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

田纪鹏,朱金梁,魏倩倩,蔡晓燕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会展与旅游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 ]全球商务旅游实践日新月异,但商务旅游本身还未被视为与个人旅游互补的重要旅游类型,还未被视为组织产出所需的重要投入。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分析了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历程,然后详细回顾了2007年以来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进展;进而从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比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5个不足:商务旅游认识亟待加强,综合效应探讨还须完善,需求与行为趋势研究不足,企业商务旅游管理研究较弱和优质商务旅游发展理论支撑不足;并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 ]商务旅游;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研究回顾;研究展望

根据联合国与世界旅游组织等的界定,全部旅游活动按照主要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型:商务旅游和个人旅游[1]11。商务旅游指旅游者以商务或职业为主要旅游目的,进行的与销售、运营管理、教育进步、社会责任、慈善工作以及绩效奖励等有关的旅游活动。这里的主要旅游目的指的是如果没有该目的,该旅游活动将不会发生。

以外科护士年龄、职称、最高学历、工作年限、护理的VTE例数、接受培训种类数为自变量,以外科护士VTE预防知信行总分为应变量,在进入水准α=0.10、剔除水准β=0.15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商务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至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和我国重要的旅游类型。根据全球商务旅游协会(Global Business Travel Association, GBTA)测算,2016年全球商务旅游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我国商务旅游市场规模达到3 179.65亿美元,占全球总规模的近四分之一,商务旅游在我国具有巨大发展潜力[2]8。随着商务旅游实践快速发展,商务旅游理论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热点,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贾莲莲和朱竑[3]126回顾了1988-2004年的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进展,认为研究历程大体经历了描述性研究、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和重大问题导向型研究3个阶段;马爱萍和张虹菲[4]2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回顾了1998-2007年的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进展,认为国外研究注重定量研究,国内研究注重定性描述,商务旅游市场和企业差旅管理研究明显不足。

自2007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和科技等发展的助推下,商务旅游发展日新月异,而学术界相关理论研究又有何新进展与不足?是本文关心的首要问题;此外,商务旅游实践领域的一些新趋势和由此可能催生的新的研究方向是本文关心的第二个问题。遵循上述研究思路,本文首先运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88年以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回顾了2007年以来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进展,比较了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最后结合商务旅游实践新趋势,展望了商务旅游研究可能的新方向。

他带领五粮液进行二次创业;他进一步改革集团治理模式推进五粮液发展新战略,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强化国际国内顶级酒业的战略性并购;他依托财务公司和资本优势,强化资本运作,创新金融服务,特别是在产业链金融方面,加大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融资服务,为五粮液销售额再上新台阶不懈努力。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文献分析软件,可对来自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等多个数据库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功能包括文献合作网络分析、主题或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文献的耦合分析、期刊Overlay分析等,还可以结合UCINET、VOSviewer等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文献的关键词等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关键词是文献检索的重要依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关键词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出现的频次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反映研究的热点和历程。本文主要运用关键词分析法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文献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检索策略与类型数量如表1所示。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国外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水下分流河道间:位于水道两侧,水动力较弱;SP曲线接近泥岩基线、低起伏,GR曲线呈漏斗状且起伏也很微弱。

(1)国外商务旅游研究的作者特征

表 1数据分析表

注释:检索时间为2018年4月16日。

数据来源:作者统计。

图1是国外商务旅游研究的作者和关键词可视化图。图1a显示,国外学界在商务旅游研究领域暂未有较为突出的权威学者,发文量最多的Rogerson也仅有3篇相关研究。Derudder、Witlox、Beaver-stock和Faulconbridge 4位作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合作关系,可被视为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团队。

国内商务旅游者研究包括商务旅游目的地感知与满意度研究、旅游流空间分布研究等方面。胡平[38]29运用“重要性—表现”方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实证研究了上海徐家汇商务旅游区游客满意度。李玺等[39]57将内容分析法引入旅游形象感知的非结构化测量中,研究了到访澳门的商务人士对澳门旅游形象的总体感知。唐澜等[40]149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网络,深入研究了入境商务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动规律。赵多平等[41]146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宁夏赴阿拉伯国家出境商务旅游影响因素及机理。

(2)国外商务旅游研究的热点和特征

图1b是国外商务旅游研究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business travel”“stress”“management”“performance”“network”“impact”“work”“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vel”“mobility”“tourism”“travel”“communication”等12个关键词中心性大于0.1,构成了国外商务旅游研究内容的基础。

2.1.2 近10年国外商务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商务旅游往常归入货运和上下班通勤范畴,因此研究视角比较单一,这使得更加深入地研究商务旅游活动、商务旅游者特征及其对商务旅游活动的感知、商务旅游管理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5]1109。如图2所示,国外研究内容的总体特点为低宽度高深度,即研究的范围并不是很宽泛,但研究内容的细致程度和深度较高,且随着时间推移,呈现进一步发散与深化的趋势。2007年以来,国外商务旅游理论研究主要聚焦在商务旅游者、商务旅游效应、商务旅游影响因素、商务旅游管理等方面,近年来研究内容相对更加发散。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图1 国外商务旅游研究的作者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结果

