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_人际关系论文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关系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过程中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个人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家庭中的亲缘关系,工作中的领导与同志关系,学习中的师生和朋友关系,公共场所中的服务和邂逅关系,等等。哪一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在哪里发生冲突和对抗。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培养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要求在全国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军民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由此可见,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应重视和加强对人际关系的研究。本文就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的类型、作用、特点以及如何改善提出一些探讨性的看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的类型、作用

(一)人际关系及其类型。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状态、心理距离和交往程度就是人际关系。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利耶娃想象出这样一幅分析图:如果截取社会关系体系的一个单独平面,在这个政治、经济和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截面”里所表露出来的就是人际关系。她认为,人际关系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但在这个“截面”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心理关系。心理相容或排斥,一般通过交往表现出来。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反映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并关系到交往目的的实现。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被工作的对象之间必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和改善,将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同时,还将有助于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职工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职工群众在正确的思想支配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有的是可以通过观察双方的行为予以了解的。如工作中被工作的对象在情绪、态度、言语上明显对抗、合作等;而有的则无法从外部直接予以观察,如内心的悦服,不露形色的赞同、高兴、憎恶、反感等。

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倾向起积极作用的情况下,按被工作对象的心理倾向,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中人际关系的类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融洽型。

这一类型是最理想的。即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十分融洽,无拘无束,交往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在情感上都表现出起积极肯定作用的心理倾向,因此工作效率较高,效果也较好。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在工作中注意改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平时就注意与周围的同志建立融洽的关系,与群众打成一片。

2.对立型。

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态度僵硬、情绪对立、情感上表现出否定拒绝作用的心理倾向,这可以通过对方的言语、神态、行为等方面予以直接的体察。这种类型的人际关系是需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下功夫加以改变的。因为对方抗拒的心理犹如一堵屏障,它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发出信息的到达,使对方的态度不易改变。

3.随和冷淡型。

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态度随和或冷淡,情感上表现为既不积极肯定,也不拒绝否定的心理倾向。双方的心理距离并不是直观地都能体验的,往往是在以后的实际行为中得到折现。在实际工作中,随和冷淡型的出现大多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没有抓住要害,丝弦没有入扣,因此也就无法拨动对方的心弦。

4.拘谨型。

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心理上不平衡,情感上起积极肯定作用的心理倾向遭到阻碍,情感成分的积极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拘谨型的出现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领导地位较高的同志直接对个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对方心理上不免有些紧张和拘谨,生怕自己讲错话,因此言谈拘束,问一句答一句,交往过程处在客体位置居多,缺乏必要的主动性。第二种情况是当被工作的对象思想上处于激烈斗争的矛盾状态时,其心理上就失去平衡,积极肯定与消极否定的情感成分交互作用,因此在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际关系上就呈现出拘谨型。

上面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四种人际关系类型。其中融洽型最有助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它三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应逐步向此类型转化,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二)人际关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作用有:

1.有助于了解工作对象的真实思想。

融洽型人际关系的双方在交往中顾忌较少,往往不加修饰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们成年后思想常常是闭锁性的,失去了儿童期的直爽,一般不会随便向他人暴露自己的思想。同时,却又有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要求。事实上,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相互理解的基础,融洽型的人际关系能打开双方内心世界的大门,显露出双方的真情实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融洽的人际关系起了“透视”对象内心世界的作用。它为我们把握对方的思想实质,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做好工作提供了可能。

2.有助于改变对方的态度。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从总体上讲是对被工作的对象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但在具体的实在工作中往往是落实到改变对方的态度这一问题上。实践表明:当被工作的对象发觉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态度时,往往产生一种防御抵抗心理,产生警戒心而躲避,因此效果将会降低。而当被工作的对象不感觉到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在有意说服自己改变态度时,则容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见看法,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融洽型的人际关系由于双方情感一致,谈得拢、无隔阂,因此就不大会产生防御抵抗心理和存有警戒心,态度容易转变,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影响大,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对于改变对方的态度发生了作用。

3.有助于身心健康,具有“保健”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具有保健功能。人除了其它各种需要外,还有精神上的需要。人的精神上的需要是在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体系中得到满足的。人际关系不好的人会感到孤独寂寞、处境艰难、精神不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则会感到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当一个同志思想苦闷,有精神负担时,若能与他人十分融洽地交流一番、一吐为快的话,这比吃什么药都好。武汉某重点大学三年前曾发生过这样一桩事:该校一青年教师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其性格又十分内向,久而久之,郁积成疾,最后由于精神分裂症在上班时间自杀于实验室内。这件事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融洽人际关系,以使对方感到轻松愉快、充满信心,体会到集体的温暖,焕发出革命的热情。

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根据对许多实例的分析,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大抵有如下特点:

(一)心理和行为的对应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人际关系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必然会在双方的行为上表现出来,这种行为我们称人际行为,它是人际关系的外部表现。

