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书籍出版业的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美国论文,走势论文,书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事实证明,《哈利·波特》(Harry Porter)丛书正在彻头彻尾地改写着整个书籍产业。2000年7月8日12∶01,儿童和成人——很多人穿着书中人物的造型服装,在美国的大小书店外排起长队,等待《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发售。由于380万本书破纪录地很快售罄,美国学者出版社(Scholastic Books)匆忙再版了300万册。在电子媒体控制的媒介环境下,英国女作家J.K.罗琳(J.K.Rowling)撰写的这套关于一个男孩巫师的丛书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吸引了数百万读者。丛书最终将有7本书问世:《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rter and the Sorcerer' s Stone)、《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哈利·波特与火焰杯》(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哈利·波特和凤凰令》(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和《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等,前3本在美国卖出了21000万册,前4本在全球付印超过4000万册,被译成35种以上的语言,《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电影在2001年9月上映。
《哈利·波特》行销全球的特质(与《星球大战》电影系列的感染力不同)正在瓦解受众的年龄界限。这套儿童丛书近三分之一读者的年龄在35岁或35岁以上;看了这套书后,孩子会觉得自己成熟了,成年人则觉得自己年轻了。丛书读者构成了一个没有年龄差别、既综合又细分的受众群体。
当下,书籍出版这个古老的媒介产业呈现出新态势,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有声读物或电子书籍的保存方式,这些发展动态使书籍在传媒文化和民主生活中继续扮演关键角色,彰显其影响力。
最近20年,书籍产业面对电子媒介的社会和文化挑战,利用电视的大规模和大范围的受众覆盖率来维持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印刷和电子媒介的相互依赖更为普遍,印刷和电子媒介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1950年,美国有11000多本新书问世;到2001年,书籍产业再次面对因特网分割书籍市场的威胁,而出版商所生产的书籍是1950年数字的9倍。在90年代前期,消费类书籍的销售量增长了30%。2000年,书籍产业在美国创造了250亿美元的价值。①
美国书籍产业的结构
随着利平科特出版社(J.B.Lippincott,1792)、哈珀兄弟出版社(Harper & Bros,1817)、霍顿·米夫林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1832)、小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1837)等“老字号”出版社的创办,书籍产业的编辑、出版和发行等生产环节开始分工和细化的规范化运作,美国的书籍产业逐渐成形。到20世纪初,麦格劳·希尔出版社(McGraw-Hill)、西蒙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和兰登书屋(Random House)等知名出版社的诞生,标志着美国出版社创办的新高潮。
美国出版商协会(AAP)和美国书商协会(ABA)等出版组织从经济和结构上对图书进行分类。美国图书包括大众图书(成人及少儿)、专业图书、中小学和大学课本、畅销平装书、宗教书籍、参考书和大学出版书籍等。在对出版社进行的诸多分类中,有两个基本的取向:商业或专业出版社;盈利的或非盈利的出版社,诸如大学出版社一般得到补贴,而商业出版社则与大学出版社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人特别强调实用性和“读者兴趣”,具有美国特色的作家不是散文作家、“艺术家”和文学家,而是报刊撰稿人、撰写指导工作手册的著者和政论家;读者不是生活在文艺沙龙里,而是在市场上。这种倾向在美国的书籍出版中是根深蒂固的。在殖民地时期,美国从英格兰进口的书刊中,“虔诚而有益的宗教书籍”成为一种卷帙浩繁而有利可图的商品。“……那时候,波士顿市场充塞着宗教的和教诲性的书籍。1628年,波士顿书商约翰·厄谢尔从伦敦收到了大约800本书,看样子是英国书商专门为他选择的。其中大约一半是宗教书籍,约五分之一是浪漫故事和纯文学,另外五分之一是学校课本,唯一引人注目的其他书籍是属于航海(60本)、历史和旅行(40本)、医药(12本)方面的。”② 这大致反映了当时伦敦书商对新英格兰居民读书兴趣的估计。当时重要的私人图书馆都属于著名牧师,甚至哈佛学院四分之三的书籍都是神学方面的。各种版本的《圣经》任何时候都是畅销书。年复一年,《圣经》出版和销售衍生出一个宗教书籍产业。到2001年,宗教书籍的销量超过了12亿美元,占所有书籍销售的4.8%。③
