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新视角、全方位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谈1998年高考历史第45题的检测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新视角论文,材料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高考历史第45题(以下简称第45题)同去年高考历史第44题一脉相承,提供了教材以外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努力的三条材料,用“一步切题”的方式设问:“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答案栏内印有作文方格,并标下限180字。同去年第44题比,今年第45题用黑体字提醒命题作文。指定了作文的内容要求,字数放宽到180字以内。此题深入挖掘材料解析题型的能力考查潜能,全面体现《考试说明》的四项十条能力要求,多视角、全方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着眼于、着力于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并通过历史高考的正面效应,给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明确导向。
新视角是对所考查的知识内容而言,以重要史实为基点,着重变换看问题的视角。第45题要求再认再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的新觉醒和一战后初期确立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的阶段特征,但设问在教材的隐蔽处,没有要求评述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是突破教材的束缚,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改变原有认识的思维定势,寻找新切口,从“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切入,考查考生的实际能力,使考生对已有知识能有新的组合发挥,形成新知识,为考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得出新的思维结论。这种结论,现实针对性更强。众所周知,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讲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指出在外交活动中,“我们坚持原则,顶住压力,维护了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重申“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提出要“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应予肯定的外交斗争,如曾纪泽的伊犁交涉,收回伊犁;陈权仁的交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在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史上都写了重要的一页。面对现实,回顾历史,这道题确实立意好、角度新。这就是将热点问题进行包装,创设了新情境和新视角。
全方位是对考查能力而言,要求涉及的学科能力因素全面渗透,而且利于考生展示思维个性,发挥学科水平。第45题加大了对问题考查的深度,要求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努力,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归纳、比较、概括、分析和评价,旨在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在一道题目中,将诸多能力的考查互相包容,会增加理论分量和试题的立体感。该题的理论思维含量是初步运用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外交失败,是由于当时国力贫弱;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是仰赖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声援;中国外交虽遭失败,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气节。从这些理论思维中得出实力外交、人民外交等历史规律。问答这道题,要求带有十分强烈的情感内涵,要求考生正确理解祖国在五四运动时期的艰难境遇,正确认识个人与祖国、与社会、与民族的关系,从而受到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道题要求考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构思成文,加大了思辨能力要求和考查的深度,检测了考生思维反应的速度和敏捷性,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这道题的参考答案只设评述要点,设有分值分配,在评分说明中要求按评述内容是否完整、观点是否正确、条理是否清楚、文句是否通顺,分三个档次评分,这对纠正考生答题中只罗列材料而忽视文字表达能力的缺点,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体现了历史学科同语文、政治等学科能力的互相融通。评分说明而且规定“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酌加1~2分”。这是深有用意的,用以鼓励考生发挥水平,提高试题的区分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笔者参加湖北省历史高考阅卷,评阅第45题的结果表明,这道题的考查意图基本达到,有较好的区分度,有较高的信度、效度。现抄录考生典型答案如下:
答卷1: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明确提出收回山东权利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但受到日本无理拒绝,美、英百般阻挠。由于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代表团在人民支持下,对和会提出了抗议,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坚定地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体现了不屈服于列强淫威的民族气节,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虽然山东问题没能解决,但代表团拒签和约是值得赞扬的。(168字)
答卷2: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是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首先郑重申明这一立场,但遭到日本和美、英拒绝。在中国人民五四运动的声援下,代表团以民族利益为重拒签和约,是令人钦佩的。中国代表团的努力,维护了祖国的尊严,遏制了列强的侵华野心,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平等、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山东问题仍悬而未决,表明在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时代是没有公理的。(163字)
答卷3: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力争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取消二十一条。但日本称胶州湾为日本领属,并提出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美、英庇护日本,中国外交遭到失败。由于国内爆发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强烈反对签字,代表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拒签和约。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159字)
