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教育思想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教育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思想,但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却是我党进入90年代以后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1994年6月14日,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他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
1999年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他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出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整个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对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腾飞历程都已充分证明,通过教育使人民掌握科学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对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60~1985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2.9倍,而同期教育投资则增长了15.7倍。新加坡和以色列的教育经费支出都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仅次于国防经费。日本用于开发人的智力的投资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1962年,日本文部省的教育白皮书指出,用1960年的价格计算,用于人的智力开发的教育投资,1905-1960年增加22倍,而同期用于物的开发投资只增加了6倍。欧美、日本的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人类进入到新技术革命、信息社会的今天,社会生产力发展从总体上来说,60%-80%要依靠开发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1949年前,我国有近5亿人口,80%是文盲,受教育的人数很少。现在我国人口已近13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已达到近90%,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但是,从横向上看,我国的教育水平、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HDI)位次为第94位,平均上学年数为5.0年,不到美国(12.4年)、加拿大(12.2年)、法国(12.0年)、英国(11.7年)、日本(10.8年)等国的一半。
邓小平曾指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第一位就是教育和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他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他还特别强调过: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中,明确地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2]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用一定的篇幅论述了教育问题,特别强调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作用。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又一次强调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国民教育体系是指一个主权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适用于本国国民的教育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扩大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否,关键是看实际运行状况。
在新形势下,怎样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呢?江泽民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新体制和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4]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目前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建成结构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第二步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难以占据有利位置。因此,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平台上认识教育的新使命,构建和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潜力还十分巨大,任务将相当繁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如何把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如何实现教育的适度超前和跨越式发展,如何调整教育结构,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而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协调发展,都是有待于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从国家“提供”到人民“享有”,表明我国教育正在走上以人为本的轨道,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为受教育者考虑,还是为教育者考虑?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十六大报告提出“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把国家“提供”受教育机会改为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要全面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的教育更加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应该让每一个人享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使命,努力构建有利于全民族“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第三,从“扫盲”到“消盲”,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将出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跨越。这是十六大报告的明确要求。今后20年这一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再加上同一时期其他各类教育培训的发展,对于届时人口达到14亿多的中国来说,将使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10-11年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将大幅度地转化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
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实行素质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教育的本义务宗旨,并不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1985年,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5]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教育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素质教育的思想。在他的指导下,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9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在会上作了《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重要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潮。江泽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问题的思想,择其要者:
1.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爱岗和服务质量意识,养成既讲竞争进取,又讲团结合作的风气。
4.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
5.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千万不能由于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一些消极的甚至反面的后果。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6]
积极倡导“创建学习型社会”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江泽民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要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学习和教育理念。2001年5月15日,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五点主张,其中第二点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2002年11月,他在十六大报告中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江泽民的号召,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响应。中共中央党校自2001年12月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创建学习型社会”年会;2002年6月,又在大连举办了“创建学习型城市论坛”。
“学习型社会”是美国学者哈钦斯于1968年提出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江泽民大力倡导“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是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根据实践的需要,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的一个突出表现。党的十六大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完全体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创建学习型社会思想的提出,使学习与教育这一人类的基本行为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以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为基础的。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包括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等等。要保障这种全方位的学习,需要一种有效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共同特点:一是开放,二是互动。开放,就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流动,有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互动,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实现组织或社会内部以及同外部在学习上充分地互相促进,同时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程序,使之互相促进。
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江泽民指出:人力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既是长远的考虑,又是现实的需要。人力资源同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是逻辑地联系在一起的。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人的能力;二是通过一定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手段,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利用。
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变革思想观念,确立灵活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学习型社会思想和体制的僵化格格不入。学习和创新,就是要突破既定的观念和结构,调整自身,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要有活的知识观,不再只重视死的知识,而是高度重视知识的发展和更新。要有活的信息观,重视信息的时效性、动态性、综合性。要有活的学习观,即不再把学习看作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在变化发展中学、随机地学,终身地学。要有活的人才观,不仅重视人已经具备的技能,而且要重视人未来的发展潜力。要有活的资源观,重视可发展的资源,特别是重视人力资源。要有活的组织观,重视组织的弹性、适应性、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