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才 (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应用于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取2008年9月21日至2016年11月8日我院50例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加压钢板固定,予以观察组带锁髓内钉治疗。观察两组手术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失血量(322.71±6.82)ml、术后引流量(104.05±2.33)ml,均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两组操作时间以及切口长度对比性不强,P值大于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仅为8.00%,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值小于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应用于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中,临床价值较高,可有效控制病情。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骨不连;带锁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患者因内固定方式不当、对位差、骨缺损、骨折间隙过大、感染、手术剥离过多、血运破坏过大、术后处理不当、过早行走及负重等诸多因素,可能会出现骨不连现象[1],极易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疼痛以及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对疾病康复、预后改善均有严重影响,故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极为必要。本文旨在探讨带锁髓内钉应用于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50例2008年9月21日至2016年11月8日于我院就诊的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此次研究,以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25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4:11,平均年龄(40.74±3.82)岁,最大70岁,最小25岁;其中经非手术治疗3例,经过1次手术治疗20例,2次手术治疗2例。原采用钢板内固定18例,其中有断钉断板3例、拔钉松动2例,髓内钉固定4例。
观察组:25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2:13,平均年龄(39.68±3.90)岁,最大68岁,最小23岁;其中经非手术治疗5例,经过1次手术治疗17例,2次手术治疗3例。原采用钢板内固定17例,其中有断钉断板4例、拔钉松动3例,髓内钉固定3例。
纳入标准:年龄≥23岁;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疾病者;积极配合此次研究者;手术适应症者。
排除标准:其他脏器或系统严重疾病者;意识不清或交流障碍者;感染性骨不连。
在资料对比方面,两组差异性不显著,P值大于0.05,两者可以科学比对。
1.2方法
两组均取出原有固定装置。
对照组实施加压钢板治疗,选择合适麻醉方法,取仰卧位,根据不同骨折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适当剥离骨膜,显露断端,清除瘢痕,切除硬化骨,打通髓腔,选择合适长度加压钢板加压固定.取髂骨采用火柴棒法植于骨缺损处和断端周围,植骨量要充分.如果钢板对侧特别是压力侧有有大块骨缺损,则用相应带皮质髂骨快嵌于骨缺损处,并适当固定,恢复压力侧的稳定性.然后置切口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予以扶双拐患肢不负重功能锻炼2-3月,直至生成连续骨痂(X线检查)。
观察组根据不同部位、伤情选择适当麻醉。麻醉后患者处仰卧位,适当剥离骨膜,显露断端,清除瘢痕,切除硬化骨,打通髓腔,并根据需要扩髓。复位后,置入合适的交锁髓内钉,并给予锁钉固定。对于上下髓腔严重不对称,交锁髓内钉固定后断端仍不稳定者,辅以阻挡钉技术,增加稳定性。然后取髂骨,采用火柴棒法植骨于断端骨缺损处和断端周围,植骨量要充分。切口置引流管引流,关闭切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试验结果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包括手术情况,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不良事件发生概率,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的必要条件为两者之间P值小于0.05。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3讨论
在诸多骨折中,股骨干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大部分患者经恰当治疗后可愈合,但仍存在不愈合情况,部分患者因多种因素可能会出现骨不连[2~3],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则极有可能造成后遗症,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临床以妥善处理骨折端为基本原则。
常规予以加压钢板,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骨折愈合,于直视下操作,便于手术实施,但创伤较大,骨折血运易受到破坏,效果并不十分理想[4~5],且存在应力遮挡、集中等,极易发生内固定断裂等现象,不利于早期锻炼及骨折愈合。带锁髓内钉属于中心轴向型固定,生理应力以及固定强度均较佳,对于骨痂形成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在骨折端稳定性方面优势显著,创伤性小,恢复较快,能够避免骨折旋转、短缩等事件的发生,术后予以部分负重及早期功能锻炼,必要时可使其动力法,可有效促进骨愈合。
本文结果中,观察组失血量(322.71±6.82)ml、术后引流量(104.05±2.33)ml,均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两组操作时间以及切口长度对比性不强,P值大于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仅为5.41%,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值小于0.05。显然,带锁髓内钉在稳定性、创伤性等方面优势明显,手术范围较小,不会对骨膜等部位造成损伤,临床使用价值较高。观察组仅发生2例再次骨不连,对照组可见5例再次骨不连,这与内固定选择不当、手术操作不当,骨血运进一步破坏,术后处理不当,患者未遵医嘱过早行走及负重、术后处理不当、骨缺损及粉碎性骨折处理不当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临床应加强术前查探,排查手术禁忌,选择合适术式,确保应用效果,另外,对照组可见3例内固定断裂,这与钢板长期应力、疲劳性断裂有关,临床应指导患者早期在双拐保护下进行患肢不负重功能锻炼,促使肢体恢复,减少钢板应力。观察组再次骨不连与断端不稳定有关,临床采取保留髓内钉、清除断端瘢痕、加用外侧单皮质锁定板稳定断端、追加自体髂骨植骨等措施,可确保最终骨折愈合。针对对照组失败病例,选择观察组方法行再次手术可治愈,其中1例股骨下段骨折,加用外侧单皮质锁定板稳定断端。
综上所述,带锁髓内钉应用于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中,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可有效控制病情,促进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戴海东,明文义,赵进征等.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7):1-3,封3.
[2]张振中,侯瑞青,沈静等.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8):1345-1347.
[3]王伦.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18例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61):94-94,100.
[4]梅永林,刘波.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5):58.
[5]胡洪祥.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5,5(35):124-125.
论文作者:金德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股骨论文; 手术论文; 两组论文; 钢板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切口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