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质观到异质观: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发展综述_战略控制论文

从同质观到异质观: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发展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质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子公司论文,理论论文,异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从19世纪跨国公司诞生至今,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与此同时,国际上对于跨国公司的研究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二战后,以企业为研究主体的跨国公司理论开始从传统的以国家利益主体为研究对象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分流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取得发展。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其他一些宏观的跨国公司理论等等,这些堪称经典的理论深为国内学者所熟悉。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理论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即对跨国公司的基本假设及其研究呈现从等级制(hierarchical)的观点到异质制(heterarchical)的观点,研究重点从跨国公司层面(MNC level)到子公司层面(subsidiary level)[1],并由此出现了几个新的跨国公司理论。由于这些理论均开始关注跨国公司子公司,1998年Birkinshaw和Hood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分为子公司理论的三大研究流派[2],分别为母子公司关系理论、子公司角色理论以及子公司演化理论。在此基础上,2001年Birkinshaw把在此前更早期的关于跨国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的众多讨论总结为一个理论流派——战略与结构理论,与原来的三种分类一并构成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的四个方面和四个流派[3]。

2 跨国公司网络观的形成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的跨国公司行为研究开始从关注跨国公司整体,到关注跨国公司内部,直至打开子公司这个“黑箱”——直接关注子公司行为及其对整个跨国公司的影响和作用。这种研究变化是伴随着对跨国公司基本假设的变化而产生的,而新的基本假设的形成则是与跨国公司网络观的形成相辅相成的,这些假设变化的基本逻辑关系总结如图1所示。

2.1 跨国公司的传统基本假设及其局限性

跨国公司的传统基本假设,即等级制的观点,认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是严格的等级关系,母公司和每个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或者说各个子公司之间没有差别。这种观点认为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典型的表现是所有子公司都通过相同的组织渠道向母公司报告,被赋予相同的职能和责任,在相同的计划、信息和控制系统下经营,并且在公司内实施同样的考核标准和制度。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全球整合与地方响应的压力都不断增大,单一的母子公司关系似乎难以适应竞争的要求,因此,关于跨国公司等级制的观点开始受到质疑,Ghoshal和Bartlett认为传统的跨国公司等级制观点的局限性在于以下方面[4]:一是对于组织与环境的分界划分得过于清楚,忽略了子公司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二是认为组织内部是同质的。他们强调,传统的等级制的观点在分析跨国公司时是以经济学的观点出发的,例如增加利润、接近市场和资源、降低成本、分散风险等,但是实际上,跨国公司往往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由于子公司分散在世界各地,子公司受到东道国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多种非正式系统和机制的使用会使跨国公司的管理更加有效,而等级式的总体结构对控制子公司的活动是一个十分简陋的工具。

其他学者也指出传统的等级制的观点不能很好地反映跨国公司组织的复杂性。Hedlund在分析传统等级制的观点过程中指出等级制的观点强调各个单位之间关系的预先指定性与稳定性、子公司的工具性与加成性(additive)、等级命令方向的单一性和普遍性以及认知、行动与人员等级的一致性,而这些观点用于解释跨国公司行为都有很大的不足[5],因为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特征:多方向性、命令的不对称性、水平式关系以及目标的整合性等等。他认为要解决等级制的观点的不足,需要采取异质制(heterarchy)的观点。

2.2 跨国公司的异质制假设与网络观的发展

Hedlund关于跨国公司异质制的假设不断得到学者的认同,这与网络理论在当时的兴起以及在众多领域中的应用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网络组织的提出,跨国公司作为一种网络组织的观点也开始得到认同。跨国公司异质制的基本假设成为网络观的重要基础,而跨国公司网络观则大大拓展了跨国公司行为研究的视角。一般认为跨国公司网络观点的概念是由Bartlett和Ghoshal提出的,1989年Bartlett和Ghoshal提出跨国公司的跨国组织形态,各个子公司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各个国家的子公司的贡献是差异化的,并且构成了跨国公司整合的运作[6]。Doz和Prahalad认为跨国公司作为一种复杂的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多维的(multidimensional)和异质性的(heterogeneity)[7]。这与Hedlund跨国公司异质制的观点是一致的。Ghoshal和Bartlett其后进一步对跨国公司的网络形态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认为跨国公司的网络形态是介于联合(unity)与联邦(federative)两种状态之间,因此跨国公司网络上的各个节点是差异化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个层级,即跨国公司总部可以协调这些子公司的活动,从而追求共同目标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认为运用网络理论解释跨国公司是合理的。他们还进一步分析了子公司的内部连接密度(internal density),即子公司与其所在东道国其他组织的连接密度,以及跨连接密度(across density),即子公司与跨国公司整体连接的密度。这两种密度的计算主要在于分析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资源分散性、专业化程度和跨国公司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状况。还有其他学者运用网络理论对跨国公司进行研究,例如Anderson和Forsgren运用网络理论中“嵌入”(embeddedness)的概念分析跨国公司中各个子公司与其他组织的关系[8]。Ghoshal和Westney也提出跨国公司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一种网络组织的形式[9]。