(1)商务旅游者研究

在高层建筑中,采用高强钢筋可以在相同受力条件下减少钢筋用量,增大钢筋间隙,增加钢筋焊接、绑扎和混凝土浇筑空间,保证了混凝土浇筑质量,同时也减少了“肥梁胖柱”现象,降低了工程造价。但是,应用高强钢筋对于中低层建筑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由于规范对最小配筋率、裂缝控制、裂缝宽度等要求,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应用高强钢筋并未体现出高强度的优势,反而因使用高强钢筋而增加成本。

商务旅游者有别于个人旅游者,其在旅游过程中所受压力的来源更多、力度更大。Chen[6]1认为限制商务旅游者个人需求与工作期望的压力类型分为工作压力、个人情感压力和健康行为压力3类,这些压力来自商务旅游相关的行程安排、对酒店及航空公司的偏好、商务旅游过程是否便利、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困难、对目的地的关切、工作和个人生活等6个方面。商务旅游者对旅游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做预先的应对准备,可以在商务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7]152

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商务旅游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及旅游行为方式呈现差异化特征,对商务旅游目的地而言,目的地须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旅游者的偏好,有针对性地制定目的地商务旅游营销策略。卡塔尔首都多哈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商务旅游目的地,Abulibdeh与Zaidan[8]152以中国、阿拉伯国家和英语语言国家到访卡塔尔的MICE(Meetings, Incentives, Congress, Exhibitions)商务旅游者为例,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商务旅游者的信息获取、旅游行为方式及影响商务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主要因素,结论认为卡塔尔发展商务旅游,必须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源市场特征,提出合适的市场开拓策略。

测度商务旅游者的满意度及其对商务旅游的感知,是商务旅游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商务旅游体验是一个闭环过程,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整的商务旅游体验包括旅游前的体验、旅游过程中的交通体验、旅游目的地体验和旅游后的体验4个阶段。商务旅游者作为乘客,其对旅游交通的体验是一种远离工作的“放松体验”,此时商务旅游者享受熟悉的机场环境、为商务乘客提供的专属服务以及航班上有限的网络连接服务等;而商务旅游的另一个阶段则主要与工作相关,旅游体验相应转变为职业体验[9]142。上述发现为旅游流研究、工作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商务旅游者研究等提供了新视角。

(4)商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图2 国外商务旅游研究关键词演化时区图

(3)商务旅游发展研究

3.1.3 商务旅游发展研究侧重点各异

商务旅游交通碳排放效应研究是近期的研究热点。预计到2050年,航空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将是现在的3倍,在各国努力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背景下,政策干预航空碳排放增长的可能性逐渐增加。Davies与Armsworth[14]7634利用来自英国6家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机票价格上涨(特别是豪华航班的票价上涨)可以带来实质性的航空减排,从而为寻求替代商务航空旅游的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激励;同时发现,只有极少数企业愿意在外部减排规制出台之前,先行实施内部减排政策。

国际展销、国际会议等商务旅游类型增加了国际贸易伙伴间的面对面交流,增进了双方复杂信息传递的信度和效度,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信息传递效应。Cristea[15]207利用美国各州层面的国际商务旅游航空数据,研究发现航班商务舱的需求量与不同贸易产品的数量和结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研发密集型及存在贸易摩擦的贸易产品的相关贸易伙伴之间的交流更高程度地依赖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上述发现为全面认识面对面的商务旅游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对企业而言,商务旅游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如何测算其时间节省效应,仍是一个前沿问题。Wardman等[16]200对评估商务旅游时间节省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传统的成本节约方法(Cost Savings Approach, CSA)没有提供一个合适的基准来评估商务旅游的时间节省效应,而Hensher方程法(Hensher Equation, HE)和支付意愿法(Willingness-To-Pay, WTP)均没有按照绝对价值或价值变化来进行类似的评估。因此,通过联合CSA方法、HE方法和WTP方法,构建可控的三角测量方法,综合评估商务旅游的时间节省效应,更符合现实要求。

商务旅游具有显著的空间演进效应。针对以往商务航空旅游研究绝大多数聚焦于单一年份或季节横截面数据研究的缺陷,Neal[17]5运用美国108个城市1993-2011年的商务航空旅游数据,从单一城市、两城市间和全部城市系统间的3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商务航空旅游的空间演进效应,发现商务航空旅游空间效应沿着重点商务城市的空间极化效应、商务城市两两间的空间联动效应、全部城市间的空间网络效应的顺序演进。