在书籍销售环节,沿用多年的读书俱乐部和邮购策略使出版商度过了从印刷为基础到深受电子媒介影响的文化转型期。2000年,月读俱乐部、文学协会和双日出版社(Doubleday Publishing House)建立在线联盟,构筑“跨越书籍”(Bookspan)的合作关系,提供论坛、作者现场谈话、公告牌、评论和新书摘选等便利服务。同时,读者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购书,避免了到书店购书时的交通拥挤和嘈杂等不便,从而增强了读书俱乐部与网上书店的竞争力。
邮购书籍主要由大众图书、专业图书和大学出版社使用。邮购策略提供了读书俱乐部所有的便利,即时告知读者新近出版的书目。双日出版社是20世纪初美国第一家引用直销邮件的出版商,把书籍带到没有书店的乡村和小城镇。这种销售策略在20世纪50年代由杂志出版商发展完善。虽然由于广告和邮寄费用,这些套书更昂贵,邮购书籍对于那些偏爱邮件的便捷而避免购物纷扰或喜欢邮购的隐私性(尤其在订购色情书刊时)的顾客来说,仍然具有吸引力。
大型连锁书店是书籍产业多元化的重要表征。美国的书籍经销点包括传统的书店、百货商场、药店、二手书店和玩具店。但书籍销售主要由博得-沃尔登书店(Borders-Walden)和拥有多尔顿书店(B.Dalton)的巴诺公司(Barnes & Noble)两大连锁店,以及百万书店(Books-A-Million)和皇冠书店(Crown Books)所控制。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大型零售商场销售大众图书的趋势,沃尔玛商场和博得书店等拓展超级商场来满足郊区读者的需求,开始销售唱片,同时开设咖啡馆、餐厅和现场表演。
1995年,亚马逊网站的创办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书籍发行制度的诞生。杰夫·贝左斯(Jeff Bezos)把这家网上书店命名为亚马逊,因为像雅虎这样的网络搜索引擎会依照字母表分类,可以使亚马逊排在最前面;1997年,巴诺书店开始投资网站(贝塔斯曼在放弃创办网上书店的计划后,买下其中50%的股份);1998年,博得书店开办博得网站;1999年,美国书商协会开通booksense.com来帮助独立书店上网。几家网站都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书店,但网上书店的大小并不以库存书目计算,而是建立在书店通过发行商为顾客提供的书目的基础上,只有顾客在网上订购后才能从供应商那里拿到书。
不像电视或电影行业,美国书籍出版业的进入门槛和壁垒较低。一家出版商可能是从属于跨国传媒集团、占据整栋办公大楼的大公司,也可能是使用台式电脑在家里办公的个人。而书籍市场结构和份额分割则构成了整个书籍出版业的经济结构(图1)。
与多数大众传媒产业一样,美国的书籍出版是由诸如维亚康姆/派拉蒙(Viacom/Paramount)(现在拥有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德国的贝塔斯曼等跨国传媒集团主宰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与全球产业组织的第三次并购浪潮同步,CBS先后收购了霍特、莱恩哈特和温斯顿出版社(Holt,Rinehart & Winston)、大众图书馆出版社(Popular Library)和福西特出版社(Fawcett),掀起了书籍产业的兼并浪潮。70年代后期,贝塔斯曼以3500万美元收购了戴尔出版社(Dell),在80年代又用47500万美元买下了双日出版社;1998年,贝塔斯曼并购美国最大的书籍出版商兰登出版社,震动了整个书籍行业。从此,贝塔斯曼控制了美国大众图书市场的三分之一(书籍市场的大约1/1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书籍出版商。老牌出版社的独特风格及其与作家、专业人士的联系不再是行业的特点;而独立出版社和书商通常被大公司和连锁书店以削价销售或其他促销方式抢走生意。大型出版社也倾向于推销卖座书目或畅销书,而消极地售卖普通书籍。
而在寡头书籍市场环境下,几家传媒公司往往在一个品牌下为开发相同产品的不同版本而努力。“理论上来讲,这个史无前例的公司合并(1989年时代公司和华纳公司的合并)可能使一个作品首先由小布朗出版社发行精装本(时代华纳公司的子公司),然后成为月读俱乐部的精选作品,由《时代》杂志发表书评,接着华纳出版社发行平装本,再变成一部大制作电影,最后由华纳电视制作电视连续剧。”④ 因此,缺乏多媒体运作潜力的书本往往在大公司掌控的书籍行业发展趋势中被否定。
书籍出版的走势
出版业的技术革新证实了出版行业与电子媒介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当下,书籍产业从文字处理程序到印刷和发行的所有环节都是数字化的,有效地降低了书籍生产成本。技术领先的出版商、发行商和书店还使用数字化技术按买方订单印刷书本,再版以前脱销的书籍,以避免书册积压或者某些畅销书不能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数字化手稿以电子图书形式从互联网下载并直接到达读者眼前的过程中,整个书籍产业的运作模式在改变。明星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在推动印刷或阅读材料转化为电子书籍上起了关键作用。2000年,西蒙舒斯特把斯蒂芬·金66页的中篇小说《骑弹飞行》(Riding the Bullet)无法复制的加密文本放在网上,每本售价2.50美元(有些书籍网站免费赠送)。这是第一次由著名作家网上发行的书籍,24小时内下载人次达40万次;之后,兰登出版社推出了卖座小说家迈克尔·克赖顿(Michael Crichton)的惊险小说《时间线》(Timeline),作为微软阅读工具(Microsoft Reader)使用者的免费电子图书;西蒙舒斯特接着发行了《星际迷航记》(Star Trek),读者同样可以使用免费的微软阅读器下载。