因此,从上述回顾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基本假设的最根本改变是:对跨国公司整个组织形态而言,是从一维到多维,从严格的等级制到内部充满差异化子个体的异质制。因而由这个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形态的基本假设决定的子公司的基本假设也发生改变,对子公司的假设呈异质化的发展。因此,跨国公司的母子关系、子公司角色就有了不同于传统假设下的变化,这直接促进了跨国公司母子关系理论、子公司角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当这种关系和角色动态发展时,跨国公司子公司演化理论也就由此产生,并与跨国公司网络观研究相互融合和促进。然而,这些理论产生的基础,无不是早期传统假设下的传统跨国公司战略与结构理论。

3 同质观视角下的传统跨国公司战略与结构理论

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组织理论很早就开始关注的问题,钱德勒提出组织结构跟随战略的观点成为企业管理研究领域基本的思想和范式。在跨国公司的研究中,由于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的选择对其管理过程的影响极大,因此,许多早期的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一种“理想”的正式组织结构以适应任何条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研究是Stopford和Well于1972年提出的国际结构阶段模型。这一模型以企业海外销售的比重和产品多样化程度作为衡量的尺度,描述了国际化不同阶段跨国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化过程。这个阶段模型尽管指出了跨国企业可能采取的各种总体结构,并且将其与国际化战略的一些因素联系起来,然而它只是描述性地说明了企业结构的演变所遵循的一般路径。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战略与结构理论是由Bartlett和Ghoshal在1995出版的教材(中译本2000)中总结的三种战略(多国战略、国际战略与全球战略)与对应的结构模式,并且将这三种结构形态分别命名为分散联合体、协调联合体与集中管理[10]。

随着研究人员对跨国公司传统基本假设和传统的组织结构的质疑和批评的出现,跨国公司战略与结构理论也得到发展。Bartlett和Ghoshal所提出的“跨国组织”[6] 为大多数研究人员所接受,并且后来成为这个理论流派的主导思想。即认为跨国公司需要同时追求全球整合与地方响应,并且需要在全球层面上考虑各种职能的协调。然而这个理论认为战略必须由母公司制定,所以这个理论的研究重点仍然在母公司。

4 异质观的源起与发展:三个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

随着跨国公司网络观和异质观的形成,有学者首先从母子公司关系的角度入手探讨由于各个子公司异质而造成的同一跨国公司内不同的母子公司关系的问题。Otterbeck是最早试图定义跨国公司子公司管理这一研究领域的学者,出版了《跨国公司中的母子公司关系管理》(The Management of Headquarter-Subsidiary Relationship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一书。随后关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研究出现了众多的分支,研究重点向子公司转移。

4.1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理论

(1)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理论认为组织面对不同的环境必须以不同组织形式加以应对,而跨国公司子公司所面对的环境差异相当大,因此如何以不同的母子公司关系来应对外部环境成为跨国公司相当重要的研究议题。同时,子公司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且对母公司具有一定的影响[3]。母公司需要依靠维系与子公司的关系来实施计划,并且在管理决策中要考虑到子公司管理的因素[11]。

然而,在母子公司关系理论流派中,并没有对子公司与跨国公司内部其他子公司之间的关系问题予以关注。Birkinshaw和Hood认为在母子公司关系研究中各种文献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子公司与其他子公司之间的网络关系[12],特别是在当今的跨国公司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涉及到跨国公司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互动。他们进一步认为,尽管将跨国公司视作一个网络的框架是一种趋势,但是母子公司关系仍然是跨国公司网络关系中最为关键的关系。

(2)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理论的基本研究内容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理论的基本研究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包括母子公司关系的特征以及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

母子公司关系的特征是母子公司关系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母子公司关系特征的不同方面,如跨国公司决策的集中化(Centralization)与规范化(Formalization)[13]、控制与协作[14]、规范性整合(文化控制)[15] 以及如何整合子公司的职能从而使它们对母公司的作用最大化[16] 等。

