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体制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我主要想谈谈政府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问题,并以此来定位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如何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主要想从四方面来谈:一、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分布问题;二、专业化分工问题;三、产权重组与结构调整;四、从政府体制改革的角度着重谈谈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过去十几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今天上午我刚刚参加了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一个会议,其中就涉及到了区域结构变化的问题,也就是经济版图变化的问题。应该说任何一个经济发展过程都是经济版图的变化过程,就拿美国来讲,它在19世纪的版图和现在的大不一样,当时它是一个农业人口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中南部地区,虽有几个沿海城市但发展并不快;自本世纪初以来,以芝加哥、底特律、盐湖城等城市组成的部分区域发展迅速,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围绕一些高科技区域又形成了计算机工业以及生物工程等一些发展热点;接着围绕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这些高科技集中地区又形成了以硅谷为中心的发展热点,进而带动了周围的一大批产业……。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区域经济发展是有它一定道理的,是有一定客观基础原因的。那么回顾我们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在已形成了两个较有带动性的热点区域,一个是珠江三角洲,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实际上它们也就是我们在谈论环渤海区域时的主要参照系。从长远看,估计还会出现两个热点区域,一个应该说是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重庆及长江下游部分城市在内形成的一个热点,现在这一区域尤其是沿江地区的发展速度从1993年以来就一直高于全国水平,一些投资也都正在向这一地区流动,再加上正在进行的三峡工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大的建设工程也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启动因素;另一个热点区域就是我们环渤海区域。的确可以设想环渤海区域将会形成一个发展的集中地带,之所以这样预测是因为在这一区域内确实存在可发展的潜力。研究区域发展需要掌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看该区域是否具备客观发展的条件,是否能形成一个发展群。应该说环渤海区域正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我们在自然条件以及技术、交通、人文等方面比当初的珠江三角洲要好得多:我们有两条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有大学、科研机构云集的高科技基础,也是当年中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中心地带,还有首都北京这样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的确可称“应有尽有”了,现在我们就要好好研究如何才能使它快速发展起来。先来看看别人的经验:珠江三角洲是靠一些优惠政策,加上毗邻香港这一优势,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特区来实现它的发展。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可能再搞一个优惠政策呢?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不现实了,现在应该说是一个优惠政策共享和普及的时期,不可能再考虑更多的优惠政策;而上海是传统的金融、商业中心,对外开放较早,人口文化素质高,有人说上海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了政策投资,我看也不尽然。实际上上海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已不太多,它的发展所依靠的机遇是90年代后两个新兴市场的出现,一个是土地市场,一个是资本市场。那么我们还能不能依靠这两个市场去发展自己呢?实际上随着上海这两个市场的发展,全国各地也都发展起来。有人问我环渤海区域是否也应该有一个资本市场,我说这个问题已经不必太多考虑,因为资本市场已越来越无形化了,由于电脑联网的普及,有形的资本市场如证券交易所等已开始向无形化发展——上海浦东新建的证券交易所大厅门可罗雀,而深圳已不再考虑新建交易市场的问题了,全国现在都在考虑建联交所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去发展也不大可能了。现在确实很难设想有什么新的、未开发的市场可供我们利用。现在90年代初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市场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只差一个资本市场的产权重组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所以再象过去那样靠优惠政策或靠新兴市场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不能成为我们现在可期望的途径。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我们环渤海区域的各种优势,使我们这个区域尽快发展起来呢?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1.专业化分工;2.产权重组;3.政府改革。
1.专业化分工
这是在已有一定发展基础上讨论的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前一段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全国的、地区性的,或是一个具体企业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市场竞争还不很充分,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空缺。在供给不足的经济条件下,各地基本的发展主要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这是由于当时各个领域竞争都不充分,往哪投资都能赢利,因此首先形成了一批多元化投资的企业和地区,形成了一种分散投资的格局。这种现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原因的,是由市场发展初期客观条件的诱使而形成的,一些企业如巨人集团等就是因为多元化投资最终垮掉的。一个地区也是这样。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专业化分工的经济——制度上是自由交易,物质生产上就是专业化分工,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自由化交易最终必导致专业化分工。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开宗明义,第一章就通过讲述做一根针的分工程序来介绍专业化分工的好处。专业化分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样它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在下一步的发展热点似乎无从寻找时,我们也可以说现在行行都是热点。因为这时已不是一个拼数量的时期,而是到了一个拼质量、拼服务、拼专业化水平的阶段,现在的机遇是谁先搞专业化分工,谁先把产品的质量、服务等搞上去,谁就能抢先占有市场;谁最先摆脱那种多元化投资、“大而全、小而全”的状态,率先进入专业化分工阶段,谁就能抓住机遇。我认为这恰恰就是我们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热点。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到处无热点又到处是热点的时期,就看能否用专业化分工的方法去捕捉这一机会。