尽管商务旅游者对频繁的商务旅游活动是否影响其健康还存在争议[18]1,但商务旅游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商务旅游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者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方面。Lyons[18]1较早提出了“过度商务旅游”的概念,为决策者做出减少企业商务旅游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已有研究者关注到频繁的商务旅游对旅游者健康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积极克服这些不利影响的策略[19]50。知识密集型行业在不同的业务流程阶段对商务旅游的需求及由此产生的碳足迹存在差异,Poom等[20]292认为商务旅游目标的优先级反映了商务旅游的环境负荷,执行核心业务的流程碳足迹最高,并提出了将社会技术环境、低碳通信和商务旅游模式相结合的商务互动管理方式,以此来克服商务旅游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3)商务旅游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商务旅游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电话会议与视频会议等新兴沟通手段、商务旅游供应商、目的地的结构等是主要因素。一般而言,企业视频会议与商务旅游之间呈替代关系,但这种替代关系受企业内部沟通机制和视频技术应用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企业间呈现差异化特征。Lu与Peeta[21]709以台湾科技产业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了企业商务航空旅游与视频会议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会议环境对交流机制有重要影响,不需要面对面交流的会议环境往往会促进视频会议的应用;此外,企业内部对不同沟通方式的相对优势和劣势的看法也影响了这种替代关系。Denstadli等[22]1总结了视频会议的发展历程,认为视频会议和商务航空旅游之间整体呈现正相关关系:商务旅游者经常乘飞机进行商务旅游活动,同时也更多地参加各类视频会议;此外,经常参加视频会议的人更有可能相信视频会议对商务旅游的替代作用。

商务旅游目的不同于个人旅游目的,影响商务旅游者出行决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Aguiléra与Proulhac[23]28发现影响长途商务旅游频率的决定因素包括旅游者的社会职业类别、收入、性别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面积等,其中,旅游者的社会职业类型和所处的位置对长途商务旅游的影响最大;巴黎市区因具有高度集中的经济活动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其长途商务旅游频率低于城市其他地区和农村地区。Pavli等[24]364研究了前往北非、中东和亚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商务旅游者的医疗卫生状况,发现前往上述3个地区的商务旅游者在行前疫苗接种等医疗卫生准备方面存在差异,商务旅游者应当重视行前医疗卫生安全准备工作。前往非洲国家的土耳其商务旅游者行前医疗卫生安全准备存在类似情况[25]614

城市层面上,评价商务旅游城市应综合城市的形象、经济、交通、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45]13,优秀商务旅游城市的形成须依靠综合性的城市宏观环境体系[46]107,其运行能力和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目的地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47]90。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商务旅游集聚区的开发途径有3种:以商务旅游为核心产业的开发、以商务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开发和以商务旅游为基础配套功能的开发,具体的发展模式有景区复合叠加型、商务活动伴生型、交通枢纽依托型、专业供给吸引型4种模式[48]119。北京挖掘优势与抓住机遇发展商务旅游[49]38,香港、澳门、上海、广州4城市的商务旅游竞争力[50]27以及重庆商务旅游发展策略[51]168等内容成为研究热点。

(4)商务旅游管理研究

企业层面商务旅游管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企业商旅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差旅经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旅游者、高级经理、供应商和旅行社等)之间的管理沟通问题;另一个现实挑战是“虚拟会议”(如电话、视频和网络会议等)对商务旅游的替代[27]276。与企业其他政策类似,企业商务旅游政策由企业高层负责制定,但在制定商旅政策时应当结合企业商务旅游者的实际感受,做好前期调研,否则相关政策可能会给企业商旅管理带来问题。例如,一些企业的商务旅游频率过高,超出了商务旅游者的正常承受范围,因此一线员工希望减少商务旅游频率,但决策不可能通过商务旅游者个人来实现,而应由能够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和商旅管理政策的结构性因素的变化来实现[18]1

2.2国内研究进展

2.2.1 国内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1)国内商务旅游研究的作者特征

据调查,在白银市电器行业65%的中小企业都致力于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以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利润,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和财务管理人员的潜在“产品”。80%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财务部门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缺乏较强的专业知识,没有主动的分析和研究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所在,造成很多财务问题是凭经验决策,没有详细决策程序,管理者又比较集权,有些企业领导对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认识不够,认为企业只要从实际资金的角度实现了收入,就完成了资金的周转,所以往往以实际资金收入的多少论企业规模,而不管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图3a所示,国内商务旅游研究基本以个人研究为主,除包富华与陈瑛之间有合作关系外,其余作者间没有较为明显的合作关系。从发文量(圆圈大小)看,包富华、陈瑛和彭顺生发文量超过4篇,但均不具有中心性。

(2)国内商务旅游研究的热点和特征

与国外相比较,国内商务旅游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相对更丰富。图3b显示,国内研究内容聚焦在商务旅游、旅游业、商务旅游市场等中宏观领域。

2.2.2 近10年国内商务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商务旅游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林洪岱较早研究了属于商务旅游重要类型之一的会议旅游[28]40。2007年以来,国内研究聚焦在商务旅游概念、商务旅游者、商务旅游目的地(以及产业、企业和市场)的发展与效应等方面(见图4)。此外,国内商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相较国外更加深入。