电子图书不但降低出版与发行成本,像Xlibris,iUniverse和Fatbrain.com等新型的网上出版社让读者在门户网站上就能找到电子图书,从而避开了大型出版商和书店;出版商和书店则提供相同的服务或者建立网上电子版予以反击。2000年,时代华纳公司开拓第一个数字化再版iPublish;兰登出版社研制出自己的数字化再版AtRandom,并收购Xlibris的部分股份;巴诺出版社买下Fatbrain.com,并收购了iUniverse的大部分股份。
出版商利用跨媒体的综合推广强化了读者对电子图书的兴趣。在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建之前,奥普拉·温弗莉(Oprah Winfrey)的谈话节目已经成为书籍销售的强有力的“经纪人”。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亮相“奥普拉”栏目,随后,他1960年的回忆录《夜》(Night)名列畅销书榜中(1982年,该书平装本由班坦出版社出版);1996年,在小说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出现在“奥普拉”栏目后,其出版19年之久的《雅歌》(Song of Solomon)即刻成为畅销书。1998年,温弗莉作为一名演员和制作人,把莫里森获得普利策奖的另一部小说《宠儿》(Beloved)搬上了屏幕。电影版本引发人们对阅读书籍的兴趣,使《宠儿》成为畅销书。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的成功超过了任何人的估计,它选中的每本书都会马上走俏,在书籍行业引起巨大影响。
电子图书虽然有很多便捷的优势,而且出版商和网上书店只需花费将书籍转化为电子格式的几百美元成本,但几乎每本书电子版的销量很少超过1000本。诺顿出版公司(W.W.W.Norton & Company)主编斯大林·劳伦斯(Starling Lawrence)说:“如果在书店可以买到电子图书,我会少买很多书。我很高兴,到它们占领整个书籍行业的时候,我已经死了。”⑤ 电子图书与未来阅读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态势。
1.电影大制作和许可证
电视和电影从书籍中得到许多故事的灵感。迈克·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侏罗纪公园》和约翰·欧文(John Irving)的《苹果酒屋的法则》(The Cider House Rules)都成为电影大制作。《BJ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 s Diary)小说中海伦·菲尔丁(Helen Fielding)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物形象,是2001年由蕾妮·齐维格(Reneé Zellweger)、科林·菲尔斯(Colin Firth)和休·格兰特(Hugh Grant)主演同名电影的人物原型。19世纪的小说搬上屏幕同样深受欢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68年的小说《小妇人》(Little Woman)的1994年电影版本得到观众青睐,同时,由兰登出版社再版的《小妇人》位居青少年畅销书的排行榜。
儿童书籍更多地被改编成电影。《克里弗德》(Clifford)是关于一只可爱的大红狗的书系,1963年由诺曼·百威(Norman Bridwell)首次出版,2000年时被改编成半小时的电视动画连续剧,该剧在50个国家的观众高达数百万,播出语言超过20种,为其他电视配套产品铺平了道路;2000年,一部1957年的儿童经典作品《圣诞怪杰》(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被改编成由金·凯瑞(Jim Carrey)主演的卖座大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迪士尼公司在动画电影复苏方面掀起了一股与电影相关的成功书目的浪潮。
与电影产业相似,出版商永远都在诉求大制作。1982年,哈里耶持·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主张废除黑奴制度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 s Cabin)15天内卖出了15000本(独立战争前销售了300万本),从此,许多美国出版商便开始发展畅销书。为了保证成功,出版商通常会支付受欢迎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的许可证费用,对于青少年书籍出版尤其如此。
但是,在书籍产业内打造大制作造成了付给没有写作天赋的传媒名人过高预付费的现象。虽然希拉里·克林顿和科林·鲍威尔等都出版了畅销书籍,但读者并不觉得这些名人有超人的写作技巧。辛普森案制造了最大的投标狂热,出版商都争先恐后寻找内幕消息,但最后只有像葆拉·巴比里(Paula Barbieri)关于男友回忆录之类无法收回300万美元预付费成本的烂书出版。
2.有声读物
录音与出版的结合是出版行业的又一发展态势。有声读物或磁带上录制的书籍通常是由演员或作者朗读的流行小说与非小说大众图书的删节版本,对失明的读者和视力减弱的年长读者来说,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有声读物对“白领”阶层、司机和在家做事时又想“听”书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十分受欢迎的。美国音响出版刊物协会(Audio Publishers Association)1999年的调查显示,45%的音响刊物是在车上使用的,在运动时“听”书成为一种越发受欢迎的阅读方式。图书馆出借的音响刊物在90年代开始激增,“有声读物世界”和“书声”这样的连锁书店迎合市场需求而不断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CD播放器在汽车音响中更为普遍,有声读物开始以CD形式发行。
