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优先解决农业科技的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就必须优先发展这个产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当前,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仅要继续解决吃饱的问题,还要解决吃好、奔小康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优先发展农业科技。
一、农业科技必须先于农业的发展而发展
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后,各方面都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近期来说,最大的要求就是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突破5000亿公斤,增产500亿公斤以上;农村人平收入1200元,增加500元以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任务既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其艰巨性在于:
——人口和消费上升趋势不可逆转,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据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课题小组的研究报告介绍,我国人口已经提前突破12亿,到2000年可能达到13亿。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到2000年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将由目前的375-400公斤上升到500公斤, 粮食总需求量为6500亿公斤,需求已经大大超过了预定计划。完成计划目标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
——耕地减少,基础脆弱。据农业部提供的数字,我国耕地面积,由于基本建设需要的占用,人均已由1978年的1.55亩,下降到1992年的1.2亩。近年来,由于耕地减少,经济作物面积增加, 粮食播种面积每年减少500-1000万亩。加之自然灾害、投入不足等原因, 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徘徊期,今年全国预计粮食减产100亿公斤左右。
——农产品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积极性受到影响,增加了增产的难度。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粮食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可这么多年来,采取定价收购的政策,农民收益下降,已经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农村已出现种“够吃田”或撂荒的情况。如到2000年要增产粮食 500亿公斤,每年必须增产100亿公斤左右,粮食增产的难度很大。
农业发展面对诸多挑战,究竟怎么办呢?方向就是要发展农业科技,用农业科技的发展去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为什么这么理解呢?
(1)历史证明农业科技发展了,农业才能发展。 建国后的历史证明,农业能不能稳定发展政策是主要因素,农业能不能上新的台阶科技是主要因素。我国农业之所以能够在15年多一点时间连续登上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三个台阶,就是因为有像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地膜栽培那样成功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结果。一项新技术出台,就推动一次农业革命,就促进农业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果这些成果不先于时代产生,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大好形势。
(2)未来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也必须走在前头。 我国过去的粮食增产,主要靠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两条腿走路。在今后耕地逐年减少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两条腿走路将会变成一条腿走路,即主要靠提高单产增产。提高单产,必须有较高科学技术的投入,加之还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对农业科技的依赖将会增大,而且越来越大。据专家们预测,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农业科技在增产中的作用占30-40%,今后要把这种作用提高到50-60%,我国的农业发展才有希望。
(3)从世界农业发展看,农业科技高水平进步, 农业才能高速度发展。当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美国科学家已育出有色棉花和可食棉籽品种;法国科学家已将基因工程食品摆上了餐桌。这些成果如果运用于生产,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要富强,中国的农业要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优先发展农业科技,走“科技兴农”这条路。
二、必须改变农业科技不适应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深入人心,农业科技人员身上枷锁的解除,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农业科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农业科技有它的特殊性,目前的现状是不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必须加以改变。
农业科技的特殊性表现在:
——研究的长时性。农业科技面对大自然,一种作物,一项技术的研究试验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如果遇上自然灾害,时间就更长了。从育种情况看,许多专家一辈子就育成一个品种,有的专家一辈子还出不了一个品种而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研究的长时性,必然需要长期投入,增加费用,增大成本。
——成果的区域性。农业是露天作业,而我国这个露天工厂地域辽阔,气候各异,一个品种,一项技术很难全国通用,必然有它的区域性。就是基本适于全国推广的技术,也需要通过几年的观察或改造后才能大面积推广。成果的区域性必然要求有大批的成果应用于不同的区域,从而增加研究工作的负担。
——效益的社会性。农业产品,特别是粮食是特殊商品,它的价格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只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而要受到土地优劣、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业产品特别是农业科技产品很难像工业产品那样“按质论价”,要么收点成本费用,要么赠送,有时甚至要倒拿钱帮助农民推广。效益的社会性,使一些科研院所成为成果丰硕的大户,职工贫困的单位。
农业科技的这些特殊性,带来了目前很不适应农业发展的现状:
(1)科研设备老化,研究手段落后。 目前的时代已经进入了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微电脑、遥感、激光等现代化先进技术时代,而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设备设施还是研究传统农业时的那一套“武器”,而且有的已经不能使用。
(2)科技队伍不稳,而且结构很不合理。由于农业科技的特殊性,科技人员收入普遍偏低,加之又处于艰苦的第一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心思动者不少,“孔雀”有东南飞的,更多的是向二、三产业飞,使队伍结构很不合理。多数院所离退休职工占1/3,在职职工中,干部、工人各占一半,干部队伍中能够从事科研工作的又只占一半,很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科学研究的需要。