(1)商务旅游内涵与外延研究

商务旅游内涵研究在2000年前后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成果[29-32],重点探讨了商务旅游的表现形式及商务与旅游之间的相互关系。近10年来,商务>旅游内涵研究不断深化,尽管有学者强调商务活动与旅游活动的差异[33-35],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商务旅游的内涵应当界定为以商务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36-37]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图3 国内商务旅游研究的作者与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图4 国内商务旅游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商务旅游外延研究主要聚焦于商务旅游的类型与特征研究两个方面。商务旅游的类型包括传统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奖励旅游、展览旅游、大型体育活动和节庆活动[33-34]。商务旅游的特征包括较高的消费能力、较强的出游稳定性、较高的重复出游率以及目的地选择的非自主性等[33]

(2)商务旅游者研究

人的嗓子都具备两种机能:一种是“重机能”,即发真声的,真嗓子机能;另外一种就是“轻机能”,即发假声,假嗓子机能。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需要真假声的混合,如果偏废其一,那么嗓子就会受到损害。除了对声带使用轻重机能的要求,在发声的方法上,两种唱法也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商务旅游效应研究

从相关的教学论文来看,小学数学教师普遍意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定义是一种形式定义。同时,教师也明确了方程的本质是一种问题的解决过程,它不同于算术之处,在于方程对未知量与已知量一视同仁。

首先,目的地商务旅游发展条件研究。目的地发展商务旅游一般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一是经济规模,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二是目的地的地域面积、人口和产业分散程度,较大的面积、广泛的人口分布需要更多的商务旅游来促进经济和商业发展;三是产业融合程度,国民经济若是由商务旅游密集型的部门或行业主导,则在工作、产出及人口等方面将有较高的商务旅游需求;四是技术和商务旅游的生产率,商务旅游几乎是每个行业所需的必要投入,与其他投入类似,商务旅游投入数量受制于商务旅游生产率的变化;五是国际贸易优势程度,目的地拥有巨额国际贸易部门将更倾向于国际商务旅游,而若经济活动主要由消费构成,则将更倾向于国内商务旅游;六是地理区位,目的地远离其市场或供应商,则需要相对更多的商务旅游,以便获得发展;七是基础设施发展程度,交通和饭店等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商务旅游发展需求是一个关键问题;八是环境、税收、安全性和监管政策,这些体现目的地政府对发展商务旅游的认识和态度[37]21

其次,各类商务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苏州工业园区是原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于2010年设立的全国第一个“商务旅游示范区”,理论界对其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从系统理论的视角[42]35、系统动力学的视角[43]486、“工商旅居”商业模式示范价值的视角[33]、商务旅游人才培养的视角[44]55等,对苏州“商务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与建议。此外,胡平[38]29构建了徐家汇商务旅游区发展的优劣矩阵图,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徐家汇商务旅游区环境质量与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扩散和日益普及,已经改变了商务旅游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交互方式。发端于2008年的移动应用程序(APP)成为许多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成本和提供高效服务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采用这一技术提供包括机票预订、办理登机和查询飞行状态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Budd与Vorley通过深入调查全球前二十五大客运航空公司的移动应用程序(APP),认为高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促进了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发展,该系统强调个人定制交互和面对面交流的灵活性与高效性;同时认为,尽管移动应用无疑是一项技术创新,但它对面向商务旅游者的服务创新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以及移动应用在未来国际商务旅游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实用性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26]41

省域层面上,徐全红[52]57研究了福建加快发展商务旅游的机遇和威胁,并提出了发展商务旅游的基本战略。全国层面上,崔玲萍和陈玲玲[53]122从客源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的前景、问题与对策;彭顺生[54]1574分析了中国商务旅游在新世纪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从多维视角提出了应对各种挑战的策略。

(3)中国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价格逐渐向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转变,在不同出口市场上的价格差异越来越小。从图3可以看出,图像有上移和轻微右移的趋势,说明中国机械运输设备的价格在不同市场的差异越来越小,且产品的价格在逐步提高。

第三,商务旅游企业发展研究。商务旅游服务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是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55]和基于客户体验的主题识别与设计[56]。旅行社是最具代表性的商务旅游服务企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是旅行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57]。旅行社要想成功实现面向商务旅游的转型,必须和目标客户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必须将为客户的事务性活动提供服务作为产品核心,必须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58]75。由此可见,实现商务旅游企业发展需要相互配套的系列举措,一是要积极推动商务旅游企业发展;二是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逐步提升商务旅游企业管理能力;三是要建立并完善商务旅游企业的战略联盟[34]190

第四,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研究。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赴大陆的商务游客相比较,台湾赴大陆的旅游市场是一个以商务旅游为主体的高端市场,游客到访目的地以台资集聚区和经贸及文化发达的城市为主[59]11

第五,商务旅游发展效应研究。众多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发展商务旅游对目的地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商务旅游促进了目的地产业融合发展[60];二是商务旅游推动了城市国际化[61]162;三是重点城市入境商务旅游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二者水涨船高[62]53