我认为现在说得最多的重复性建设应值得好好讨论。重复性建设在初期阶段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是我们必经的一个过程,有了重复建设,才会有竞争和淘汰,才会逼着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对于我们环渤海区域也是这样。由于我们工业发展较早,高科技含量高,加上交通发达等条件,交通运输成本、信息传递成本较低,导致交易成本较低,因此更容易形成三省两市间的专业化分工格局,这也是我们在这一领域有一定优势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走在全国专业化分工的前列,这将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机遇。
2.产权重组
要进行专业化分工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结构的调整和资本重组。这是从制度上来保证、由市场机制来完成的问题。对于一些行业出现的“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象,如果好的企业能真正兼并那些亏损企业,则存量资本就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减少过去的浪费,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资本重组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分工的一个社会条件和市场条件。现在也正是到了大规模实行资本重组的阶段,一些基本条件如政治条件等已经形成——十五大的召开为各种形式的资本重组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和制度条件,在产权改革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资本重组的目的是从各方面使资本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地流动起来,这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条件和保障,过去总在说的“关停并转”实际上就是产权重组的问题。
资本重组有各种形式,如政府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拉郎配”,但更要提倡的是市场主导型的,即不同利益主体根据不同利益原则,真正按市场规则去进行的资本重组。对于一个区域,要更多地考虑打破行政区划的跨地区的资本重组。现在我们所说的国有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地方所有制,能否抓住机遇,冲破行政区划的壁垒,真正实现行业和地区间资源的最优配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但是目前一些制度体系还在阻碍资本重组的形成。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保证本地税收,限制本地企业去兼并其他地区的企业或被外地企业兼并,人为形成了一种地区壁垒,影响了资本的重组。要克服这一阻碍,实现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自由流动,这虽然不是一个地区所能够完全决定的事情,但可以先由地区间开始操作,进而推动全国,这也是我们今天召开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的一个重大意义所在。
3.政府改革问题
谈论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是什么。现在大多数人也许会说目前中国在制度上最大的问题是国有企业问题。这个说法固然正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现在各地都在进行大批中小企业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改造,而且进展速度较快;大中型企业虽然实行条件尚未成熟,但它们毕竟为数不多,而且必然也会逐步实现调整和改造。因此在下个世纪的10年或15年后,国有企业的问题会逐步退出我们关注的焦点,也不再是问题的核心;而政策问题虽然现在还不突出,但在国企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后将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包括政府体制改革问题、法制建设问题和政治民主问题等等。我现在所讲的主要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说到底就是提供公共物品(PublicGoods)。 它是与私人物品相对而言的——私人物品是指消费具有排他性的物品,是消费成本和收益相对称的物品,市场所要解决的就是私人物品的供给问题。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不排他,且成本和收益不相对称的物品,它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它包括两大类:一、制度和政策,包括法制、规则、平等和秩序等。提供良好的秩序,使宏观更加稳定,使货币的交易、资源的流动等更加顺畅,减少各种交易费用,从而促进共同利益是政府的职能所在。中国从改革以来正在走分权的道路,而相反欧洲一些国家却在走集权的道路,由最初的城市国家(CityState)过渡到民族国家, 进而又形成民族共同体,如欧共体等,由共同体来主管原先由各国分管的问题,包括货币的发行等等,这样就可以通过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重新配置,提供了更大范围的公共物品,促进更大范围内的共同利益,从而取得更高的效益。
中国政府在改革初期提供的公共物品也许不多,因为经济本身还较弱小,还不需要太多的公共物品来提供服务;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交通、文教、卫生、治安、司法、环保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今后政府不是越来越没有事情做而是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只不过不再象过去那样“插足”私人物品的供给,而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谈的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这一角度看,我们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缺位”,也就是政府没有解决它应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认为环渤海区域的三省两市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政府间的关系问题。首先要打破地区壁垒,实现更大的共同利益;其次是要完善各种规则和制度,要使制度更加透明,使政府的各项运作更有效率,减少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过程中的成本,如防止腐败等。我们环渤海区域不但要立足国内,更要放眼国际,要同时吸引更多的内陆资本和国际资本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政府效率。打破行政壁垒,实行全面开放,通过健全法制、消除腐败、增加制度的透明度等途径,减少投资方的投资成本,是我们的政府需要改革的方面。一切吸引投资的竞争发展到最后就是政府间的竞争。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吸引投资,我们环渤海区域能否抢先占领优势是很重要的问题;第三,要减少政府干预,即对具体经济生活和私人物品供给的干预。我曾参观过日本企划厅,那里的一位负责人曾介绍说:“我们为社会所提供的不是一种指导,而是一种信息和一种沟通,我们站在一种宏观的角度,组织各界开展讨论,发现存在的优势,从而去定位发展的方向。”信息也是一种公共物品,从这一角度说,政府应该去提供一种信息,一种沟通的环境,让大家能够对国际国内市场更加了解,更加明确,从而提高竞争效率。我们现在的政府还需要从很多领域退出去,在法制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得更多一些,同时组织各方面的研讨以促进信息的沟通,发展教育、科研,推动和促进民间市场更加完善地发展。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最终取决于三个方面,即技术、制度和知识。在这三个方面政府都有很多事要做,从政府意义的特定角度去做。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的讨论很有意义,一方面可以沟通信息,看到我们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也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及时地解决,实现地区间更好的合作,并通过我们这个利益共同体的经济发展来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我想这正是我们讨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所在。