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韩论文,两国论文,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农产品供求结构的根本改变与日韩两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中日、中韩双边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不断深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在东北亚经贸合作升温、双边农产品贸易摩擦频繁的背景下,研究贸易利益分配问题,即中国能从对日韩农产品贸易中获得多大的利益?贸易得益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能为中国政府与日韩两国开展农业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对日韩农产品贸易提供有益的参考。而衡量一国贸易得益多少的核心指标就是贸易条件。因此,本文旨在对中国与日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贸易条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诠释与经验分析两个层面上。
(一)贸易条件的概念诠释
贸易条件即价格贸易条件是一个相对价格概念。而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的,因此,在贸易条件的确定方面,以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代表的学者强调生产或供给状况对贸易条件的确定作用。其中,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均衡的价格贸易条件存在于两国的比较成本比率之间;要素禀赋理论则认为,国家之间要素稀缺程度决定了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以穆勒、马歇尔为代表的学者更强调需求或消费对贸易条件的决定作用,若一国所面对的世界需求曲线相对有利,该国就会有相对有利的贸易条件。
西方贸易理论认为,关税、汇率、出口补贴及配额等数量限制措施和经济增长是影响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四大因素。在关税、汇率和数量限制措施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既定条件下,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为:在乙国经济没有发生增长的情况下,若甲国(小国假定)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要素禀赋的增加,那要素禀赋的影响为:在其他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种要素富有的增加将会降低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对应于这种商品是可出口商品还是可进口商品,贸易条件分别会恶化或改善,这就是莱布辛斯基定理;若经济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则存在不确定性。巴格瓦蒂认为,若某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属于出口偏向型,且该国经济对本国出口产品的依赖度很高,那么该国经济的增长可能导致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所带来的损失会超过出口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最终导致该国福利水平的下降。
贸易利益是指一国从国际商品交换活动中获得的利益,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其中交换利益为静态贸易利益,生产专业化利益则为动态贸易利益。衡量静态贸易利益需要综合考虑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而衡量动态贸易利益不仅要考虑价格与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贸易条件波动对经济增长进而对贸易利益的动态影响。
(二)国内学者关于中国贸易条件的经验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贸易条件问题展开了日益深入的经验分析。代表性研究包括:在总体贸易层面上,张烨(2002)的研究表明,1980-2000年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在波动中略有下降,降幅为10.4%,但收入贸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制成品的单要素贸易条件明显上升,这与赵玉敏等(2002)、黄满盈(2006)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而李志弘(2002)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说明,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要大于工业制成品的恶化程度。陈永福(2006)首次从总体上测算了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价格与数量指数,认为加入WTO以来农产品进口快速扩张而出口稳步增长不可避免带来贸易逆差。接着,陈永福(2006)具体分析了蔬菜出口数量与价格的变动态势,得出了蔬菜出口数量急剧增加,出口价格趋于下降的结论;在双边贸易层面上,中国对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1996年开始呈恶化之势,此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对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指数则略有下降(赵玉敏,2002)。
综上所述,从中日、中韩双边贸易角度对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因此,本文将通过编制贸易条件指数对中国与日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探讨。
二、测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测算公式
衡量贸易条件的主要指标是价格贸易条件,亦称净贸易条件,即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二)样本数据说明
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5-2008)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由于对日本和韩国出口排名前50位农产品的出口额均已占到出口总额的90%以上,因此,本文依据HS4位编码,选取75种农产品从总体上测算对日韩农产品出口的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考虑到自1995年实施的农业协议对中国输日、韩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选择1995年作为基期。
三、测算结果与原因分析
(一)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趋势
总体看(表1和图1、2),1995-2008年间,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15.3%和11.7%,说明对日韩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其中,对日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2002年为62.6,比1995年下降了37.4%,2003年以来有所回升,2004-2006年间达到75以上,2008年达到85,说明对日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在近几年出现明显改善,但仍远远低于100。对韩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在1998年前相对稳定在100左右,但从1998年开始大幅下降,2001年最低为62.1,此后转为上升趋势,2005年以后都在80以上,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对韩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明显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一期间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均呈下降态势,但出口数量指数都持续快速攀升,其中,对日农产品出口数量指数在2006年达到264.5,此后受肯定列表制度实施的影响,出口数量指数小幅下滑至2008年的222.1;对韩农产品出口数量指数在2005年以后突破了600。这说明,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利益的增加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这种粗放型的出口超高速增长,不仅会引起价格贸易条件日益恶化,还会带来双边农产品贸易摩擦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等不良后果②。
(二)贸易条件指数变动的主要原因
