从原著的引用中发现什么心理学,我只是想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整体中学会如何建立科学,如何接近心理学的研究”[9]421[7]199-200。
而且,维果茨基进一步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有助于发展心理学的方法论,而不是取代心理学的方法论。为此,人们不能直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获得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而应该回到心理学的具体问题中建立自己“元理论”,犹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学建立了元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那样。维果茨基称:“我不想靠着拼凑一大堆引述的话来发现心智的本质。我想知道的是,在了解了马克思的方法之后,如何营建科学来进行人类心智的研究。……为了要以一般接受的科学方式创造这样一种有能力的理论—方法(theory-method),我们必须找出现象之既定领域的精髓,它们据以变化的法则……”⑤
作为马克思最忠实的“继承者”,维果茨基采取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继承态度,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的继承。马克思式的继承就是,“应该找出每个体系的规定的动因和贯穿整个体系的真正的精华,并把它们同那些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证明和论证区别开来,同哲学家们对它们的阐述区别开来”[10]。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地了解并继承这个思想体系的精华。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研究的发展遭遇了一定时期的停顿,为此译介国际的先进教育理论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但是,面对这些国际的理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如果我们真的希望继承这种先进的理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思考呢?
对于维果茨基的学术发展历程,我们需要看到两点:
第一,维果茨基继承的是来自“德国”的哲学理论,这是一种不同于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理论体系。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苏联的马克思理论工作者做了很多工作。在跨文化的理解的问题上,虽然我们无法获知维果茨基是否进行了更多的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分析他对马克思的前提假设的阐述,我们可看到他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精髓,而这是需要对马克思原著的反复阅读。
在跨文化的理论引入方面,误解是常常发生的。就连维果茨基自身也在美国遭受过误解。1962年,在维果茨基首本英文版的《思想与语言》的介绍中,布鲁纳(Jerome Bruner)评价道:“维果茨基关于发展的观念同时也是教育的理论”(p.v.)。1987年,在维果茨基的英文文集中,布鲁纳重新详细地阐述了维果茨基的观点,并提及“25年前,我认为维果茨基关于发展的观念同时也是教育的理论,当时我还没有认识到他思想的一半。对于维果茨基,教育不仅仅暗示着个体潜在的发展,而且意味着从人类产生开始的历史的表达和人类文化的增长”[11]。布鲁纳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了维果茨基的伟大之处。从布鲁纳的言论之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在理论继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解。
第二,维果茨基继承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不同于心理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在学科建制比较完善的今天,每种学科都具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以及由此衍生的学科使命,每一门学科都具有自己的核心问题及由此衍生的问题域与方法域。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并没有简单地在心理学科中移植哲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命题,而是在考究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和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引入到心理学当中。在更大的程度上,维果茨基继承的是一种马克思的“精神”,一种马克思的“态度”,一种马克思的“方法”。维果茨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前提假设,为整个文化历史学派奠定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基础;在这个前提假设的基础上,维果茨基借用了马克思对社会经济政治分析的视角,利用了历史的、整体的、发生的、比较的方法,考察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最终发展出自己独有的“文化—历史学派”。
当然,维果茨基对马克思的继承方法,使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提法,这种坚持使得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并一度沉寂。然而,偏颇的意识形态无法永久地埋没科学的真理光芒,“文化—历史学派”最终在其同事及其学生的手中得以继承,并在20世纪7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视。1960年,列昂捷夫在波恩召开的国际心理学会第16届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人类心理研究中的历史观》的论文,公开承认自己是继承和发展“维果茨基路线”的人。1973年,在维果茨基去世39年后,维果茨基的盟友鲁利亚催促美国的学者“编辑一本维果茨基的论著选集来反映他的理论”[5]9。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于1992年12月主持召开了首次为期五天的题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1996年在这位天才的心理学家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及戈麦尔等地为纪念维果茨基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终于,沉寂了多年的维果茨基理论在新的时代得到了新的继承。
注释:
①列昂捷夫(1903-1979)是前苏联心理学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院士(1950年)、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1968年)。1903年出生于莫斯科,192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41年起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45年起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1966年起任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他是巴黎大学名誉博士(1968年)、匈牙利科学院名誉院士(1973年),所著《心理发展问题》一书曾获列宁奖金(1959年)。
鲁利亚(1902-1977)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与医学教授,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前苏联神经心理学的奠基人。1902年出生于喀山医生家庭,1921年在喀山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后来又在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就读,1937年毕业,先后获得教育科学与医学的博士学位。1924年起便开始在维果茨基的领导下与列昂捷夫一道共同研究“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②赞科夫(1900-1977)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缺陷学家。生于1900年,他的工作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开始的,1918-1923年期间,他当过乡村儿童工学团的教员、团长等。赞科夫最初致力于记忆问题的研究,1940年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再现的心理学问题,1944年他写了《学生的记忆》一书,1949年又写了《记忆》一书。1954年主编了《教学中的词与直观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还有他教学的实验总结《教学与发展》一书。1957年他领导的“教育与发展”实验室正式成立。根据前一阶段的成果他写了《论小学教学》(1963年出版),1964-1965年,全苏已组织起了一个广泛又分散的实验网,1965-1966学年,全苏进行了675个一年级的实验班,学习三年制小学的全部课程。
③艾利康宁(1904-1984)是苏俄的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教授,维果茨基的学生和合作伙伴,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曾在波尔塔瓦州古典中学学习,十月革命后离开该校开始他的劳动生涯。最初在为少年违法者开办的一所工学团里任教师,后被派到彼得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并在彼得格勒克鲁普斯卡娅师范学院讲授儿童心理学,还担任过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卫国战争初期,艾利康宁志愿参军上前线,之后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在苏军军事师范学院担任高级教员,后担任苏俄教育科学院高级科研人员并兼任该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艾利康宁研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思维、言语的形成以及对书写、阅读的掌握等心理学问题,他特别重视研究各个不同年龄期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导活动的形成问题。
④整理自:勃·克·梅谢里亚科夫1998年出版的《维果茨基概念的逻辑语义分析》。转引自:郑发祥、叶浩生:《当前俄罗斯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研究的现状》,龚浩然、黄秀兰:《维果茨基科学心理学在中国》,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⑤维果茨基未出版的手记,转引自:Michael Cole & Sylvia Scribner.介绍,Lev Semyonovich Vygotsky.社会中的心智:高层次心理过程的发展(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ichael Cole,Vera John-Steiner,Sylvia Scribner,Ellen Souberman等编,蔡敏玲、陈正乾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标签:心理学论文; 维果茨基论文; 心理发展论文; 机能主义心理学论文; 分析心理学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