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找个论文,理由论文,快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师意识到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而科技的发展又不断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电视、手机、电脑、网络逐步普及,我们的学生也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加之学生课业的繁重,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学生有时间读书吗?学生对阅读还有多少兴趣?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吗?而《语文课程标准》又明确要求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读物,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能将学生的目光从五彩斑斓的电子世界中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上来并使其从中体验快乐,这绝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因为阅读不像写作那样外显,也不像看电视、电影那样放松,更不像玩电子游戏那样刺激,阅读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中,学生参与了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联想甚至创造等心理活动。
要让学生能够阅读,当然会令人想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在学生未开始阅读之前,或还没有阅读兴趣之前,引导学生为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那么是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教学中尝试着用“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的方式引导学生,经过摸索、实践,我居然发现了不计其数的快乐理由。
一、因为爱美,所以阅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呢?他们都是美丽的憧憬者、向往者、追求者。可是,美仅仅是容貌上的天生丽质吗?其实不然,容貌的美的确令人赏心悦目,但有儒雅的风度、美丽的气质更令人神往日驰,这才是永恒的。如何让自己变得有气质、有风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精品、阅读佳品。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面的拓宽,会逐渐使自己变得充实而有光辉。
学生在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一幅山、树、小屋互为背景、互为点缀的奇妙的自然之景的美。文中优美的语言,令学生琅琅成诵,陶醉其间。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美女时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爱美的学生会认为一个美貌的女子原来可用模糊的语言如此生动地描绘出来,每个人心中一定有一幅最美的肖像。
而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言语中脉脉含情,美不可言。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应和平相处,共建和谐美好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何不因势利导,让爱美的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呢?可以说此时已不是阅读,而是寻美、访美,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阅读的理由吗?
二、因为体验,所以阅读
体验是人由客体的刺激而生成的切身感受。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太多感受,但学生却不能将它完全表述出来。在阅读中能唤醒读者的感受,重新体验生命的律动。学生在与文章对话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文中的人或事物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恨、同情等情感。还有些同学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一部作品,由于读者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思想境界不同,体验也不一样。”在老师给学生讲解文本时,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自己”。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形象会令千万读者为之感动。在富兰克林的《哨子》中,学生又由“哨子”的象征意义体验到自己犯过的类似的错误、走过的弯路,在这些体验中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正如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所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
三、因为时尚,所以阅读
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媒体、跟踪潮流、追求时尚,我们教师不妨将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将时尚作为学生阅读的理由,这也会引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望和极大的兴趣。
1998年,当时我正好带初一语文,记得当时看过一则新闻: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当时我正好给学生上《论语》六则,我给学生读了这则新闻,希望学生利用课余读《论语》并能选背自己最喜欢的十则。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还有一则消息就是:2002年,由世界一些权威作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将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的浪漫讽刺小说《唐吉诃德》评为“世界最佳小说”。我把这则消息报道给学生,引得学生纷纷读此书。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主人翁进行讨论。虽然讨论算不上很精辟,但学生毕竟跟着时尚领略了书的美。
给学生介绍新书,如在2002年有一部风靡美国中学校园、再现“汉密尔顿中学的真实生活”的小说——《酷男生的麻烦》,被美国各大图书馆评为“青少年最佳读物”。我便将此书推荐给学生。我还注意搜集“售书排行榜”“读书排行榜”,尽量多从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新的阅读契机,用青少年爱时尚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因为质疑,所以阅读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也说过:“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去求证,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领悟,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成功的感觉,提升阅读的兴趣。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书不可全盘接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有一次,我在教吕叔湘先生《人类的语言》时,介绍吕叔湘先生是语言专家,他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十分严谨,在讲授中学生也感受到了措词的严密。但在“别的动物,除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这段话中,有一个学生认为“袋鼠并不是与地面平行”。后来该同学回家查阅了《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书中写道:“袋鼠的后腿非常长,腿部肌肉有力,所以它只能跳不能跑。”学生终于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向语文权威挑战,尝到了质疑的甜头。
还有一次在与学生讨论《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时,学生大胆否定了“司马懿疑心重”的说法,他认为司马懿之所以不进城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更何况他自己也不被魏国信任,因此才故意放了诸葛亮一马,而诸葛亮也深知这一点,才敢于上演“惊险”的一幕。
胡明道老师在与学生讨论《孟子二章》时,有一个同学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为了论证‘死于安乐’吗?但这句若译为‘没有敌国侵犯的国家,常常会灭亡’,那如何理解孟子的反战思想?这岂不矛盾吗?”这不也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好的事例吗?
教师对学生的这些理解,应充分肯定,热情鼓励。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由浅尝辄止到深思慎取的过程,在一种平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独立思维得到发展,在质疑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五、因为幽默,所以阅读
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俏皮、机智,其中的幽默自然会令读者难于释卷。钱钟书的《围城》、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舒婷的《我儿子的一家》、秦文君的《女生贾梅全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老舍的《骆驼样子》……这些作品所具备的幽默,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领悟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学生对其阅读兴趣还会小吗?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叶圣陶也说过“阅读的知识必须作为技能,养成习惯,必须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着它,才是真正的受用”。读书会使人跨越中外、纵横古今,和智者交谈,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非凡的智慧;会使人遨游未来,身历魔幻之旅,领略人机大战的壮观,感受嫦娥奔月的豪迈;会使人涉足人类居住的每个角落;会使人“坐地日行八万里”,浏览色彩斑斓的天下美景;会使人领悟到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思想……既然有成百上千条快乐的理由在前方等待,我们为什么还不赶快行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