商务旅游者能否减少旅游频率?哪些因素改变了商务旅游者的旅游习惯并影响了商务旅游政策效果?针对上述问题,Roby[10]20运用半结构化采访方法,调查了伦敦相关私营部门150名员工减少商务旅游的动机和态度,以及企业为了平衡减少碳排放和成本而做出的妥协。研究发现,员工坚持面对面会见供应商、企业现有的商务旅游和会议习惯以及将商务旅游认为是一种与地位象征有关的福利的认识等因素,是企业做出减少商务旅游决策的主要障碍。

为满足我国商务旅游实践发展、高校旅游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内学者近10年来开始关注商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刘大可主编了国内第一部《商务旅游》教材[63],之后彭顺生主编了《商务旅游理论与实务》教材[64],两部教材均深入探讨了商务旅游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李佳[65]72在构建商务旅游人才胜任力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构造胜任型教学体系、突出隐性特质培养和拓展国际化视野的商务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3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比较

3.1研究内容比较

3.1.1 内涵与外延研究是国内的特色

商务旅游内涵与外延研究是整个商务旅游研究的基础,也是国内研究的特色。国内商务旅游内涵研究经历了从商务与旅游相独立到二者相融合的两个阶段,目前更倾向于将商务旅游界定为以商务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商务旅游外延研究主要探讨了商务旅游的类型与特征。国外该方面研究比较薄弱,往往基于企业商务旅游实践和统计核算的视角,界定商务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尚未构建起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3.1.2 国外商务旅游者研究更加细化

有几秒钟的时间,艾瑞克和老四瞪着对方,气氛就这么僵住了。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畏者:一种是荣誉型,一种是冷酷型。但即便是我也看得出来,在这间屋子里有发言权的最终还是无畏派最年轻的首领艾瑞克。

商务旅游者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共同热点,但国外研究更加细化,研究内容包括商务旅游者的压力及来源、文化背景与行为方式、商务旅游满意度与感知、影响商务旅游者决策的因素等内容。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商务旅游目的地感知、满意度测度和大尺度的商务旅游流空间分布研究,还不够细化与具体。

全球商务旅游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水平,商务旅游人次占全球旅游总人次的12%,商务旅游收入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20%,商务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日益密切[11]703。商务旅游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于研究视角的关系,国外对商务旅游的经济效应尤为关注。早期的商务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主要是运用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得出商务旅游对旅游产业及国民经济的贡献。近期的相关研究主要是运用各类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刻画其经济效应。众多的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区域间的商务旅游与贸易往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俄罗斯会展旅游业对其境内的许多中小型商务区和民族特色集聚区的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183;香港与美国的商务旅游和贸易往来之间呈现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在香港与内地和台湾之间则表现为商务旅游是贸易的Granger原因[13]395。上述商务旅游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对目的地制定相应的商务旅游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紫外分光光度计(UV2400型,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高速逆流色谱(TBE-300B型,上海同田生化有限公司);微量分析天平(TP-214型,美国丹佛仪器有限公司);超声清洗机(KQ32002型,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高压灭菌锅(MLS-3780型,日本三洋公司);恒温培养箱(DHP-9162型,上海齐欣科学仪器公司);超净工作台(SW-CJ-1F型,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商务旅游发展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但侧重点各异。国外主要侧重于各类影响因素对商务旅游发展的影响和效应研究。其中,影响研究主要聚焦于电话会议与视频会议等新兴沟通手段、移动应用技术、商务旅游者个人因素等对商务旅游发展的影响,总体而言属于中微观层面的研究;效应研究则比较全面,包括经济效应、碳排放效应、信息传递效应、时间节省效应、空间演进效应等积极效应和对旅游者及环境的负面效应等方面。国内商务旅游发展研究全面而深入,内容从微观到宏观均有涉及,包括但不限于目的地发展商务旅游的条件、各类商务旅游目的地发展、商务旅游企业发展、商务旅游发展效应和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等方面。

3.1.4 其他方面的研究各具特色

由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国外发展相对更加健全,因此国外商务旅游企业研究主要是从企业商旅管理的视角进行。国内对商务旅游人才培养相关内容的研究则更深入。

3.2国内外研究方法比较

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方法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国外以定量研究为主,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在商务旅游者研究方面,国外研究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比较深入地刻画了商务旅游者的相关特征;国内研究除了运用问卷调查法外,还将诸如社会网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拓展到商务旅游流的空间特征研究中。国外商务旅游效应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更多地采用了计量经济学和问卷调查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探讨了商务旅游与其他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商务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内对商务旅游内涵与外延、商务旅游发展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概念辨析、模式构建、战略设定等定性研究方法,在探讨商务旅游发展效应时,部分研究采用了计量经济学等定量研究方法。

4国内外研究评论与展望

近10年来国内外研究对商务旅游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顺应了商务旅游实践的发展趋势,并具有积极指导意义。但现有研究尚存在5方面不足,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4.1商务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亟待加强

相对于丰富的个人旅游研究,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数量上明显偏少、质量上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次原因是理论界对商务旅游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种认识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还没有将商务旅游提升到与个人旅游互补的旅游类型的高度加以认识;二是仍然将商务旅游作为企业费用支出的一部分来加以管控,而未将其视为与资本、劳动等类似的中间投入。

