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论文_杨聪明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论文_杨聪明

杨聪明 剑阁县小剑小学 628305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7-022-01

著名数学家杨乐说:“数学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数学也是大学里绝大多数科系的一门非常重要和基础的课程,对人的综合能力培养意义深远。”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而且运算是每个人终身必备的基本技能,且这种技能永无止境,运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运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谈谈自己如何从计算兴趣、计算习惯和计算速度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

一、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新教材常常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中,生活需要数学,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组织竞赛游戏,激发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计算教学的练习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和竞赛,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数学小竞赛,比赛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合作题等,答对一题加5分,答错一题扣5分,最后胜利的队伍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学生对这样的比赛很感兴趣,很多学生在上完数学课以后,来跟我要求希望下次再比赛。

2.创设生活情景,调动计算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计算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把计算生活化,常常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联系玩游戏、制造故事情节、媒体辅助等方式,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在巩固“10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出示小狗爬上10层台阶回家的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狗回到家前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动画显示小狗爬上2层台阶,先请学生列出算式:可能是10-2=8,也可能是10-8=2。让小狗继续往上爬,根据小狗爬的结果,列出算式。学生在全情投入帮助小狗回家的过程中得到了练习,巩固计算,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了,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高了。

又如:在表内乘法教学时,我们创设这样的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们进行比赛计算6+6+6+6+6+6+6+6和8+8+8+8,看谁算得又对双快?”孙悟空笑着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它们的得数是48和32。”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出用乘法口决来计算。这时我就介绍乘法的意义,通过创设这种生活中故事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而且很快掌握了乘法口决。

3.借助生活经验,提高计算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计算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借助生活经验去探索计算的策略,往往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算理常常是我们感到头痛的事情,我们不妨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67-25+28”时,学生就可以结合平时乘公交车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思考:原来车上有67人,到站时后门有25人下车,前门有28人上车,这时我们可以先从67人中去掉下车的25人,再加上上车的28人,当然也可以把67人先加上上车的28人,再去掉下车的25人。有的学生或许还会这样思考:一辆车上共有67个座位,正好坐满。到站后,有25人下车,28人上车,这样上车的28人中的25人正好能坐到座位,还有3人只能站着。坐着的和站着的人一共有67+3=70(人),在计算中也可以这样表示67+(28-3)=70。像这样,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撑,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也经过一翻梳理和提炼,上升为不同的计算策略,真正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心理学》指出: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在计算过程中,经教育反复练习形成的,最终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认真的、高效的计算行为方式。良好的计算习惯对学生的计算行为、计算品质、计算能力、计算方法、计算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小学低年级是良好习惯的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学生计算习惯的好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良好的计算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教师想要做好数学教学,就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起,尤其是从低年级学生抓起。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三、优化学生计算速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运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通过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有如下做法:

1.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许多学生都头疼这样的题“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的确,这种题有难度,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2.学会科学思维方法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然后再算括号外面的。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算的含义。

3.优化计算速度

新旧知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思维过程,需要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渗透了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教师自身必须对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用自如,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其次,学生也必须持之以恒,定时、定量地训练,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得到成效,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

论文作者:杨聪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7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5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论文_杨聪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