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方的人际行为(如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帮助对方的行为),势必会引起另一方的人际行为(接纳或排斥),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各自的心理活动内容,消极的人际行为会导致消极感情的发生,而积极的人际行为则会导致积极情感心理倾向的出现。这种心理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状态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行为具有对应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人际行为。要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但不能消极地一味批评,更不能训斥、指责、夸大,一定要与人为善。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建立、协调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他的主动性。如在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表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行为,想方设法摸清对方的真实思想,通过一切途径直接和间接地了解工作对象的思想活动内容。又如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努力寻找双方观点的相同点,我们在进行宣传、教育、说服、帮助时,总是要使对方听得进和容易接受,这实际上也就在争取共同的语言,做到心理相容,观点相通。

(三)人际关系的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作为心理活动的表现自然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发展表现为:

首先,人际关系类型是会变化的,这种变化的结果会使前后类型截然不同。如有的后进青年起初与帮教者严重对立,心理上充满反抗与抵触,到后来却如同亲人一般。甚至对父母兄妹不讲的话也愿意讲。

其次,人际关系的改善有一个过程。融洽型的人际关系固然理想,但它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而其它三种类型的人际关系转化为融洽型更是需要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是有着复杂感情的社会存在物,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这门“做人的工作”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而需要耐心和细致,只要功夫到家,自然水到渠成。

再次,人际关系的总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由于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态度主动、行为积极,因而尽管人际关系有反复,但其总趋势如下图所示:

三、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改善

如何改善人际关系?这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善措施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增进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相互吸引力的心理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具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这样才能被对方的心理相容,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增进人际吸引方面必须做到:第一,培养良好的政治品质,加强自身修养。第二,广泛开展人际交往。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方交往的次数愈多,就愈有可能拥有共同的话题,找到共同的语言,对方就会加深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了解,从而产生吸引力,产生好感。第三,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在人际交往中,有知识有特长的人具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丰富,个人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比较突出的话,别人就容易对他产生好感,愿意和他接近。第四,注意仪表,举止得体,穿着大方,风度潇洒也起着人际吸引的作用,尤其在初交时给人的影响作用更明显。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任何不雅观、不文明的举止都是有害的,容易引起对方心理上的反感和厌恶。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若与交往的对象在年龄、能力、性格、爱好、文化水平、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等方面相类似,彼此会有更大的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注意利用这种吸引力。

(二)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意见。

被人尊重,这是人们的共同要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若一方增加了另一方的不安,或对另一方不够尊重,则人际关系难以融洽,心理上就会排斥。充分尊重对方人格和意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是增进人际吸引,保证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要求。

(三)正确使用人际称呼。

人际称呼是人际关系在语言上的表达。正确使用人际称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表现,同时又是改善思想政治工作中人际关系的一个措施。工作中有过这样的事:某领导找单位里出名的一个后进青年谈话,称呼一声“小张”,递上一杯热茶,竟使这位青年大为感动。因为他觉得领导称呼是亲切的,组织上没有把自己看“扁”,因而减少了心理上的对立和不安,谈话效果比较好。又如曲啸同志一次给犯人作报告,如何称呼这些对象呢?曲啸着实斟酌推敲了一番,最后,他作报告时称这些犯人为“触犯了国家刑法的青年朋友们”,这场生动的报告结束后,在犯人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们足足议论了二三个月。这场报告的宣传教育作用比较理想,是与曲啸同志正确使用了人际称呼分不开的。

(四)充分信任对方。

充分信任对方不仅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信心,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使被工作的对象的态度、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我们在工作中与对象必须实现最客观的平等关系,无论在言语态度上还是在行为表情上均应表现出信赖,以消除对方心理上的不安,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使被工作的对象能以主动者的姿态出现,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能动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既生动又有效。

(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对方。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掌握对方的个性特点(如脾气性格),在交往过程中予以协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了解对方的要求,并在工作中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有效措施。另外,还要了解对方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这是减少误会,消除不正确的看法,协调人际关系,彼此和谐相处的一个有效方法。

(六)反对庸俗的“关系学”。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仅要求交往双方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要求人际关系建立在良好的思想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所强调的人际关系与那种庸俗的、纯粹是满足私欲的所谓“关系学”是有根本区别的。有些人认为处理好人际关系只要注意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或者给对方一些好处就行了。持这种看法的同志不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人际关系的本质,因而就有可能把那种相互利用,拉拉扯扯的不正之风作为一种“关系学”来加以运用,这是极其错误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做到:不搞吹吹拍拍、到处讨好那一套,不拿原则做交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政治原则、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不拉私人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融洽与对方的感情,建立起充满革命友情的同志式的关系,而不是去笼络对方的感情,建立那种拉拉扯扯、吃吃喝喝、感恩戴德的私人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重新确立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广泛开展,使我们政工人员开始注意在理论上探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和总结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人际关系组合变化的内在性的东西,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理论来抵制和反对庸俗的“关系学”,这对我们摸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标签:;  ;  ;  

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_人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