根据联合国和世界旅游组织等的界定,全部旅游活动按主要旅游目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个人旅游活动(又可细分为度假、休闲和娱乐、探亲访友、教育和培训、保健和医疗、宗教/朝圣、购物、过境和其他等类型);二是商务旅游活动。由此可见,商务旅游是与个人旅游互补的旅游类型,应该从这个高度深化对商务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加强相关研究。

进一步地,商务旅游可划分为下列细分类型:一是自营职业者和雇员的活动(只要这些活动不存在与到访国或到访地某个居民生产者之间的隐性和显性的“雇主—雇员”关系)以及投资者、商人等的活动;二是参加会议/大会/代表大会、交易会和展览会等活动;三是举行演讲、音乐会和演出等活动;四是代表到访国家或地区的非居民生产商进行促销、出售或购买货物或服务;五是作为外交人员、军事或国际组织人员参加外国政府使团,但驻扎在到访国除外;六是参加非政府组织使团;七是参加科学或学术研究;八是规划旅游性出行,承包膳宿和运输服务,作为向导或其他旅游专业人员为(到访国家或到访地)非居民机构工作;九是参加职业体育活动;十是参加正式或非正式在职培训课程;十一是作为私人运输工具(公司商务飞机、游艇等)工作人员的一部分;十二是其他目的的活动。这些商务旅游细分类型均是深入研究商务旅游的主要方向。

商务旅游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等各类组织重要的中间投入。商务旅游的作用与个人旅游一致,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在现实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商务旅游的界定仍存在一定差异:旅游供应商将其视为收入和主要市场细分的重要来源;公司管理层认为这既是主要的业务投入,也是必要的可控支出;商务旅游购买者和差旅经理认为商务旅游是一个求解最优化的挑战过程;而经验丰富的商务旅游者则认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研究应注重构建统一的商务旅游内涵与外延体系,完善商务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

4.2商务旅游综合效应探讨还须完善

商务旅游的综合效应体现在解决就业、增加工资收入、提高税收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上。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商务旅游的上述效应存在差异。现有研究对上述问题虽有涉及,但有待深化,还需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酒企在白酒“走出去”的道路上做出了实践,诸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等名优白酒不仅在海外酒类专卖的柜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点,不可不谓是成绩斐然。然而仅靠名优酒企的身先士卒真的能够最大效率地加速白酒国际化进程吗?在国际酒业市场上真的应当由名优酒企冲锋在前吗?在笔者看来不尽其然。

探讨商务旅游的综合效应,应在分析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商务旅游在全球的发展现状并做出趋势判断,界定商务旅游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比例结构,确定企业、政府等组织的商务旅游投资回报,探讨商务旅游的环境效应、就业效应、工资效应、税收效应等积极和消极的综合效应,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4.3商务旅游需求与行为趋势研究不足

近10年来,国内外对商务旅游者的研究大多是基于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的相关研究,但对商务旅游者及其旅游需求与行为新趋势的研究还不足,特别是近年来商务旅游需求受市场主体、产业环境、技术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变化日新月异,若不能对商务旅游需求与行为趋势进行前瞻性研究,便不能很好地发挥理论研究对实践发展的指导作用。

商务旅游需求与行为同个人旅游需求与行为相比较而言,具有独特性。加强该领域研究,首先,应探讨影响商务旅游需求与行为的关键因素及其应对策略;其次,应紧跟新时代商务旅游需求市场主体发展趋势,以千禧一代为例,探索商务旅游需求与行为的数字化路径;最后,应把握商务旅游需求与行为的发展趋势,研究前瞻性的商务旅游新业态。

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在现实运用中会涉及许多问题。首先,现金流的折现率非常难以估计,虽然一般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或套利定价模型进行模拟,但不一定适合所有性质的企业。其次,预测未来无限期的自由现金流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只预测未来几期的现金流,其可靠性也不高。再次,预测的对象是现金流而非会计利润,现金流的变化更难预测。

4.4企业商务旅游管理研究依然较弱

现有研究涉及企业商务旅游管理的相关成果较少,这与商务旅游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符。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类型多样,商务旅游发展方式多样,很难形成统一做法;二是企业日常管理中对商务旅游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商务旅游者的关注与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采用均数及标准差及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计算PBL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差异是否有显著性(P<0.05)。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计算PBL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例情况是否有显著性差异(P<0.05)。

企业商务旅游管理纷繁复杂,必须抓住关键问题。根据企业商务旅游管理实践,会议、酒店和航空项目是企业商务旅游管理的3个核心问题。理论研究应以上述3个方面为重点,探索企业商务旅游项目谈判与管理创新的实践路径。其中,商务旅游会议项目管理研究应突出全球会议市场预期、会议项目管理的政策与趋势、发展绿色会议的举措和成功举办多种类型会议的诀窍等内容。商务旅游酒店项目管理与航空项目管理的研究应聚焦于企业商务旅游管理者如何与酒店和航空公司进行博弈与合作。