3.书籍的保存
书籍产业中另一发展趋势是旧书的保存,尤其是对于19世纪用酸性纸印刷的书刊的拯救。工业革命后的出版物开始使用历时可变坏的化学物质制造的纸张。事实证明,碱性纸张更易于机器印刷,表面较白些,污染也比较少,而20世纪初的相关研究表明,酸性纸会变腐和自我毁坏。当时,完全因为经济因素而非书本文化价值的考虑,纸张产业开始制造无酸的纸张。美国的大型图书馆担心流失价值昂贵的收藏品,开始研制防止纸张酸化的方法,以试图阻止纸张加速变坏(虽然这个过程并不能让书籍回复原状)。
由于越来越多的旧书没有再版,公众只能通过难以阅读的微型胶片或者单片缩影胶片来阅读旧书;同时,一些机构开始在无酸纸上复印原版书。然后,图书馆就藏起原版书,进行加工以减少进一步的损耗。对珍贵旧书和孤本的拯救就成为书籍保存的主要业务。
近年,由施乐公司(Xerox)和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进行数字化实验,通过电脑扫描制造书本的电子拷贝,每天将大约200本书数字化,然后由大型图书馆买进其珍藏的电子形式,收取与印刷版本同样的费用。2001年,70多家公共图书馆和1000家大学图书馆签约使用这一服务。虽然顾客在图书馆一次只能看一本书,但他们却能在网上“查看”数字化书籍。
书籍规制与禁书
在数字化时代,儿童与成人的阅读习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书籍不仅在传播民主思想方面,而且在我们的经验关照与新思想连接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学家伊丽莎白·爱因斯坦(Elizabeth Eisenstein)指出,当人们通过地图、字典、圣经和其他书籍而自我学习时,就可以成为独特的个体存在;他们的社会身份所依靠的不再单单是权威所告知的或家庭、集团和社会阶层的习惯。印刷术允许信息和知识在当地管辖权限以外传播。渐渐地,个人能在孤立的经验之外获取知识,从而挑战传统智慧和所属集团或阶层制定的习俗。从19世纪60年代促使奴隶制度结束的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到20世纪60年代引起杀虫剂产业革命的雷切尔·卡尔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书籍一直在改变着世界,并告知我们所想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书籍流通打破了社会“精英”阶层所垄断的教育领域,让普通人拥有了以往特权阶层才有的学习机会。从第一本印刷书籍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问世以来,普通读者接近知识信息的权利就得到了空前的张扬。但是,当社会发现这一权利是与知识和印刷字体相联系时,书籍就受制于各色各样的审查规制。
不同的统治者和利益集团为维持其权威而强加了审查制度,书籍审查不但使人们无法得知其他文化的宗教仪式和道德准则,还设法禁止宣扬激进思想和挑战传统权威的“危险”书籍。马克思的《资本论》(Das Kapital,1867)、《麦康姆·Ⅹ自传》(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X,1965)和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的《撒旦诗篇》等经典著作都曾经被禁(表1)。事实上,电子图书馆的制胜法宝就是它使禁书的电子版本得以进入印刷版本无法接近的国家和地区。
表1 历史上重要的禁书
作品作者
《尤里西斯》(Ulysses)
詹姆斯·乔伊丝(James Joyce)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草叶集》(Leaves of Grass)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安妮的秘密日记》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洛丽塔》(Lolita) 纳博科夫(Vkadunur Nabokov)
《杀死一只知更鸟》 哈帕·李(Harper Lee)
(To Kill a Mockingbird)
《我知道笼中鸟因何歌唱》玛雅·安杰洛(Maya Angelou)
(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神啊,你在吗?》 朱迪·布伦(Judy Blume)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Margaret)
《紫色》(The Color Purple)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
《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s)撒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
Source:Richard Campbell,Media and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Bedford/St.Martin' s.
