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生子女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浅谈独生子女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浅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说论文,独生子女论文,家庭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独生子女人数大量增加,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普遍的家庭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第57期上报道:呼和浩特钢铁厂一对工人夫妇,收到在北京上大学的独生子的来信,空空一页信纸,只用碳素笔画两个大大的“?”,这对夫妇苦笑着对邻居说:“孩子嫌寄钱晚了”。这样对父母缺乏爱,缺乏责任感,只要获得,不讲回报的人,能产生出对社会的责任、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吗?加强改善独生子女教育是我国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计划生育是国策”,而搞好独生子女教育则为国策之后盾。本文从分析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试图找到提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效果的方法,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

一、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观问题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的儿童观、对教育职能和家长角色的看法。由于一个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许多家长把子女教育问题看作是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教育的工具职能普遍被认可,而教育的固有职能被忽视。家长把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上,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热情和关注,不少人甚至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改变家庭社会地位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庭教育限于家庭小圈子里。由此,把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附属,认为子女对家长是依附关系,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出于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能适应国际大环境的世界人。家庭内部人际交往的感情色彩较浓,同时,由于家庭是私生活的据点,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至少比同外界交往,显得无拘无束,成年人不正当、不妥当的思想与行为,无形中也会对孩子发生消极影响;更由于迄今为止,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社会消费的基本单位,又可能产生家庭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如果在子女教育上存在把家庭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价值取向,这不利于社会,其实也未必有利于家庭,因为它毕竟不利于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应走出家庭的小圈子,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政治家、音乐家、画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儿女、丈夫或妻子,都要做父母——做人,育儿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独立生存能力、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上。在培养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我们的家长来说,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那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和获得学历的教育,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

(二)教育内容的唯智化

家庭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如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培养丰富感情和个性、好成绩得到好学历、能自觉行动有自己的主张等等。由于家长教育观的偏向,由于一个公众关注的显著事实:在普通教育中,学校尚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虽它只能算是客观存在,不属于社会主义学校的价值取向);在考试体制中,总的倾向是单凭考试科目的成绩决定一切,多年来形成了一种习惯的看法,即凡是学习上得高分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这样,家庭放弃了本来的教育职能,包括亲情的授受、生育、养育和人格的形成,而成了学校教育的承包机构,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分数,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追求高学历的观念不断被家长们强化,转嫁给孩子们,把孩子们迫向了“考试地狱”的学历社会,剥夺了儿童多样发展的可能性,家长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从孩子的婴幼儿期开始,就盲目片面的要孩子识字、背诗、算术,并把这些简单地看作早期教育的全部。殊不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它是一种更为宽松、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它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很有利的,其作用远远大于纯知识性教育。

可不少家长总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满足,一心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点”,于是在“别人家有的,我的小孩也要有”的心理下,电脑课程、演艺班、体能班、音乐班、外语班……等等,不问孩子喜不喜欢,都往儿童身上填塞,这种做法有时会扼杀孩子们自主的空间和兴趣,甚至是扭曲孩子的人格成长,同时也影响到孩子日后与人相处的心态和人际关系。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智力品质是:集中注意,留心观察、时刻记忆、喜爱提问和思考;最重要的非智力品质是:愉快的情绪,求知的兴趣,活泼的性格,耐心安静地坚持一项活动,以及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给孩子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去培养、发展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教育方法不当

许多家长给孩子造成了这么一个印象:仿佛整个家庭的事、物和人都是为孩子而存在的。在生活上“包办代替”,包揽孩子的衣、食、住、行,怕孩子脏、累,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城市的小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还不算,有的连书包都由家长替背;中学生还要由家长给洗衣袜;大学新生入学很多由家长“护送”,甚至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在经济上对孩子放任,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不说经济宽裕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对孩子的零用钱普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在社交上却“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影响。“娇惯”、“放任”、“保护”的教子方法就直接造成了孩子的挑食、浪费、不尊重长辈,不会料理生活和任性、自私、懒惰、蛮横、孤僻的坏习惯,尤其是当父母关系破裂或家庭矛盾恶化时,孩子的各种缺点就表现得特别突出。

我们的独生子女最缺少的是从小的磨炼。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视若掌上明珠,娇生惯养,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所以出现了“夏令营中的较量”活动中,中国孩子的表现不佳和如前所述的不知关心自己长辈的大学生。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背景,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应从家庭教育做起。应该说,家长都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可是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家长对子女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可是多数家长只从孩子的行为上进行约束,能根据子女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的家长甚少。要改善家庭教育工作,使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家庭是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尤其是家长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对子女的教育。父母的思想、言行、价值观、生活作风,对孩子有着强大而持久的渗透力,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言行、个性的发展,常说“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就是此意。为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宜大力倡导、普遍开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比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目前,在发达国家以家长(包括未来的家长)为对象的双亲教育活动日趋活跃。如英国“家庭学校协会”等民间团体为各家庭提供母亲教育课程,地区成人教育活动中心也开设双亲教育课程,在学校增设的“社区服务”课程中,也包括双亲教育方面的内容;法国以“全国家庭教育学中心”为核心,开设双亲学校;在德国,有为双亲邮寄《家庭通讯》的团体,等等。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将促使家庭教育从经验型向理智型转化。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得较晚,家长的素质普遍还不够高,要尽快提高独生子女的庭庭教育水平,迫切需要开办家长学校,使双亲学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必要时应采取行政命令手段,可作为婚前培训的内容之一。

(二)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人口少,致使孩子难以广泛体验各种社会关系,加之电视的普及和电视节目的泛滥,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的交流,以及离婚造成的单亲子女问题等,使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在教育上具有了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孩子的生活空间毕竟还小,学校和家庭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地,密切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互相交流教育信息,家长的血缘权威和经济权威与教师的知识权威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极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教师要进行家访,学生家长要主动、真实地把子女成长的情况告诉老师,家庭和学校要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制度,密切配合,教育孩子。

(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应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即爱要有原则性。

对于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是唯恐爱之不及,迁就子女的不合理要求,什么都顺着来,使得孩子专横拔扈。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和美德,爱孩子应体现在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上。爱而不是溺爱,尊重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放任,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能含糊,教育犹如医道,某些情况下需要采取果断措施,甚至作外科手术,这不是由于残忍,而是出于爱和同情心。惩罚也是一种爱,是一种须谨慎把握的爱,只要家长能把握它的尺度,就能够让它变痛苦为欢乐。

(四)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使“代沟”越来越明显,父母们凭自己的推测很难准确了解孩子们的所想、所需、所求,尽管年青的父母们怎样的费尽苦心,挖空心思,其结果却常是事与愿违,孩子们那古怪的性情,捉摸不透的心态,平常的智力和不良习惯,使父母们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孩子们“不讲情面”地否定了。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能健康成长,可在具体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或由于自己认识上的偏差、方法的不适,或由于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或由于家长本身的言行不佳,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问题,表现出迷惑难解、不知所措,他们非常需要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帮助和开导,为其提供教育的策略,因此,教育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学校应大量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建专门的家庭教育咨询机构,设立热线电话服务,建立长期的书信联系等等,为家庭教育提供信息,帮助家长们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确保家庭教育的质量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标签:;  

浅谈独生子女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