4.5优质商务旅游发展理论支撑不足

新时代,我国旅游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优质旅游发展阶段,优质商务旅游发展实践在全国迅速展开,迫切需要理论支撑。根据发展优质旅游的5条路径,优质商务旅游理论研究可围绕下列关键问题展开:一是研究中国特色商务旅游发展的制度内涵、产业内涵和服务内涵,促进商务旅游的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和个性化,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研究商务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发展模式,拓宽优质商务旅游发展渠道;三是研究依法规范商务旅游的举措,构建保障优质商务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现代治理体系;四是研究商务旅游供给侧科技创新方式,探索新技术应用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五是将我国优质商务旅游发展置于全球商务旅游发展大背景下,探索提升我国商务旅游全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方式方法。

注释

①本文将business tourism与business travel共同视为商务旅游。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recommende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2008[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10: 11.

[2] Global Business Travel Association. Annual global report & forecast: prospects for global business travel 2017-2021[R]. 2017: 8.

[3] 贾莲莲, 朱竑. 商务旅游研究述评[J]. 思想战线, 2004,30(3):126-130.

[4] 马爱萍, 张虹菲. 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述评[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11):25-30,58.

[5] AGUILERA A. Business travel and mobile worker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08,42(8):1109-1116.

[6] CHEN H S. Travel well, road warriors: assessing business travelers’ stressors[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7,22:1-6.

[7] WANG L, FANG B, LAW R. Effect of air quality in the place of origin on outbound tourism demand: disposable income as a moderator[J]. Tourism management, 2018,68:152-161.

[8] ABULIBDEH A, ZAIDAN 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ross-cultural information searching and travel behavior of business travelers: a case study of MICE travelers to Qatar in the Middle East[J]. Applied geography, 2017,85:152-162.

[9] UNGER O, URIELY N, FUCHS G. The business travel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61:142-156.

[10] ROBY H.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travel policies: reducing business travel,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14,69:20-35.

[11] NICULA V, ELENA P R. Business tourism market developments[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4,16:703-712.

[12] ELENA C, TATIANA S. Event tourism in Russian region: opportunity for small-scale business growth[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5,26:183-187.

[13] TSUI W H K, FUNG M K Y. Causality between business travel and trade volum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52:395-404.

[14] DAVIES Z G, ARMSWORTH P R. Making an impact: the influence of policies to reduce emissions from aviation on the business travel patterns of individual corporations[J]. Energy policy, 2010,38(12):7634-7638.

[15] CRISTEA A D.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vidence from U.S. States’ exports and business-class travel[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1,84(2):207-220.

[16] WARDMAN M, BATLEY R, LAIRD J, et al. How should business travel time savings be valued?[J]. Economics of transportation, 2015,4(4):200-214.

[17] NEAL Z. Evolution of the business air travel network in the US from 1993 to 2011: a descriptive analysis using AIRNET[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 management, 2013,9:5-11.

[18] LYONS G. Business travel-the social practices surrounding meetings[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 management, 2013,9:50-57.

[19] COHEN S A, HANNA P, GÖSSLING S.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 travel: a media comments analysi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18,61:406-419.

[20] POOM A, ORRU K, AHAS R.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business travel in the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sector[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17,50:292-304.

[21] LU J L, PEETA S.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air travel and videoconferenc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09,43(8):709-721.

[22] DENSTADLI J M, GRIPSRUD M, HJORTHOL R, et al. Videoconferencing and business air travel: do new technologies produce new interaction patter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3,29:1-13.

[23] AGUILÉRA A, PROULHAC L. Socio-occupational and geographical determinants of the frequency of long-distance business travel in France[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5,43:28-35.

[24] PAVLI A, SILVESTROS C, PATRINOS S, et al. Pre-travel preparation practices among business travelers to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destinations: results from the Athens International Airport Survey[J].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2014,12(4):364-369.

[25] SELCUK E B, KAYABAS U, BINBASIOGLU H, et al. Travel health attitudes among Turkish business travelers to African countries[J].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2016,14(6):614-620.

[26] BUDD L, VORLEY T. Airlines, apps, and business travel: a critical examination[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 management, 2013,9:41-49.

[27] GUSTAFSON P. Managing business travel: developments and dilemmas in corporate travel manage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33(2):276-284.

[28] 林洪岱. 中国国内旅游的一翼:会议旅游[J]. 旅游学刊, 1988(1):40-45.

[29] 彭华. 试论经济中心型城市旅游的商务主导模式:以汕头市为例[J]. 地理科学, 1999,19(2):140-146.

[30] 李立, 张仲啸. 论商务旅游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2):62-65.

[31] 魏小安.商务旅游与中国商务旅游市场[EB/OL].(2009-01-22)[2017-10-22].http://weixiaoan.blog.sohu.com/109010242.html.

[32] 厉新权, 程小敏. 关于拓展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的思考[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3):24-29,41.

