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幽默--评王璇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_王选论文

科学家的幽默--评王璇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_王选论文

科学家的幽默——评王选教授在北大的演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家论文,王选论文,北大论文,教授论文,幽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选教授1998年10月为北京大学学生所作的演讲,以其亲自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阐明了科学的人才观。在这次演讲中,他虚怀若谷,鞭辟入里,妙语连珠,风趣横生,表现出一位科学家所特有的良知品性和幽默素质。

科学家的幽默植根于科学的认识。王选教授尽管有一大串的头衔:被誉为当代的毕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等等,但他对自己的认识却是非常清醒、十分严格。他演讲时已61岁,他认为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他觉得自己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这样的自我评价不仅表现了他谦虚的美德,而且说明他对自己的认识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因而是科学的。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的认识,因此当人把他看成权威的时候,他说:“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5年脱离第一线,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笑声,掌声)当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这句话时,他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笑声,长时间的掌声)他对自己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件事解释说:“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笑声,长时间的掌声)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这些话语是多么的风趣幽默,其见解又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

科学家的幽默体现了人格的魅力。古人说,言为心声。语言的幽默不只是一种修辞的技巧,更是一种心态和情怀的反映,作为北大方正的开创者和领导者,王选教授在科学技术上有过杰出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但他没有半点居功自傲,没有丝毫自以为是,更没有以名人自居,而是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年龄上。他把现在(61岁)所做的领导工作,说成是“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笑声)把“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而“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说成是“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些招摇撞骗的事情。”(笑声)这种自我嘲弄的幽默,不仅表现了演讲者善于修辞的语言艺术,更是他高尚人格和长者风范的体现,科学家的幽默所展示的品格赢得了广大听众的钦佩和赞赏。

王选教授一方面把自己看得很轻微,另一方面对青年人却极为重视,并且真心诚意地加以扶植。他认为创业的都是年轻人,因此他刚过55岁的时候,就立刻建议“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他一贯倡导“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对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的这种提法,他说:“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笑声)科学家的诙谐幽默令听众发出会心的笑声之后加以思索,亲切地感受到他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胸怀是那样的坦诚与宽广。

科学家的幽默具有极强的教育作用。在这场只有2400多字的演讲中,一共出现了8次笑声,其中4次还伴有掌声,而且多数是长时间地鼓掌,这说明王选教授的演讲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弦,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效果非常好。科学家的幽默使会场的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使深刻的道理变得生动易懂,使听众在愉悦欢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真理的启示,思想的熏陶,情意的感化。科学家的幽默给人以科学的教育和艺术的感染。

附王选教授在北大的演讲:

我是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王选教授是北大方正的开创者,被誉为“当代的毕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下文摘自王选教授1998年10月为北京大学学生所作的演讲。)

我在5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叫“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非常贴切。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家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当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怎么做,实际上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上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当前的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脱离第一线5年了,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笑声,掌声)

我发现,在人们认为我是权威这个事情上,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笑声)却说我是权威。当然一直到今年61岁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你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笑声,长时间的掌声)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所以1992年前电视台采访我,我基本上都拒绝了。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笑声)但是我到61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年轻人如果老上电视台,老卖狗皮膏药,这个人我就觉得一点出息都没有。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一个将来时态。(笑声)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笑声,长时间的掌声)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

在我刚过55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一个建议,说:“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把我排除在外。这个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创业时是30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最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22岁。比尔·盖茨创微软的时候是19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30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企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

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凡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笑声)见报以后我也不以为然,这样可以让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个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什么院士,其实院士根本不懂的,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讲这段话时一直有笑声、掌声)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标签:;  ;  

科学家的幽默--评王璇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_王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