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肖文魁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土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介绍土地利用相关概念内涵和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演进过程,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历史和现状,为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加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参考并对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土地的功能也日益多样化。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人类越来越多地研究土地利用,并对土地的看法不断变化,土地利用也有了不同的含义,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总结和整理现有的土地利用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 土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对于土地的科学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从横向角度来看可以从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生态学3个方面来分析[1]。土地状况的理化性质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工程建设是基于土地的组成和性质,特别是其机械和物理特性。生态学认为土地是由气候、地貌等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物质及信息的储存库和供应站。从纵向角度分析,主要是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见解[2]。马克思认为土地是为经人类开发的自然产物;马歇尔认为土地是自然界为人类在陆地等方面提供的物质和力量;伊利认为土地一词的关注点在于土地赋予的产物。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瓦格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专家会议,以确定土地定义,并于1976年组织发表了《土地评价纲要》,定义土地是一个由地球地表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且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Panorama Tools是一个具有很强功能的全景制作软件,使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用户要编写命令才可以进行处理。虽然使用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其不需要支付使用费用,所以在制作全景领域应用较多。
2 土地利用的内涵和目标
2.1 土地利用的内涵
土地利用是人类对自然利用的一种途径,土地经济学认为,土地利用是一种经济活动,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等交换,人类劳动和土地相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2]。土地利用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不断变化的,它不但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目标,采取一系列行政管理、工程技术及生物手段,对土地进行持续的经营及改造。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类作用于自然,并自然和经济社会融为一体。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利用土地就是进行简单的物质交换,但随着人类的进步,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内涵就发生了变化,现在通常所说的土地利用已经是集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为一体的综合行为。
2.2 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变化
人类对土地的使用主要包括获取物品及获得服务,通过土地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利用土地提供的场所和获得空间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土地利用时,通常使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来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制定土地管理法规、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土地用途管制;进行土地整治,采用土地工程手段来实现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侧重于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方面,更加关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3]。研究区域主要放在了一些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研究内容多以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持等为重点。
2.3 集约节约可持续利用土地
20世纪40年代后,土地利用研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开,这个时期的研究为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需要,“3S”技术逐渐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得到应用,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土地清查过渡到土地评价,同时引入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等研究[1]。
3 土地利用国外研究进展
3.1 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由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我国女性生育年龄不断推迟,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症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尽管临床上针对患者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方法提高临床妊娠率,但临床结局并不尽如人意[7-9]。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症患者诱发排卵困难,临床流产率高且妊娠率低,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不孕症的难点和热点[10-11]。
土地利用调查是国外早期对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方式[9]。早在1992年,美国的索尔等人就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英国学者也几乎同一时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并于1930年建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完成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报告、专题图等众多成果,进一步扩大其研究成果,英国和美国学者在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报告了土地利用调查研究。在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对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再次强调了土地利用的重要性[10]。随后,学者们逐步开展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研究。
㉚ Sonia Maffei(Cura e Commento),Cesare Ripa’Iconology(1603),testo stabilito da Paolo Procaccioli Pubblicazione,Torino,Einaudi,2012.