[33] 曹琴. 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旅游的成功实践及其示范价值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3.

[34] 王昆强. 我国商务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7):190-191.

[35] 曹诗图, 许黎. 对商务旅游概念的质疑与澄清[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32(2):116-120.

[36] 吴必虎, 俞曦. 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 57.

[37] 田纪鹏. 商务旅游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7.

[38] 胡平. 商务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徐家汇为例[J]. 旅游科学, 2008,22(1):29-33.

[39] 李玺, 叶升, 王东. 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非结构化测量应用研究:以访澳商务游客形象感知特征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26(12):57-63.

[40] 唐澜, 吴晋峰, 王金莹,等. 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9):149-155.

[41] 赵多平, 王翠婷, 曹兰州. 宁夏赴阿拉伯国家出境商务旅游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J]. 人文地理, 2017(6):146-153.

[42] 彭陈艳. 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研究[D].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10: 35-58.

[43] 汪德根, 宋玉芹, 刘昌雪. 商务旅游城市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32(3):486-496.

[44] 王睿. 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旅游人才缺乏问题对策研究[J]. 人才资源开发, 2015(18):55.

[45] 徐峰. 商务旅游城市评价标准探讨:对义乌案例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3):13-15.

[46] 谢佩清, 王媛. 世界优秀商务旅游城市发展经验借鉴:城市宏观环境要素[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12):107-113.

[47] 洪涛. 商务旅游目的地系统影响要素及系统优化[J]. 社会科学家, 2017(4):90-95.

[48] 张文建, 侯洁.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商务旅游优化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2(1):119-124.

[49] 殷敏. 论北京商务旅游的发展[J]. 北京社会科学, 2008(2):38-44.

[50] 李玺. 城市商务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方法的创新研究[J]. 旅游学刊, 2010(4):27-31.

[51] 郑涛. 重庆商务旅游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探讨[J]. 特区经济, 2011(4):168-171.

[52] 徐全红. 福建发展国际商务旅游的SWOT分析[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9(1):57-63.

[53] 崔玲萍, 陈玲玲. 刍议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策略[J]. 经济问题, 2007(6):122-124.

[54] 彭顺生. 新世纪中国商务旅游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 经济地理, 2009,29(9):1574-1579.

[55] 万早平. 商务旅游服务企业专业化战略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08.

[56] 何瑞兰. 我国商务旅游服务企业客户体验主题识别与设计的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57] 王利英. 旅行社企业商务旅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07.

[58] 宋子千, 宋志伟. 关于旅行社面向商务旅游转型的思考[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5):75-79.

[59] 刘大可, 章楹. 台湾赴大陆商务旅游市场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31(3):11-14,29.

[60] 马骋. 智利矿业商务旅游策划与管理[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09.

[61] 刘晓燕. 西安商务旅游及城市国际化研究[J]. 特区经济, 2011(6):162-163.

[62] 包富华, 陈瑛. 入境商务旅游与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关系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J]. 上海经济研究, 2016(6):53-61.

[63] 刘大可. 商务旅游[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64] 彭顺生. 商务旅游理论与实务[M]. 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3.

[65] 李佳.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商务旅游人才培养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 2012(22):72-73.

Review and Prospec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Business Tourism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

TIAN Jipeng,ZHU Jinliang,WEI Qianqian,CAI Xiaoyan

(School of Tourism and Event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1620,China )

Abstract :Business tourism refers to the tourism activities conducted by tourists for the purpose of business or profession, which are related to sales, operation management, educational progr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harity work and performance incentives. Business tourism practice is changing rapidly globally and has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China.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tourism type complementary to individual tourism, nor as an important input for organizational output.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firstly made a visual analysis on the authors and research highlights about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references, a total of 761, using CiteSpace with keywords analysis method. As far as foreign references are concerned, there are no authoritative scholars, and 12 foreign research topics are presented. For domestic references, there is no centricity for the scholars, and research topics focus on the macroscopic field of business tourism. The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ontents of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2007. Foreign references focus on business travelers, the effects of business tourism,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business tourism, and business tourism management. Domestic references focus on the business tourism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business travelers, busines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tourism education.Then it compared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references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method, and drew four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research is characteristic in domestic references; secondly, foreign research on business travelers is more detailed; thirdly, the topics on business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different; fourthly, other research topics are different. In the end,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deficiencies, which are the importance of business tourism needing to be strengthened,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business tourism needing to be improved, the study of business travel demand and behavior trend being insufficient, enterprise business tourism management research being still weak, and the high quality business tourism development being not supported by theory effectively,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search prospects.

Key words :business tourism; CiteSpace;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784(2019)01-0086-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GL03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项目(Y201701-13);“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关系与合作高等研究院项目(YDYL2018022)。

[收稿日期] 2018-03-27; [修订日期]2018-06-17

[作者简介] 田纪鹏(1982-),山东沂源人,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商务旅游;朱金梁(1993-),男,安徽宿州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魏倩倩(1995-),女,山东青岛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蔡晓燕(1995-),女,江苏南通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近十年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