1.出口供给与进口需求的增加 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均逐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了相应调整,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水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产量迅速增加,甚至出现结构性过剩,扩大出口迅速成为解决这类农产品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重要渠道,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成为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类别。另一方面,随着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日本对蔬菜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和韩国对谷物饲料、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均持续快速增长。这是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数量高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2.宏观经济与贸易政策环境的变动 如日韩两国根据农业协议的承诺削减了进口关税与国内支持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下降。中国加入WTO后,对外经贸环境显著改善,加速了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特别是自2004年7月1日实施的贸易权自动登记制度,对近年来农产品出口的明显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3.农产品出口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以蔬菜出口为例,1997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加入蔬菜加工出口行列,无序竞争加剧,低价出口已成为企业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加上日本蔬菜进口商大多为拥有议价能力的大中型贸易商社和食品加工企业,对日保鲜蔬菜出口价格的大幅下跌不可避免。
四、中国对日韩出口蔬菜数量与价格的变动分析
蔬菜③是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种类,笔者对其出口数量与价格的变动趋势作一分析,以进一步检验前面实证分析的结论。
(一)中国对日蔬菜出口
出口数量的变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6年)为快速增长阶段,1998年前不到90万t,2006年达到最高点170万t,是1995年的2倍。分类别看,2006年保鲜、冷冻与调理加工蔬菜的出口量分别达71万t、34万t和59万t,比1995年增长了199%、118%和46%,脱水蔬菜出口量则相对稳定在4万~5万t(表2)。第二阶段(2007-2008年)为快速下滑阶段,2008年出口量降至120万t,与2000年(加入WTO前)的水平相当。分类别看,除脱水蔬菜外,其余三类出口均出现下滑。其中,与2006年相比,保鲜蔬菜降幅最大,达30万t;调理加工和冷冻蔬菜出口量分别减少了12万t和6.7万t。这表明,自2006年5月起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双边蔬菜贸易的影响极其显著,特别是对那些容易携带农药残留的保鲜类蔬菜而言。
出口价格方面,虽然变动幅度不大,但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2年)为逐年下滑阶段,平均出口价格在1995-2002年间下降了0.30美元/kg;第二阶段(2003-2008年)为稳步上升阶段,2008年出口价格达1.20美元/kg,比2003年上涨了了0.30美元/kg,已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出口价格持平。但不同品种的蔬菜,价格变动不尽相同。其中,保鲜蔬菜出口价格降势明显,2008年为0.75美元/kg,比1995年下降了36.0%;冷冻与脱水蔬菜出口价格在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平稳后,上涨趋势明显,与1995年相比,这两类产品的上涨幅度分别达42.1%和25%;调理蔬菜出口价格从1995年的0.97美元/kg持续下降到2003年的0.79美元/kg,此后逐年回升到2008年的1.13美元/kg。这表明,加工程度较高的蔬菜品种,不仅更能迎合日本消费者的需要,而且也更容易跨越日方设置的检验检疫壁垒,因此出口价格不仅降幅较小,还会稳步上涨。
(二)中国对韩蔬菜出口
出口数量方面,呈超高速增长的态势(表3)。大致可分为三个变化阶段:第一阶段(1995-1998年)为低水平的稳定阶段,出口量均小于8万t;第二阶段(1999-2002年)为稳步增长阶段,出口量从13万t增加到21万t;第三阶段(2003-2008年)则为高速增长阶段,出口量在2003年超过40万t、2004年超过50万t、2006年超过70万t,增长速度尤为醒目。分类别看,1995-2008年间,保鲜、冷冻和调理蔬菜出口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1.5%、46.4%和27.3%,脱水蔬菜达4.4%。
出口价格方面,呈大幅下降态势,2006-2008年间的平均价格为0.55美元/kg,仅相当于1995年出口价格的一半。其中,2008年保鲜、冷冻和调理蔬菜的出口价格与199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7.5%、23.5%和43.0%。脱水蔬菜的价格虽有波动,仍趋于上升,2008年为3.44美元/kg,比1995年的价格高出了0.51美元/kg。这说明,与日本相比,中国对韩国蔬菜出口更依赖以低价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数量型扩张,蔬菜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也更为严重。
五、主要结论与启示
通过编制出口价格与数量指数,本文对1995-2008年间中国对日韩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中国对日韩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总体趋于恶化,进一步证实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论”;②但因出口数量指数快速上升,农产品收入贸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对日韩农产品的出口总额不断增加,这种增长属于典型的依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③对日韩两国蔬菜出口数量与价格的变动趋势再次证明,依靠价低量大实现的出口增长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日益恶化。但不同品种出口价格的变动趋势显示,某些加工程度较高、更能满足进口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其出口价格不仅降幅较小,还有稳步上升的可能。
上述结论表明,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和农产品出口鼓励政策,实现了对日韩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这种增长方式不仅导致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且导致了双边贸易摩擦的频率明显增加(如2000年中韩蔬菜贸易争端和2001年中日蔬菜贸易争端)、进口方提高检验检疫标准的趋向增强等。因此,在保持出口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开发符合日韩两国消费潮流的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集中度与协调能力,是改善中国对日韩农产品贸易条件、提高中国贸易利益和福利水平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参见商务部《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中的进出口价格与物量指数,但该统计从2004年起才有按出口市场计算的月度价格和物量指数,无法反映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动情况
②如山东省寿光市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但山东省的蔬菜产地多为旱地,有些蔬菜种植户挖井深度已超过7m,说明水源不足成为制约山东省蔬菜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露地栽培蔬菜所使用的大量塑料薄膜被废弃在田地里.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参见甲斐谕和王志刚(2002)《关于中日蔬菜贸易摩擦和日本紧急进口限制的经济分析》一文
③借鉴陈永福(2006)的分类方法,将蔬菜分为保鲜、冷冻、脱水、调理加工四类(由于蔬菜汁的出口金额与数量很小,本文就不单列为一类)。保鲜蔬菜的HS税号为0701-0709,071420,071490,0807,081020,091010,091020,091030;冷冻蔬菜包括0710,08110,081120,2004;脱水蔬菜税号为0712;调理加工蔬菜为0711,081220,200110,200120,200190,2002,200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