书籍从诞生起到现在面临着数不尽的挑战或“劫难”。美国图书馆协会代表全国6万多家图书馆和协会,它每年报告的审查案件有400宗到700宗。经典的审查案件是惠特曼的《草叶集》。在19世纪80年代初,这本书成为一场立法争论的中心,最终在波士顿被禁。而因为书中的情色描写,D.H.劳伦斯(D.H.Lawrence)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 s Lover)和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在美国直到60年代早期都是禁书。
多年来,政府、利益集团或某个社会群体也成功地使一些书刊远离民众的视线。1929年,埃德加·赖斯·巴勒(Edgar Rice Burrough)的泰山(Tarzan)丛书被从洛杉矶的公共图书馆中抽出来,因为泰山和珍妮(Jane)没有结婚就住在一起;1989年,伊朗的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以亵渎伊斯兰教为由禁止撒尔曼·拉什迪的小说《撒旦诗篇》出版,并且下令追杀他,迫使他隐藏了几年时间。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学校图书馆和课堂上经常引起争论的书籍不是包含争议性的语言就是以情色为主题。1998年,纽约的父母们盯上了《浓密的头发》(Nappy Hair)——本由推崇浓密卷发的美国女黑人所写的儿童教科书,他们反对的理由竟然是这本书对种族议题反应不敏锐。最终,为学生们挑选这本书的老师被调职,而全国媒体关于书籍在教育中的目的的讨论又重新火热起来。
美国书籍审查的对象是所有的书,从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到罗琳的《哈里·波特》(因为公开推广巫术和恶魔崇拜)都难逃审查(表2)。不过,被审查最多的书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因为书中使用了19世纪时美国的日常用语“黑鬼”一词。大多数高中教师都学习过如何处理书中出现的种族等敏感问题。但是,有些家长团体和民权组织则认为,这一侮辱性的字眼的频繁出现,会让这本书带有种族主义的色调。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这本1884年的文学经典每年都可以卖出数万本平装书本。
表2 20世纪90年代的禁书
《印象》(Impressions) 杰克·布斯(Jack Booth)编著
《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塞林格(J.D.Salinger)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巧克力战争》(The Chocolate War) 罗伯特·柯米尔(Robert Cormier)
《通往特拉比西亚的桥》(Bridge to Terabithia) 凯瑟琳·帕特森(Katherine Paterson)
《恐怖故事》(Scary Stories in the Dark)
艾尔文·施瓦茨(Alvin Schwartz)
《更多的恐怖故事》艾尔文·施瓦茨(Alvin Schwartz)
(More Scary Stories in the Dark)
《女巫》(The Witches) 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
《爸爸的室友》(Daddy' s Roommate) 迈克尔·威尔怀特(Michael Willhoite)
Source:Richard Campbell,Media and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Bedford/St.Martin' s.
整个书籍出版史其实就是一部新闻出版自由与书籍规制的对抗史。而当代民主社会对于书籍产业并购的发展态势及其规制政策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寡头传媒集团所经营的出版社的经济势力不但压抑了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等严肃作品,而且使新作家和新思想在商业出版里难以立足。编辑和执行人员往往宁愿投资于具备已有电视、电影或者体育观众的成功“商业”作家,而且倾向于哗众取宠的娱乐和信息类书刊。埃尔文·科南(Alvin Kernan)在《文学死亡》(The Death of Literature)中争论说,严肃的文学作品日益被消费主义的胜利所压倒。换言之,人们热衷于阅读市场策略营销的名人传记和流行小说,但却很少问津严肃作品。科南的批评反映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观点,即高雅的文化品位是和阅读文学联系起来的。他同意文化标准已被营销手法渐渐“撕破”,这些市场策略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严肃作品转移到更容易阅读的批量生产作品上。
在美国书籍产业,出版商与制订和实施出版规制政策的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作家与出版编辑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作为社会最古老的媒介形式,书籍产业所承受的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两难”重担,比其他任何媒介都要大。
注释:
①Richard Campbell,Media and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Bedford/St,Martin' s,P.349.
②〔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美国人开拓里程》,美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1987年8月香港第一版。340页。
③〔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美国人开拓里程》,美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1987年8月香港第一版,349页。
④Richard Campbell,Media and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Bedford/St.Martin' s,P.369.
⑤Richard Campbell,Media and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Bedford/St.Martin' s,P.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