关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的问题,则更多地与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关系研究相结合。一些学者如Herbert[17]、Prahalad和Doz[18]、Kim和Mauborgne[19]、O' Donnell[20] 等认为正式控制不如文化控制有效,尽管用于正式控制的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正式控制还是难以在企业中实施,他们认为监督和激励对于管理现代子公司是不足够的,需要实施一些合适的流程来取代目前的正式控制方法。同时,母子公司之间具有共同的管理哲学以及具有比较好的沟通都能够促进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并促使子公司进行创新性行为[21]。

近年来,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母子公司关系的动态发展。Prahalad和Doz认为母公司以权力控制子公司的控制方式已经过时了,母公司必须重新考虑使用新的控制方法[18]。Holm等学者对瑞典跨国公司的研究发现瑞典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相互之间建立了网络和协调的策略[22],这支持了Prahalad等人的观点。

4.2 跨国公司子公司角色理论

从1984年White和Poyner对加拿大国内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研究开始,以海外子公司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为核心的研究大量出现。White和Poyner提出子公司需要不同的管理实践并且面临着不同的挑战。1986年,Bartlett和Ghoshal提出了子公司角色理论。子公司角色理论学派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子公司彼此之间的职能和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每个地区的子公司都扮演着某种角色,承担一定的战略任务[23]。

虽然早期的学者在海外不同子公司应该承担不同角色这一观点都表示一致,但在这一学派内部,因研究角度不同而出现了大量的子公司角色的分类(见表1所示)。在这些大量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众多研究都遵循着两维矩阵结构的分析思维,特别是继承了Bartlett和Ghoshal一体化压力与当地回应压力的两维思想[23]、波特的协调-配置模型[24] 以及Prahalad和Doz的整合-回应的I-R模型的观点[25],并且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平衡子公司角色中自主权(autonomy)与整合关系的重要性。有一些研究明确提出了以自主权作为分类的变量,而有一些研究则以资源流动、知识流动来间接提出子公司的自主权概念[26]。许多学者也将自主权与其他一些因素如能力、当地反应或总部战略相结合进行研究。

表1 关于跨国公司子公司角色分类的文献总结(两维矩阵的观点)

变量: 横轴变量/纵轴变量

学者 样本 横轴/纵轴低/低 高/低

低/高 高/高

市场范围/

产品范围/微型复制品型 微型复制品

产品专家型

White和 访谈36位产品范围市场范围

(采纳者)型(创新者)

Poynter(1984) 子公司经理

市场范围/ 价值增加范围/ 销售卫星型

微型复制品型 合理化制造

价值增加范围 市场范围 (创新者) 商型

Bartlett和518家 能力/ 当地执行者 贡献者 黑洞 战略领导者

Ghoshal(1986) 战略重要性

Jarillo和 50家西班牙当地化/

Martinez(1990)

子公司 一体化 自主型子公司 接受型子公司 积极型子公司

Gupta和 知识的流入 低流入低流出 高流入低流出 低流入高流出 高流入高流出

Govinda-rajan(1991)

/流出 当地创新者 执行者 全球创新者

知识整合者

Birkinshaw和

50家西班牙 活动的整合/

本土化执行者

专业贡献者 全球授权者

Morrison(1995)

子公司

自主权 (World mandate)

Taggart英国171家配置/协调 静止型接受型自主型 积极型

(1997)

子公司 (Quiescent)

Surlemont 662种关系能力/权力 隐匿中心

战略卓越中心

(1998)

(Dormant centers)(Centers of管理中心全球总部

excellent)

Randoy和

美国25个行业资源的流出资源独立型 资源使用者 全球资源资源网络者

Li(1998)

的海外子公司 /流入提供者(Networker)

Taggart171家在英国 配置/协调 独裁型子公 分离型子公司 联合型子公司 战略辅助型子

(1998) 的外国子公司司(Autarchic)(Detached (Confederate 公司(Strategic

subsidiary) subsidiary) auxiliaries)

Taggart165家在英国的

程序公正性/ 好战型 服从型伙伴型合作型

(1999) 制造型子公司 自主权 (Militant)

(Vassal) (Partner)

(Collaborator)

Splberg 自主权/内战 当地贵族同盟 联邦

(2000) 市场知识 (Civil war)

(Local barony) (Federation) (Confederation)