李嘉图首先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他认为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获得高额的土地回报[4]。但是受土地利用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土地集约利用也不能无限增加,当投入达到一个临界点时,获得的回报就开始递减[5]。土地集约利用按照投入的要素不同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3种,我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分类研究的,国外对此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这个理念在城市规划等法律法规中均有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新德里国际会议上确定了土地持续利用的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保持土地的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可行性及可负担性[6]。其研究内容不仅包括提高对全球土地利用动态过程的认识,加强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能力,更要为实现土地持续利用提供对策及建议。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土地覆被是土地持续利用的结果,仅作为研究的自然生态基础和作用的结果,不过最后的立足点是一样的[7]。
国外最早提出土地利用的是德国的杜能,他在19世纪初就在德国开展了土地利用研究。在早期,他的目的是在理想城市形态上进行城市规划研究,后近代欧美城市开展城市改建研究,逐步进入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了解决伴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城市问题和对城市功能的新要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理论学派,具有代表性的是“田园城市”理论、“集中城市”理论、“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8]。
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骨穿、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等检查确诊该疾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且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排除伴有其他胃功能障碍、肺部疾患等。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55岁,平均(36.5±18.5)岁;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19~54岁,平均(36.5±17.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土地利用在原来的研究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全球化研究领域。在此期间,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的影响因子、机理及影响程度等方面[9]。同时,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从那时起,土地利用可持续研究已成为土地利用研究学术焦点和前沿[11]。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普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土地利用思想受到了世界各国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寻求在立法中突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领域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
4 土地利用国内研究进展
4.1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土地利用研究
新中国成立前,地理学家胡焕庸、任美锷及张心一等对土地利用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胡焕庸以农业用地土地利用调查为研究对象,发表了“中国之农业区划”、张心一发表了“中国农业统计地图”,任美锷以四川农业生产力为例,在美国的《经济地理杂志》上发表了“中国西南部土地利用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在土地利用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12-13]。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新中国建设的需要,我国广泛的开展土地土地建设规划研究[14]。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人口与资源[15-16],在土地利用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土地保护,协调人地矛盾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后来土地利用又与土地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尤其是吴传钧以地理学为基础,涉及人文地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其带头编制的《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规模的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集,成为我国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进行国力综合研究的科学依据。
4.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利用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收到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在土地持续利用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模型研究等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学会年会上,许多学者以耕地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各自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最新成果[17],并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8-21],通过建立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土地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在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面,提出了一种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研究方法。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的关系研究中[22-24],研究了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对全球变化影响的模式,就人类经济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而言,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土地利用驱动力的变化已得到广泛研究。“3S”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25-28],搜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构建空间数据库,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迅速得到反馈,土地利用图数字化,通过空间分析、叠加分析以及遥感解译等方法,探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原因,揭示土地利用演替规律。此外,我国近年还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实证研究[29-31],我国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热点地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对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和最迅速的城市边缘区进行了土地利用研究。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在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模型及区域实践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5 土地利用研究展望
土地利用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主要围绕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规划等方面。最近的土地利用研究更加强调土地可续发展,土地利用演替规律及全球化研究。但是在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方面还比较薄弱,土地工程及土壤修复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的研究也比较缺乏。未来的土地利用研究要更加精细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考虑区域的空间演替,对未来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依据,以“3S”技术应用为主手段,建立土地资源大数据、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推动空间规划体系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邹彦岐,乔丽.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综述[J].甘肃农业,2008(07):51-53.
[4] 付钦太.国外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经验及其启示[J].学习论坛,2015,31(06):35-38.
[5] 喻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实证和新思路[J].国土资源情报,2007(02):44-48.
[6] 杨子生.试论土地利用学[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1):229-236.
[7] 戴尔阜,吴绍洪.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01):79-88.
[8] 邓旭晖,吴佳.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2):12-13,16.
[9] 谭少华,倪绍祥.20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05):84-89.
[10] 沈涛.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3(24):156-157.
[11] 刘助仁.国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扫描[J].环境经济,2004(10):54-56.
[12] 李扬.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6(09):12-16,104.
[13] 袁丽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咸宁学院学报,2006(03):21-24.
[14] 王炳云.我国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335-336.
[15] 郑彩菊,张坤.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湖南农机,2009,36(03):104-106.
[16] 郭送民.基于地理国情监测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J].地矿测绘,2016,32(03):5-9,31.
[17] 李廉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过程建模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创新,2017(26):71-74.
[18] 杜金龙,朱记伟.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遥感,2018,30(03):9-17.
[19] 陈佑启.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0(02):116-127.
[20] 管颖智,周进生.土地评价中地质灾害问题初探[J].资源与产业,2009,11(01):51-53.
[21] 张天中.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以陇南山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1):125-127,130.
[22]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04):407-416.
[23] 王莺,王劲松.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文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01):135-142.
[24] 刘诗雅.基于GIS的蓝山县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7):31-34.
[25] 周吉全,何炜琪.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9(03):382-386.
[26]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02):7-11.
[27] 王莺,王劲松.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文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01):135-142.
[28] 董娉.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19.
[29] 李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J].宁夏工程技术,2018,17(04):379-384.
[30] 魏宁宁,陈会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4):66-72.
[31]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02):85-95.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754/j.nyyjs.20190615016
作者简介: 肖文魁(1989-),男,硕士,研究方向:土地工程研究与实践。
标签:土地利用论文; 土地利用变化论文;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研究进展论文;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