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互动探究性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教学实践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探究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正在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向: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的机械性教学转向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怎样在语文课上进行“互动探究性”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试作一肤浅的探究。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变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突出了“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教师讲、学生记,一切都是教师包办,而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辨认,学生除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外别无选择,这与“互动探究性”学习的宗旨显然相悖。
互动探究性学习使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应由“教书匠”向创新型、指导型、互动型的教师转变。互动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创设探究情境,启发自主探究
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认知需要是紧密联系的,而认知需要则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的情境,把学生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如在杜甫诗歌《登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笔者先展示一幅满脸沧桑、饱经忧患的诗人杜甫的肖像图,然后再辅之以风声雨声的背景音乐,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创造出了有利的学习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地进入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产生一种探究的渴望。
而在创设探究情境之后,就应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则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闪光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体会和感受与原有的体验和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如在教《相信未来》时,笔者引用了教参上的一些资料,告诉学生,江青说这首诗歌是“灰色的”,笔者说这首诗歌是“绿色的”,诗人连续用了一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这时突然有学生说这首诗也可以是白色的,并讲出了充足的理由,于是笔者借机启发学生,你认为这首诗还可以是什么颜色,学生的回答有红色的、紫色的、黑色的。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创造性的阅读和探究。
三、寻找探究角度,培养探究能力
真正的探究性教学就是给予学生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知识及独立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寻找探究角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课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的创作观点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如在教《雷雨》时,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快让学生进入文本的叙事之中。在教《边城》、《祝福》等小说时,笔者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入手理解小说中的各个人物。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较多,但学生与编者对话相对较少,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总是引导学生与编者进行更多的对话,如《项脊轩志》、《指南录后序》、《十八岁和其他》这三篇课文选入教材时都有一定的删节,在课堂上笔者针对课文删去的章节究竟该不该删去这一问题在学生中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学生尝试着与教科书的编者对话。
其次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主选择话题,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选择的话题也因人而异,教师要正确引导并解决这些问题。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经典篇目,不乏艺术精品,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耐人寻味的语言,让学生发现问题,这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角度。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笔者提醒学生揣摩“客逾庖而宴”一句隐含的情感;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小说中没有实写的老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情节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在教《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应关注毛泽东高超的炼字艺术,分析其中极具表现力的一些动词,笔者试图在这一模糊的地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真实地理解这几个动词的妙处,学生对这几个动词展开了富有诗意的想象,这种“活动体验”式的探究真正让学生感到诗意之所在,提高了鉴赏的能力。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主动发现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如在教姜夔的《扬州慢》时,有学生就对“解鞍少驻初程”中的“初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语文互动探究性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有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深入探讨,走向开放,走向互动,使语文教学焕发青春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