(3)科研成果水平下降,突破性成果难于产生。 “八·五”计划以前,科研课题多是采取集体负责制或联合攻关的形式进行,有它不利于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弊端,也有容易形成力量攻克难关出突破性成果的好处。这以后由于奖励政策导向上鼓励个人成份加重,课题则由大变小,经费由多变少,列题分散重复的情况较为突出,使科研水平有所下降,突破性成果难于产生。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科研单位自身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对科技的认识不深和投入不足两方面的问题造成的。
从认识上看,虽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已成为共识,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没有被很多人真正认识,有人甚至认为抓科研是“为后人作嫁衣”,“远水难救近火”,很少有人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问题,形成较为普遍的“三多三少”的情况,即:讲依靠的多,抓发展的少;讲尊重的多,解决具体问题的少;要成果的多,讲投入的少。
从投入方面看,虽然某些方面投入的绝对数有所增加,但所占的比重是下降的。全国农业投入1978年为11.3%,到1993年下降到2.2 %,农业投入的减少,农业科技投入也相应减少。科技“三项费”“六·五”、“七·五”、“八·五”都维持一个比例,这样的投入水平当然要影响到成果水准的下降和突破性成果的产生。
科学技术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但科学技术的产生要靠人,人要靠投入的支撑。科研单位处于维持式的状况,就只能产生维持式的成果,对经济也只能产生维持式的作用。这种维持式的状况不解决,农业科技不发达,靠科技就将是一句空话。
三、优先发展农业科技的几点建议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会议上讲,科学技术要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农业科技是科学技术的一部分,江总书记讲话已经解决了农业科技要不要发展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发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目标和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建议:
(1)认真进行科技意识的再解决,进一步解决好“依靠”、 面向的问题。
农业科技是面向农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它的发展,就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它高水平的发展,就没有农业高水平的发展。对这种形势并不是多数人都认识到了,有的人仍按抓传统农业的思想和方法抓农业,忽视农业科技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真进行科技意识的再教育,使人们真正重视农业科技,并把思想从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向转到现代农业的思维轨道上来。只有观念转过来了,人们对农业科技才能真正“依靠”,做到排上位子,列上单子,采取实际行动。农业科技人员才能真正“面向”,做到为研究而搏,生命不止战斗不息。再教育进行得好不好,不能看说得有多重要,要看着重采取了哪些措施,真正解决了哪些问题。一句话,就是要解决真支持而不是假支持的问题。
(2)构建新型的农业科研体系,提高科研水平。
鉴于目前农业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农业科技体系还是适应传统农业格局的现状,必须下决心对现有研究体系进行大刀阔斧地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机制,构建起结构合理、布局恰当、精干高效的现代农业研究体系和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体系。
在新体系建立上应考虑:第一,稳定和改善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等育种体系,促进新品种,高质量品种,有突破性品种的产生;第二,加强和扩展生物技术研究体系,运用基因工程,在育种、植保、环境、食品等多方面出新技术,新产品,使农业高新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第三,新建或拓展农产品加工研究体系,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第四,发展和整顿科技产业体系,促其向企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第五,对现有为研究、生产、生活服务的体系,采取精减、转换机制等办法,面向社会,引导进入市场。
研究体系的调整。必然牵动人员机构的调整,本着“一院两制”、“一所两制”或院中院所中所的原则,该分开的分开,该合并的合并,打破原来的管理体系和人事制度,实行“优化配置,竞争上岗,依绩升迁,奖勤罚懒”的管理办法,使其在新的活力的驱动下,在农产品质量、新食物来源、防灾抗灾、保护生态、生物工程等方面能有突破性成果,把科研水平提高一步,不断增加农业发展后劲。
(3)重视人才,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现有本来不多的科技人员要认真重视和使用。具体说来就是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彻底改变“无钱打仗”的状况。对其中的中青年,要特别委以重大课题的研究或一个院所的管理工作,使其尽快出成果,出效益。在使用的同时,选送一批有研究才能的,优秀的,年轻的同志到重点大学或国外培养,造就人才。
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要更加广泛地进行广交朋友、互通信息、材料交流、合作研究等活动,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加快成果的产生率。对国外先进的品种、技术要大胆引进为我所用。这方面的工作仍然是力度不够。要使专家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也必须加强加快这项工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4)广开筹资渠道,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教育、科技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和标志,属公益事业性质,没有一定的投入是不行的,因此,广开筹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是优先发展农业科技的根本举措。第一,在国家建设投资中要规定农业投入的比例,在农业投入中,要规定农业科技投入比例;第二,在各级财政支出中,要规定农业科技投入比例;第三,在农业重大项目中,要规定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科技事业;第四,在凡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中(包括乡镇企业),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以上几个方面的筹资渠道如能可行,用一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使农业科技投入有根本保证。
农业科技投入中,绝大部分应该用于研究方面,还应该列出一块如20-30%,用于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增加科研院所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5)在农业科技人员中广泛开展“三爱”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奉献精神。
农业科技的发展,投入是重要的,科技人员的献身精神更是重要的。尤其在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光靠钱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扬奉献精神。要在1/6的时间里, 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三爱教育和“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科技人员都具有“献身农业,服务人民”的高尚品德,为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