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李富新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民医院 425300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2例创伤骨科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当中,随机抽取26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其余26名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接受常常规创伤骨科治疗,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有14例优、11例良、1例差,优良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优、8例良、6例差,优良率为73.08%,两组的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和换药频率分别为(11.4±1.3)h、(19.8±0.5)次,对照组分别为(29.0±1.5)h、(35.7±0.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微创技术治疗,术后康复效果良好,,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创伤骨科;微创技术;优良率;效果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微创技术不断发展,在临床骨科治疗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手术安全性较高,具有疤痕细微或无疤痕、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小等优势,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1]。本文选取了我院收治的52例创伤骨科患者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性分析来研究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52例创伤骨科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当中,随机抽取26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其余26名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所有患者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照组26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在14~50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0.5±4.2)岁,骨科创伤类型:10例膝关节创伤、7例肩关节创伤、6例髋关节创伤;观察组26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在15~49岁之间,年龄均值为(29.8±4.6)岁,骨科创伤类型:11例膝关节创伤、6例肩关节创伤、4例髋关节创伤。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常规创伤骨科治疗,观察组接受微创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的创伤部位进行固定处理,使用石膏或者支架手段,持续固定时间在4-12d之间,之后可以实施微创手术。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提前准备好止血带,对患肢前侧实施小切口处理,将内窥镜从切口置入到内部,使用动力系统处理到影响视野的组织部分,进行直接观察并分析病情状况,仔细观察半月板、交叉韧带等卡压、磨损情况,严格遵循无菌的操作原则,对患者骨折端予以复位[2]。在手术过程中若发现异物应及时使用镊子取出,之后使用复方氯霉素地塞米松完成引流,浓度为0.25%,术后及时使用无菌棉垫进行包扎,每隔两天换一次药,直到伤口愈合。

1.3评价标准

①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指标。②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调查表,统计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和差三个等级[1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全部数据应用IBM 公司 SPSS19.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创伤骨科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换药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2.2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优良率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显示前者为为96.15%,后者为7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二。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的病情严重,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要对创伤位置进行精准定位。创伤骨科的传统治疗手段存在较多的局限性,虽然有着较高的稳定性,但是术后存在较多的并发症,无法契合骨头的生物特性,患者的术后的恢复较慢[4]。近年来,微创技术在医院各个科室中得到了重视与运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用细长器械代替传统的手术刀,需要良好的意识、操作与设备支持,例如电子电热光技术和相关设备等,应用这种先进的技术进行电子镜像代替了肉眼直视,保证了良好的手术观察效果。应用微创技术进行骨科手术的切口路径小、组织创伤少,对患者造成的生理性感染程度较轻,手术的疤痕不明显,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微创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术中指标与术后指标,降低了术中患者的失血量,术后避免了频繁的换药,减轻了患者恢复期的疼痛感,减轻了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后康复效果良好。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1.4±1.3)h、(29.0±1.5)h,换药频率分别为(19.8±0.5)次、(35.7±0.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优的比例为53.85%、治疗效果为良的比例为42.31%、治疗效果为差的比例为3.85%、优良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优的比例为42.31%、治疗效果为良的比例为30.77%、治疗效果为差的比例为23.08%、优良率为7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能够对创伤部位进行全面的观察,手术视野更加清晰,术后伤口愈合较快[5]。

综上所述,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减少了频繁换药的情况,提高了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韦庆,袁炜庆,杨昆,等.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30):80-81.

[2]韦秀芳. MIPPO结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苏州大学,2018.

[3]毕春强. 基于“裹帘”法外固定拇外翻术后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4]曾参军. 基于3D打印腹直肌旁切口与腔镜辅助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5]胡新佳. 微创入路经皮钢板治疗胫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6]陆军.氯胺酮持续推注与间断静注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烧伤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03):81-82.

[7]张娟,郑永辉,黄绍农.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用于烧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05):4-5.

论文作者:李富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  ;  ;  ;  ;  ;  ;  ;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李富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