资料来源:整理和修改自文献[3]。

4.3 跨国公司子公司演化的理论

在关于跨国公司子公司角色分类的大量研究中,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探讨如何平衡母公司的控制从而既保持满足当地反应的敏感性又实现适当的全球整合。平衡的方法之一就是各个子公司担当不同的角色,因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同一个子公司所担当的角色也可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是子公司的演化发展[2]。最早关于子公司演化的概念是可以从Prahalad和Doz1981年的研究中找到,随后,White和Poynter等学者提出子公司的基本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率,更在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存在方式,这种调整有时不一定是基于母公司考虑的,而是自主的选择[27]。

在跨国公司子公司演化理论研究中,可以用两条脉络来对文献进行回顾。一是关于子公司演化的描述性研究,二是推动子公司演化的因素研究。

(1)关于子公司演化的描述性研究

Taggart在其子公司角色分类模型的基础上对171家跨国公司在英国的子公司进行的3至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在这一时期内这些子公司的战略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8]。Birkinshaw和Hood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演化过程,他们从子公司的自主权和创业精神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能力与特许(Charter)两个维度考察子公司角色的演变过程,即以子公司能力的提高或下降、特许的确立或取消来体现子公司角色的演变[2]。他们总结出五种演化模式,并认为子公司角色就是在能力与特许两者的互动中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子公司的演进。

其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Jarillo和Martinez[29]、Papanastassiou和Pearce[30] 对子公司的演化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更多的学者如Delany[31] 等是运用案例研究来探讨子公司的演化过程。在这个流派的研究,众多学者主要运用了网络理论和市场理论,并提出了子公司主导行为(Initiative)的概念,其中Birkinshaw以母公司支持程度和子公司主导行为的内外动力这两个变量用一个两维的矩阵对子公司主导行为进行了定义[32]。

(2)关于推动子公司演化的因素研究

在子公司角色演化推动因素的研究中,文献较为缺乏,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Birkinshaw和Hood的研究,他们认为推动子公司演化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跨国公司因素、子公司因素以及子公司当地的环境因素,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子公司的发展[12]。Birkinshaw和Hood结合上述他们的子公司演化描述性研究对这三方面因素的具体表现作了总结,并分别结合不同的理论分析各个因素存在的合理性。在跨国公司因素的分析中,Birkinshaw和Hood参考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化阶段理论,认为子公司只是跨国公司执行战略的工具,因此才会出现母公司向子公司增加投入和减少投入这两种变化。在分析子公司当地环境因素中,他们借鉴了组织理论的观点和制度理论的观点,子公司由于嵌入在当地环境中,因此当地环境能够促使子公司改变角色。最后在分析子公司自身因素中,Birkinshaw和Hood认为子公司的主导行为和主动决策与跨国公司网络理论的观点以及决策过程观点有关,在跨国公司网络理论下,子公司不仅仅是跨国公司的执行工具或附属物,而是能够建立自身能力并在网络中充当角色的。同时,在决策过程观点中,子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创业精神会促使子公司角色的变化。

因此可以发现,子公司演化理论由于更关注于母子公司关系和子子公司关系的动态化发展,因而与跨国公司网络理论有更多的结合,进而使跨国公司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空间。

5 结束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竞争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跨国公司需要开始关注平衡全球整合和当地响应的压力,因此,原有的关于跨国公司等级制的基本假设以及把所有跨国公司子公司看作是同质的观点已经不能够解释这些新出现的跨国公司行为。基于此,众多研究人员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子公司层面,并且指出跨国公司是异质制的,每个子公司的角色与地位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与母公司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是不同的,同时,子公司不仅对母公司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单一的或者静止的,因此,网络理论在跨国公司的应用得以加强,跨国公司的网络观点由此而产生。在跨国公司网络观的视角下,子公司的研究内容显得更为丰满。因此,大量出现的关注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研究成为跨国公司研究的主导。Birkinshaw和Hood从研究重点、假设前提、研究方式、理论基础等方面对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理论、子公司角色理论和子公司演化理论进行了分析比较[2]。而本文结合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基本假设的变化和发展、理论研究从同质观到异质观的发展,回顾和综述了包括早期传统的跨国公司战略与结构理论、母子公司关系理论、子公司角色理论和子公司演化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3]。

综上所述,以跨国公司同质观到异质观为线索回顾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不仅使我们能够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从逻辑上把握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发展的机制,这对我们认识跨国公司研究的发展趋势,从而结合我国实际研究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从同质观到异质观: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发展综述_战略控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