答卷4: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力图收回列强在山东的各项特权,但日本无理拒绝,美、英干涉,中国外交受挫。但由于国内掀起五四运动,在人民支持下,中国代表团顶住压力,最终拒签和约,赢得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尊严,顺应了人民的反帝要求,振奋了民族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操。同时,说明人民是外交成功的坚强后盾,只要全国人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就能维护国家主权。(150字)
答卷5: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不卑不亢、义正辞严,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但日本拒不接受,美、英也倾向日本。中国代表的外交斡旋失败。由于国内五四运动的声援,代表团不畏强权,拒签和约。这一举动,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顺应了民心,捍卫了民族尊严,因而是爱国的、进步的,这次外交努力虽没有完全失败,怎奈中国国势衰微,不能达到目的。这一史实昭示我们:弱国无外交,没有强大国力,任何外交努力也是徒劳的。(171字)。
上录5例答案,考生采用先述后评或边述边评的方式,说明考生思维敏捷灵活。这些答案,评述完整,观点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文句流畅,勾弦提要,言简意赅。真可谓文味足、史味浓、文史并茂、珠联璧合。尤其是评价部分,超出了参考答案的评价要点,如“体现了不屈服于列强淫威的民族气节”,“表明在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时代是没有公理的”,“表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平等的精神”,“顺应了历史潮流”,“振奋了民族精神”,“人民是外交成功的坚强后盾”,“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操”,“弱国无外交,没有强大国力,任何外交努力也是徒劳的”。这些观点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知灼见,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生气勃勃的思维活力。
阅卷中发现考生答卷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审题错误,答非所问。有相当一部分答卷避开中国代表的外交努力,而是一个劲地揭批巴黎会议,说“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是强国对弱国瓜分的会议”。有的答卷通篇评述五四运动,叙经过,说结果,评意义。还有评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评中国代表团妥协软弱外交惨败的。文不对题,说明考生的审题能力较差。
2.概念模糊,线索不清。有的考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搞不清楚,将当权的北洋政府误写成清朝政府、袁世凯政府、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还有的说“外交努力表明中共争取独立的决心”,“外交失败使国内爆发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新高潮”;“五四运动使日本归还了山东”;还有的说:“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通过《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向国联提出收回山东的照会”,日本继承德国在辽东半岛的特权”,“结果使日本占领山东半岛不成,从而要求中国政府拿出3000万两白银作交换条件”。这些答卷,张冠李戴,颠三倒四,暴露出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当不扎实。
3.似懂非懂,漫无边际。有的考生根本没有读懂材料,理解有误,旁生枝节,空发议论。有的答卷说“列强为了本国的利益,避免中国发生革命,允许中国代表拒签和约”,“中国代表为了不与帝国主义失和,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美英干涉使代表团无功而返”,“山东问题圆满解决,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抗争的胜利”;还有的答卷出现观点上的错误,说“巴黎和会客观上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是以牺牲正义公道爱国为代价的”。这反映出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4.脱离材料,任意发挥。有的考生离开材料,也不看题目的设问,就瞎答一气。有的答卷说:“由于某些国家要发展在华利益而支持中国代表,在国际环境影响下,中国代表拒签和约”,“中国外交的前提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主要目标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入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成长是一个曲折过程,一定会受到帝国主义旧势力的阻挠,所以顽强的中国人民要不怕牺牲,争取外交胜利。”真是胡言乱语,令人啼笑皆非。
5.东扯西拉,逻辑混乱。根据材料,中国代表团外交努力的经过应该是提出照会——列强否认山东为我国所属——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代表团发表宣言,拒签和约。有的考生没有搞清楚这一逻辑联系,答成“通过二十一条,引起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始”,“代表拒签和约,导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要求签字,仍不放弃山东权利,争取民族独立”。
6.生搬硬套,浮泛片面。有的考生没有吃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生吞活剥,下笔便失之偏颇。有的答卷不分皂白说:“中国代表团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利益,其努力是维护北洋军阀统治,平息国内紧张局势,缓和阶级矛盾,暴露了代表团卖国求荣的丑态。”但有的答卷又说:“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为中国反帝斗争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次伟大胜利,树立了一块不朽的外交丰碑。”有的答卷还用理论穿靴戴帽,说“外交失败是落后挨打,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国外交必定失败”。
7.用词不当,褒贬不分。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用词要体现爱憎分明。有的答卷说中国代表团在和会上“俯首称臣”、“费尽心思”、“束手无策”、“忍气吞声”、“负隅顽抗”、“不敢轻举妄动”,反倒说列强“据理力争”,“同中国代表正面交锋”,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影响了文字表达,造成观点、立场上的失误。
8.叙述啰嗦,行文冗长。有的答卷表达不简洁,不能开门见山。如叙述中国代表团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有的答卷写了这样一段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要求日本归还在大战期间从德国手中取得的山东的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回答1/4的内容,用了66个字,占限定字数的1/3强,何等不经济!
上列八个问题,正好说明第45题的信息容量大,设问视角新,能力考查全,检测功能强。我们研究高考试题,要立足推进中国历史教学改革,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重视和改善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对于各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线索,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开拓中学历史教学的新思路。
标签:五四运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